劉軍 王桂蓮
教學改革走到今天,學生的差異已日漸成為教師們共同關注的問題。人們往往把在學業(yè)上或品德上表現較差的學生稱為“差生”或“后進生”;只在學業(yè)上表現差的學生被稱為“學困生”。也有非優(yōu)等生、問題學生、弱勢學生等稱呼。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正視這部分學生的差異,并積極地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求同存異,并在差異中不斷豐富與拓展自己。
一、發(fā)現學生差異
這部分學生一般表現出課前貪玩,自控能力特別差;常與同學打鬧,把班級攪得雞犬不寧;課堂上坐不住,愛惹是生非,影響其他同學,言行舉止不分時間、場合;課后不復習鞏固,常常忘記做作業(yè)等特點。因此,我們教師要有愛心、誠心、恒心、信心、耐心,去面對他們。首先是承認學生發(fā)展存在著差異性,不平均發(fā)展,不搞“填平補齊”,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其次是承認學生發(fā)展的獨特性,盡可能發(fā)現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盡力捕捉學生表現出的或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火花,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fā)展,而是讓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鮮明的個性。
二、調整教學策略
教師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出多樣化的、有針對性的活動方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步:降低目標,體驗成功。首先分析現狀,提出目標。在教學前,教師要把握學情,認真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學生學習的基礎怎樣?學生已學過哪些相關內容?這部分內容跟后面的哪些內容有聯系?本節(jié)課要達到什么目標?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更要具體指導,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展現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實現目標。最后,教師要及時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
第二步:正確歸因,增強信心。在學習上初嘗成功的喜悅之后,要把精力集中到解開他們的心結上來。因為,盡管他們學習有所進步,但畢竟仍較落后。通過與家長的溝通、與各科老師的溝通、與全班同學的溝通,來營造正面引導的良好氛圍。經過反復的良性暗示,改變已經定型的思維方式,認識自己的進步層次,再進行更長遠的目標追求。讓他們自己了解學習成績轉化的原因,找出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進一步強化良性的暗示作用,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第三步:訓練有素,嘗試成功。課堂教學離不開訓練,如果一個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缺少了訓練就是一個不完整的課堂教學,也就是效率不高的課堂教學。因為我們從心理學的原理知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必須有訓練的參與,特別是基本技能。因此,訓練是轉化后進生的必要手段,更是讓他們鞏固成績、提升信心的保證。
第四步:培養(yǎng)習慣,延續(xù)成功。有了一點成果后,我們要運用評價的杠桿及時肯定學生的成果,讓他們的信心建立起來,使一些良性的暗示成為習慣,漸漸地戒除過去身上一些不良的暗示作用(包括自棄的思想與信念),向好的方向轉變。這樣才能夠鞏固轉化成果,不斷地強化轉化成果。只要過了一個臨界點,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強化他們的信心,將這一類的學生提升至上一個層次中來,將轉化后進生變成為現實。
三、促進有差異發(fā)展
中國有一句古語:“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對于學校,一個孩子不算什么,他僅占學校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但是在家庭中卻是百分之百。
一是經常家訪,加強與家長聯系。在家訪中,要當著孩子的面,以表揚為主,主要是表揚最近的表現、進步,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與目標,以激勵孩子用更好的表現與成績回報教師與家長。對于孩子的缺點盡量以你在哪一方面還要努力,或是如果你怎樣同學們會更愿意與你交往等語言,既保留了學生的臉面,又使學生知道需要改進的細節(jié)。
二是教師要成為學生差異資源的組織者、開發(fā)者和促進者。課堂教學設計要從學生的思維層面設計問題,而不是從教師的思維層面設計問題。打破學生運用知識的規(guī)范與非規(guī)范之間的界限;打破學生面臨的學習問題的預設性與隨機性的界限;打破學生對所使用的解決問題的手段的“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界限;打破學習任務的課內限制性和靈活性的界限。
教育家威爾指出:我們留給孩子們的世界,取決于我們留給世界的孩子。面對差異,學校要做到“細微之處投真情,撒向學生都是愛”。教師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真正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在縮小差異的前提下求同存異,使每一個孩子都得到足夠的發(fā)展空間。
(作者單位 山東濟陽縣曲堤鎮(zhèn)中學 、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