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 曹瀟
張楚:曹瀟好!有個問題我特別想知道,你是如何踏上寫作這條路的?我們都知道你有個作家父親。是不是從小開始,你父親就刻意培養(yǎng)你這方面的愛好?
曹瀟:我家里書柜對我是完全敞開的。像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我的閱讀是從童話和寓言開始的,然后慢慢地接觸到古典名著和世界文學。由于父親是作家的緣故,家里的文學書籍和文學期刊比較齊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系統地看一些文學期刊,很多作家,如余華、莫言、蘇童,他們的作品我都是先從期刊上閱讀到,然后再去找這些作者的文集來看的。
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文學熏陶下,我開始嘗試用文字去記錄下自己一些小心情和小故事。在中學時期我曾寫過一些散文和隨筆,這些簡單的記錄后來以集結的形式呈現在《男孩與女孩的情結》中,這也算是我最初的文學練筆吧。大二的時候,我寫出了《西湖邊的對話》,這是我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后來更名為《相約西湖》,發(fā)表在《山花》上。何銳和李寂蕩兩任主編都對該小說給予了肯定,這對我真是莫大的鼓勵。之后我又在《山花》發(fā)表了一個短篇和一個中篇,在創(chuàng)作初始就受到雜志的關注,對一個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的父親從來都沒有刻意地培養(yǎng)過我的文學愛好,他對我的影響應該說是潛移默化的。我和父親的寫作路子不大一樣,所以在寫作上,父親給我的幫助更多是一種交流而非教導。他從不告訴我該怎么寫作,因為他覺得寫作是教不來的。他只是默默地關注著我的創(chuàng)作,然后用他全部的能力給予我一個寬松的寫作氛圍,讓我可以自由的發(fā)揮。我真的很感謝他。
張楚:你在大學里學的專業(yè)是編劇。你覺得這個專業(yè)對寫作有益還是有弊?讀你小說的時候,鏡頭感很強,尤其是一些人物對話,感覺特像是一些電影對白,不疾不緩,簡約清新。
曹瀟:確切地說我在大學的專業(yè)是戲劇影視文學。這個專業(yè)相當于藝術系里的中文專業(yè)。在大學中,我系統地學習了影視編劇理論,同時也觀摩了大量經典電影,這些對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無疑是有很大影響的。
影視與文學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二者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各自獨有的特點。我在寫作的時候確實借鑒了一些電影的手法。比如讓文字具有比較強的畫面感,比如時空的自由轉換。你提到我的人物對話很像電影的對白,這確實是我在寫作上的一個特點。在最初練筆的時候,我是完全摒棄對話的,比如《男孩和女孩的情結》全篇就沒有一句對話。因為在寫故事的時候,過于拘泥對話會延緩或阻礙到故事的發(fā)展。
在話劇創(chuàng)作中,人物的對話即行動。話劇舞臺上的故事都是靠對話推動的。我覺得這種手法可以運用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以在寫《西湖邊的對話》時,我嘗試讓對話承擔起更多的敘述功能。我小說中的對話看似漫不經心,其實都是精心考慮過的。就是從這個小說開始,我找到了自己的敘述方式。
張楚:現在,由于影視和網絡的迅速發(fā)展,有人提出了“文學邊緣化”的問題,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或者說,在這個功利、喧囂、娛樂至死的時代,你為什么選擇寫小說這個行當?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寫小說天才,但他們都去寫劇本了。
曹瀟:我覺得“文學邊緣化”應該是在消費時代背景下的一種定義。就文學本身而言,它依然占據著敘事藝術的核心地位。
我寫小說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一個記錄、交流和分享的過程。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經歷也不同,但是成長中面對的問題和心路是相似的。文學對于我來說,是一個自我梳理的過程。它幫助我更好地認識我自己,同時我也通過文學找到了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
張楚:所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都有“影響的焦慮”,而且這種焦慮來自于自己最喜歡的文學前輩。每一個文學創(chuàng)作者在最初創(chuàng)作的時候,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某位文學大師,這也算是種師承吧。你喜歡的作家有哪些?你有這種影響的焦慮嗎?——極力擺脫影響,成為一個獨立的、有自己風格的作家。
曹瀟:我很喜歡一些日本作家的小說。比如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以及永井荷風,他們的作品觸動了我敏感細膩的內心世界,對我最初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國內的作家我很喜歡蕭紅,她的《呼蘭河傳》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我還真的沒有感到這種影響的焦慮。我當然會反復閱讀一些作品,從中學習到我所需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尋找著那些能和我的內心產生共鳴的東西。文學是一種內心化的藝術,即便是面對同一樣事物,每個人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始終都是從自己的個人經驗出發(fā),并試圖找尋到一些普世性的情感體驗。
相比起影響的焦慮,我更害怕的是重復自己。在寫作上,我一直避免自我復制。每寫一篇新的作品,我都希望寫出和前一篇不一樣的東西。所以總是在做著各種不同的嘗試。比如《溫暖的小窩》里,我使用了雙線結構;《綠洲·島》里,我嘗試使用第三人稱。當然小說主題是不變的,那就是成長過程中的疼痛和蛻變。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
張楚:你大部分小說里,總是出現麥子、竹子、安安、Lea、小欣這些人,而這些小說又都是獨立的篇章,如果把這些小說按某種順序排列組合,能組成一個類似《小鎮(zhèn)畸人》的長篇。你這樣寫有什么目的呢?
