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清 葉 文 邱福瓊
西民便河是洪澤湖周邊的一條區(qū)域性骨干排澇河道,主要功能是排泄廢黃河以西、西沙河(徐洪河的支流)以東地區(qū)的澇水,是宿城區(qū)主要排澇河道。
河流發(fā)源于宿遷市宿豫區(qū)王官集鎮(zhèn)北,朱海水庫東側,經宿豫區(qū)、宿城區(qū)、泗洪縣流入洪澤湖的成子湖。該河全長68.8km,流域呈狹長形,西北—東南走向,坡降約1.5/10000,流域面積326.2km3。支流主要有3條,分別是清水河、東沙河和太皇河。詳見圖1。
熱帶風暴“獅子山臺風”過后,殘留云系的水汽北上,在沿淮淮北地區(qū)形成開口向西南的低壓槽,稱為“倒槽”。倒槽區(qū)槽前西南氣流帶來充沛水汽,該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激烈碰撞,造成淮北地區(qū)產生大暴雨,核心區(qū)宿遷出現特大暴雨。
1.暴雨歷時短,強度大
9月7日17時至9月8日凌晨2時,宿遷及其周邊地區(qū)普降暴雨,沿淮淮北有81站雨量在100mm以上。降雨主要集中在宿遷大部、徐州中南部、淮安西部和揚州北部,其中宿遷宿城區(qū)處于暴雨中心,降雨時間主要在9月7日19∶00~24∶00之間,其中宿城區(qū)埠子站降雨量323.7mm,20∶00~23∶00的 3個小時降雨量達213.5mm。附近各站降雨情況見圖2。
2.雨量超歷史,重現期長
埠子站日降雨量323.7mm,超歷史,經分析計算重現期約50年一遇;12小時時段雨量310.9mm,重現期約80年一遇。
劉老澗站日降雨量240mm,超歷史,重現期約50年一遇。
宿遷閘站日降雨量255.3mm,排歷史第2位,重現期約35年一遇;該站3小時、6小時、12小時時段雨量分別為 145.6mm、218.8mm、248.5mm,重現期分別為40年一遇、80年一遇、70年一遇。
9月2日西民便河中下游普降大雨,全流域土壤含水基本飽和。9月7日特大暴雨中心處于流域中部的宿城區(qū),而主要降雨范圍基本覆蓋整個流域,致使西民便河水位急劇上漲,8日2時雨停時中上游河水已漫過河床,8日7時達到最高水位,高水位持續(xù)至8日22時開始慢慢回落。該場特大暴雨,使宿遷建成區(qū)60km2范圍內30%的面積積水深0.3m,個別地方深達1m。
因西民便河流域較小,入湖水量僅占洪澤湖上游河道的很少部分,故該流域尚未設立水文站。本次洪水監(jiān)測為應急巡測,考慮主城區(qū)洪澇災害嚴重,監(jiān)測重點在主城區(qū)段。為彌補巡測資料的不足,水文工作人員及時進行了洪水調查,取得了準確的洪痕資料。通過對河道斷面測量,并根據水力學公式對河段洪峰流量進行還原推算,得出主城區(qū)以上來水的洪峰流量45.8m3/s,主城區(qū)中部洪峰流量65.6m3/s。詳見表1。
1.峰高量大,為近年來最大洪水
特大暴雨和流域上均勻普遍的降雨,造成西民便河洪水峰高量大,洪峰水位和最大流量均超歷史。
2.水位暴漲,高水位持續(xù)時間長
本次暴雨雨強大,暴雨集中,徑流系數大,產水量多,致使河水暴漲。降雨結束時河水已經漫堤,5小時后即達最高水位。因河道防洪標準較低,行洪能力嚴重不足,造成洪水漫溢,高水位持續(xù)時間較長。河道中上游高水位持續(xù)時間達20小時,退水近4天。詳見圖3。
3.徑流系數及徑流量
因9月2日暴雨影響,流域土壤含水率較高,經分析計算本次暴雨的徑流系數為0.6,西民便河流域徑流量0.60108m3,其中城區(qū) 0.14108m3。西民便河沿線徑流量分別為:洪澤湖路(西楚橋)0.04108m3,西外環(huán) 0.09108m3,南外環(huán)路橋 0.16108m3,洪廟大橋 0.57108m3,瓦廟閘(入湖口)0.60108m3。西民便河的主要支流清水河 0.05108m3,太皇河0.09108m3,東沙河 0.15108m3。
4.西民便河現狀行洪能力分析
本次對西民便河行洪能力分析,按河岸下0.2m為最高水位控制。分析結果見表2。河段規(guī)劃、計算行洪能力與本次實測資料對比見表3。
通過洪水調查分析得出:西民便河城區(qū)段(南外環(huán)以上)實際行洪能力遠低于河道的計算行洪能力,這是洪水成災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 洪水調查與最大洪峰流量分析成果表
表2 西民便河現狀行洪能力分析計算表
表3 河段規(guī)劃、計算行洪能力與本次實測資料對比表
經調查分析,此次暴雨成災的主要原因有:
(1)暴雨強度大、歷時短、覆蓋面廣且集中,而且暴雨中心位于流域中上游,洪水就地發(fā)育、匯流快,加之底水高而成災。
(2)西民便河上中游河道有岸無堤,河道狹窄、水草茂盛、部分區(qū)段淤塞嚴重,造成河道排水不暢,不但水位增高,而且洪水傳播時間延長。
(3)現狀河道內存在較多阻水設施,特別在城區(qū)段,眾多跨河橋梁的橋墩布置不合理,存在較大阻水影響,并有部分橋梁設計標準低,橋面阻水,降低河道行洪能力。
(4)城區(qū)段河道內阻水設施較多,特別是圍堰及水壩等未完全拆除,造成河道水流不暢,形成城區(qū)段小流量、高水位行洪。
(5)城區(qū)個別地段排水系統不能滿足排澇要求,配套的排水溝及排水管道淤塞較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