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
當學生的,特別怕自己的“親友團”到學校來慰問自己。這種怕,是有緣由的。
范都都的媽媽最喜歡到學校來,且每次的服飾,都花樣翻新,有成熟型,天真型,歌女型。一次,她戴著一頂水晶鑲鉆的公主冠,手捧兩只烤紅薯,一見她的兒,就把經過多重保溫措施保護的紅薯,愛護地塞進他嘴里。我們指著范媽媽肥胖的背影,議論著:“你覺得她好看吧?”我們謹慎地推讓著:“你先覺得,你覺得完了我再覺得!”結果我們一致覺得范媽媽的妝太濃。
媽媽們已到了“女人四十一朵花”的年齡,普遍發(fā)胖,在自己家里看,倒也親切。到了學校,我們的身份從兒女到觀眾,好像在看自己的媽媽演戲一樣,這才發(fā)現(xiàn)她演得蹩腳。
同學們如果穿上校服,遠看就像一個娘生出來的。媽媽一來,就完全地泄漏了家庭背景??墒牵还茏约旱膵寢屧鯓硬蝗鐒e人的媽媽,比如打扮不入時,不會講普通話,也是不能更換和退貨的,還必須要愛媽媽,不然就不道德。
媽媽們到學校,一般干三種事:送衣服,送早餐,送文具。雖然很溫暖,但沒一件是體面而且受到親生兒熱烈歡迎的。
送衣服的家長提著裝滿棉褲棉襖的塑料袋,出現(xiàn)在教室門口。兒女從教室里一出來,便急忙扒下他們的衣服褲子,怕耽誤上課,動作格外粗暴。最后再做些瑣碎的動作,比如挽褲腳,系鞋帶,總之都需要跪下來才能夠完成,兒們不知所措地戳在同學們視線里,不知是該一塊兒跪下來,還是該直愣愣地等著這些工序快點結束,于是赫然變成了一副冷峻的臉孔。
送早餐的家長一般趕在上課之前,提著面包或者小籠包送飯來啦!偶爾也可以看到超級溫暖的場面:媽媽提著保溫瓶,里面裝著野雞人參鹿茸湯,媽媽把孩兒叫到假山后、樹蔭下,總之是一些避人耳目的地方,急急忙忙地催她的兒,快點把獨食吃下去。
送文具的家長理直氣壯,因為沒帶文具的全部責任都在小孩一方,于是戳著他的太陽穴:“你個小迷糊蛋!”
完成送貨任務后,還要磨蹭一會兒,膽大的甚至溜達一圈,看看墻報上有沒有自己孩兒的名字,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現(xiàn)場考察其兒的真實狀況。
還有另外的緣故來的,比如跟小孩要鑰匙的,喊小孩看牙的,更有相當一批人,又不喊小孩出去,又不進教室來,只是趴在窗臺上,手搭涼棚,是純粹的觀光客??傆幸恍┭劬ζ婕獾耐瑢W發(fā)現(xiàn)有人,總有一些記憶力奇好的同學,只看到一個后腦勺,一個褲腿,就能判斷出是誰的媽媽光臨了,并大聲喊出來:“誰誰誰!你媽來了!”
肖進摘自《都往我這兒看》,春風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