曹瀟:我的生活圈子比較簡單,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在寫作的時候,我都是從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關系入手,所以小說的背景、故事和人物難免會有交叉。一開始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現在我意識到每個人物的性格都有著多面性,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且變化無常的。一篇小說有可能只寫這個人物在這個階段的故事,而在下一個階段里,她或者他又會有新的變化。人物和創(chuàng)作一起成長,用文字記錄下這點點滴滴的變化,是一件非常神奇且美妙的事情。
比如麥子,她是《天臺上的麥子》里的主人公,我覺得這個人物我還有可以挖掘的地方,所以她在《溫暖的小窩》里又出現了。再比如Lea,在《卡農曲》中我感覺沒有把這個人物寫過癮,于是在《哭泣游戲》中,又繼續(xù)寫了Lea的故事?;蛟S這些作品將來可以組成一個松散的長篇。不過那需要等待一個很好的機遇。
張楚:我個人很喜歡《卡農曲》這個短篇,有種奶茶的味道。雖然通篇沒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無非是些女孩間交往的瑣事,情感無非是友誼和妒忌、懷想和眺望,但是讀完后,內心潔凈、溫潤、柔軟。尤其是里面的細節(jié),比如用手指觸摸蝸牛觸角——你把這叫邪惡的小把戲,以及小欣形容lea是火星人的段落,都有種揮之不去的趣味,人物的性格也呼之欲出。請問,你是怎么理解小說中的細節(jié)的?你寫短篇小說時,是認為情緒重要,還是情節(jié)重要?
曹瀟:這個問題我還真的沒有仔細考慮過呢。我在寫小說的時候,主要就是憑著一種感覺往下寫,然后一邊寫一邊琢磨小說的氣味。有些細節(jié)是在構思的時候就想到,在寫的時候我就知道將細節(jié)放在哪些地方,知道該如何去運用它們。還有一些細節(jié)是我在寫作過程中突然想到的,我覺得它們符合小說的基調,就會把它們編織進去。像你提到的小蝸牛和火星人的細節(jié),就是臨時想到的。它們是一個個小小的閃光點,但沒有過多地展開去寫。
我寫小說是比較感性的,有時候可能就是一種情緒在支撐著整個小說,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情節(jié)都交織在這樣的一種情緒中,復雜的、紛亂的,說不清也道不明。有時候,又可能是我突然想到的一個情節(jié)點,覺得可以寫成小說,那我就會抓住這個情節(jié)不放,然后一點點理出思緒,找到構成這個小說的情緒和基調。所以小說的創(chuàng)作真的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這種種的一切都糾纏在一起,真的說不清是情緒更重要,還是情節(jié)更重要。
張楚:你的小說里,無論是《溫暖的小窩》《哭泣游戲》還是《卡農曲》,寫的都是女孩子的故事——也許算不上故事,只是一種“回望”。而且里面很少出現男性,即便出現,也是出來“打醬油”的。那么,你為什么喜歡寫這種女孩們之間的糾葛、悵惘、傷害和愛?這樣很容易顯得格局促狹和窄小,請問是因為生活經歷,還是另有考慮?
