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暉,陳敬,黃永,馬立娟,劉倩,劉曉雨,閆桂香,楊喆
(天津市公安醫(yī)院,天津 300042)
甲真菌病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某些特殊人群的發(fā)病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2009年4月—2010年12月我科對我市公安特警進行了甲真菌病篩查,并對病甲標本進行了真菌學檢查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情況 總共調查特警305人,全部為男性,發(fā)病年齡23~42歲之間,平均29.8歲。
1.2 方法 甲外觀形態(tài)異常取材于病甲,指、趾甲同時受累者取趾甲,甲外觀形態(tài)無異常,取拇趾甲。首先進行真菌鏡檢,鏡檢結果陽性者,再次采集標本進行真菌培養(yǎng)。真菌培養(yǎng)采用平皿多點培養(yǎng)法對致病菌種進行鑒定,選用沙氏瓊脂培養(yǎng)基(內含氯霉素40μg/mL)各2份,置25~28℃培養(yǎng),隔日觀察記錄1次,連續(xù)4周無生長者為陰性,凡陰性者均重復培養(yǎng)1次。凡2/3及其以上接種點長出同一種真菌者,即為該例的致病菌,鑒定為霉菌者也要重復培養(yǎng)1次。皮膚癬菌的鑒定主要依據菌落形態(tài)、顏色及小培養(yǎng)的鏡下結構。特殊鑒定培養(yǎng)基包括玉米粉瓊脂培養(yǎng)基、尿素瓊脂培養(yǎng)基,酵母菌鑒定采用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yǎng)基。
2.1 一般情況 總共篩查特警305人,全部為男性,共檢出甲真菌患者68例,發(fā)病率為22.3%;發(fā)病年齡23~42歲之間,平均 29.8歲,其中 20~30歲 43人(63%);30~40歲 23人(33%);40歲以上2人(0.3%)。病程3~120個月,平均28.75月;并發(fā)足癬54例;手癬12例;股癬10例;頭癬1例;高血壓14例;冠心病3例;糖尿病2例;濕疹13例;甲溝炎14例;胼胝2例;雞眼1例;甲外傷1例;手足多汗16例。有甲真菌病家族史的,部分患者曾口服或外用過抗真菌藥(篩查時真菌檢查為陰性,但既往感染過手足癬45例;既往感染過甲癬27例;既往感染過頭癬2例;既往感染過體癬3例;既往感染過股癬112例)。
2.2 甲損害 共有病甲295個,平均每例患者病甲4.3個,其中病指甲37個,病趾甲258個。甲損害特征:依所占比例的大小為序,甲變色(95.6%,65/68)、甲板增厚(75%,51/68),甲板缺失(38.2%,26/68)、分離(32.3%,22/68),甲板白斑(23.5%,16/68),甲板翹起(20.6%,14/68)等。對靶甲作臨床分型:遠端側位甲下甲真菌病(DLSO)型(38例),全甲毀損甲真菌病(TDO)型(19例),白色淺表性甲真菌病(WSO)型(8例),近端甲下甲真菌病(PSO)型最少(3 例)。
2.3 致病菌 培養(yǎng)陽性率為73.5%(50/68),占首位的是皮膚癬菌 37例(74%,37/50),酵母菌 8例(16%,8/50),霉菌 3例(6%,3/50),混合感染2例(紅色毛癬菌+白念珠菌;紅色毛癬菌+青霉)。其中皮膚癬菌中紅色毛癬菌81.1%(30/37),須癬毛癬菌13.5%(5/37),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各1例。酵母菌則以白念珠菌為主共6例。霉菌中2例曲霉,1例青霉。見表1。
表1 特警甲癬真菌培養(yǎng)結果各菌種分布情況
甲真菌病約占皮膚真菌病的20%左右[1],在正常人群的發(fā)病率一般在3%~5%之間,其致病菌包括皮膚癬菌、酵母菌及霉菌,北方地區(qū)多以皮膚癬菌為主,其次是酵母菌而后是霉菌[2]。公安特警作為一個特殊人群,存在著訓練強度大,高溫高濕作業(yè),長時間穿著警靴等諸多有利于真菌生長、繁殖的因素。所以對公安特警進行甲真菌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了解發(fā)病率、致病真菌種類,以及與普通人群在發(fā)病率、致病菌方面的區(qū)別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本次調查發(fā)現公安特警甲真菌病發(fā)病率為22.3%,明顯高于正常人群,考慮與長期穿著警靴及高強度訓練有關,而致病菌種以皮膚癬菌比例最高占74%;酵母菌16%;霉菌6%,這個結果與許多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6]。但酵母菌的比例較北方地區(qū)的某些研究略高,是否與全球氣候逐漸變暖有關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1] 賴維,曾凡欽,盧念祖,等.廣州地區(qū)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學的多中心研究[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1,15(2):86-87.
[2] 李福秋,曲生明,李若瑜,等.2004年中國部分地區(qū)甲真菌病致病菌調查[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6,39(12):720.
[3] 姚志榮,廖萬清,徐紅,等.甲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病學變遷趨勢[J].臨床皮膚科雜志,1995,24(3):162.
[4] 余進,李若瑜.甲真菌病的病原學[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38(9):592.
[5] JenningsMB,Weinberg JM,Koestenblatt EK,et al.Study of clinically suspected onychomycosis in a podiatric population[J].JAm PodiatrMed Assoc,2002,92:327-330.
[6] Gupta AK,Jain HC,Lynde CW,etal.Prevalence and epidemiology ofonychomycosisin patientsvisitingphysicians'offices:amulticenter canadian survey of15,000 patients[J].JAm Acad Dermatol,2000,43:24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