曹瀟:這可能跟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有關吧。我上的大學是藝術類院校,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1:8。我能接觸的幾乎都是女孩子。我自己也是女生,我能體察到女孩子之間很多細碎微妙的東西。作品中的女孩子,都可以找到參照和原型。她們影響了我的生活,也影響了我的寫作。
小說的格局與選擇的題材無關。人心是寬廣且深不可測的。我關注的重心不是人與人表面上的疏離或糾纏,而是內在的心靈上的碰撞和觸動。在我的閱讀范圍內,我看到過很多有關男生成長的小說,但是全面地、深刻地表現女孩子成長的作品,我有讀到,但不多。我覺得這是一件遺憾的事情。男生和女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所經歷和面對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希望通過我的寫作,把這一塊內容呈現出來。
張楚:我知道你有個在我看來很是奇特的習慣,那就是寫完小說的創(chuàng)作談,才開始寫小說。這個習慣你是怎么形成的呢?
曹瀟:我從初中就養(yǎng)成了寫東西必須要寫后記的習慣。只不過那時候是先寫完習作,然后再寫后記。而現在我的后記,或者說創(chuàng)作談是和作品同步進行的。它們是不可分離的一個組合。創(chuàng)作談的寫作是貫穿在整個寫作過程中的。就好像我們在拍紀錄片的時候,會讓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記錄我們拍片的過程。
我在寫作中情緒波動是蠻大的,有的時候不太容易控制住筆調。這個時候,我就會在創(chuàng)作談里抱怨幾句,發(fā)泄一通,把心情平復下來后,再去面對接下來要寫的內容。這樣我的作品就能保持一份客觀和冷靜,不會受到太多外在的影響。
同時,創(chuàng)作談也是對我寫作的一個梳理和整合。它記錄下了在寫作過程中,我讀過哪些書,聽過哪些音樂,看過哪些電影,這點點滴滴都是我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我在創(chuàng)作中思考過什么問題、遇到過什么難題、我又是如何解決的,也全部記錄下來。當我以后回看這個小說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小說對我下一個小說會有哪些影響,或者知道我下一個小說該往哪個方向去寫。
張楚:《西湖邊的對話》雖然是你大學二年級寫的,但是已經成熟圓潤、才情畢現,有一種單純清澈的張力。兩個剛剛認識的女人,在西湖邊展開了一場貌似心不在焉的談話,但是到了最后,兩個女人最隱私的秘密相互袒露時,一種悲暖交織、既潮濕又明亮的情緒浮升起來,讓人酸楚,也讓人心生暖意。我發(fā)現你有極好的耐心和能力,能將平時的日常生活發(fā)酵出不普通的意味。你剛剛完成的中篇小說《哭泣的游戲》,雖然人物眾多,但是并沒有臉譜化,每個人的個性都很鮮明。你在生活中并不“八卦”,是個典型的“宅女”,那么,你是怎樣如此細膩地觀察到眾生相的呢?你是不是每天晚上穿上你的夜行衣,變成“蜘蛛俠”之類的超人,去體察人性(笑)?
曹瀟:我一直都是在老老實實寫我身邊的環(huán)境、我身邊的人還有我身邊的事情。我喜歡這樣踏實的寫作。生活的豐富和精彩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有時候一個陌生人不經意的微笑,就能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仔細品察,就會發(fā)現生活處處都能找到構成文學的元素,只需要一顆敏感的心和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
我習慣將自己置于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里,但這并不代表自我封閉。我依然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有些只是匆匆的過客,有些則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我相信人和人之間真的是有氣場存在的。無論是親密的朋友還是僅有一面的陌生人,能夠靠在一起,一定是有相似的氣場。他們對我產生影響的同時,我也在影響著他們。這些無需去刻意找尋,它就存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
張楚:真的懷念我們在魯院上學的日子啊。還記得很多個夜晚,我們一幫人在你凱叔(注:指作家王凱)的房間里聊天,聊文學,聊生活,聊電影,一聊就聊到兩三點,還有咖啡可以喝,點心可以吃?,F在身處五湖四海,忙碌營生。最近有什么打算嗎?有沒有想過寫部長篇?
曹瀟:我也很懷念在魯院的生活。我以前在大學里,很難接觸到喜愛文學同時又從事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到了魯院之后,認識了那么多老師、同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回家后,經常會回想起我們一起相處的日子,一起討論小說、一起看話劇和電影、一起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真的是好難忘的經歷!
我最近正在寫一部中篇。目前我的創(chuàng)作還是以中短篇為主,沒有寫長篇的打算。
張楚:祝你每天都充實快樂?。∥覀冞@幫叔叔阿姨,都期盼看到你更多、更美妙的作品呢。
曹瀟:在魯院,我最難忘的事情,就是收獲了一群關心我創(chuàng)作、更關心我成長的叔叔和阿姨。在這里真誠地說一聲謝謝!
與張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