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一個16歲的高中生,總將“我是廣州人”掛在嘴邊,因為愛廣州、愛自由、愛地鐵,他大聲地對地鐵公司說出“不”
2011年5月14日,周六。連續(xù)幾天的大雨,廣州的空氣濕潤且涼爽。16歲的陳逸華從家里出來,和往常一樣踏上了他最熟悉也最喜愛的交通工具——地鐵。
舉牌反對廣州一號線地鐵統(tǒng)一翻新的行動,使他贏得了各方的贊揚和認可,陳逸華并不認為這代表了什么,他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的廣州仔,來自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
陳逸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舉動在廣州并不稀奇,因為在這個城市里,官民共治就是它的生活方式。
地鐵迷
連接著珠江兩岸和新舊城區(qū)的地鐵一號線是廣州市建成的第一條地鐵線,1990年代初建伊始,前市長黎子流就力推地鐵“一站一景”的風(fēng)格,除作為高效的運輸工具外,運行了14年的廣州地鐵,也已滲入了廣州人陳逸華的生活。
陳逸華喜歡坐著地鐵閑逛,感受列車經(jīng)過站臺時強烈而涼爽的風(fēng),看地鐵穿梭在廣州城地下隧道,聽地鐵電機啟動與制動的聲音,體會一站一站不同的風(fēng)景。
在這不同風(fēng)景的16個站臺中,陳逸華最喜歡花地灣站,拱橋式的穹頂,從售票站臺即可望見月臺的復(fù)式結(jié)構(gòu),還有象征著碧野與藍天的森林綠花崗巖圓柱,都讓他著迷。他更喜歡地鐵從花地灣開往坑口時隧道前方的那種豁亮,他的心也跟著打開了。他說,地鐵本身就有一種浪漫的情愫,有血有肉,古樸并實用。
很多同學(xué)都說陳逸華是個資深“地鐵控”。他喜歡混跡在地鐵論壇,他微博主頁的背景是廣州地鐵的圖片,就連手機鈴聲,也設(shè)置成地鐵關(guān)門時的“叮咚叮咚”聲。
2010年暑假,陳逸華在地鐵做了一個多月的志愿者,在換乘站體育西路站幫乘客指路,協(xié)助乘客出站換乘。那時,細心的陳逸華常常針對地鐵的一些小瑕疵,或填寫意見卡,或去總服務(wù)臺溝通意見,例如:墻腳接近地面處容易變臟,他建議最好鋪上藍色馬賽克;垃圾桶上方的墻壁容易變臟,他建議鋪上一塊與垃圾桶口寬度相近的玻璃;一號線的凳子沒有靠背,他則建議換成有靠背的不銹鋼椅;還有,楊箕站里的盲道等無障礙設(shè)施不完善;開關(guān)門警示不足導(dǎo)致無辜乘客被夾等等。
亞運會舉辦期間,陳逸華再次作為亞運會志愿者返回體育西路站,為此,他被評上了“廣州亞運會地鐵十大感動志愿者”。志愿者的經(jīng)歷更使陳逸華對地鐵統(tǒng)一化翻新有了切膚之痛,“像體育西路站里面,黃色是三號線,藍色是一號線,如果都換成灰色石板,我怎么給人指明白路呢?”
廣州仔
一切關(guān)于廣州本土文化的東西,都能吸引陳逸華的眼球。陳逸華喜歡讀一切和城市歷史有關(guān)的課外書,要是碰到舊廣州的圖冊,更是一定不會錯過。
他所舉的牌子和微博都使用繁體字,因為他覺得繁體字具有一種古樸的美,為了能體會這種美,他曾經(jīng)專門拿出一個暑假,每天對著字典學(xué)寫繁體字。這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專情有時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盡管是土生土長的廣州人,他仍然認為自己粵語說得不標準。他自學(xué)粵語拼音,立志要說一口標準的粵語。“粵語一共有19個聲母,53個韻母,9個聲調(diào),可以說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彼院赖馗嬖V《中國新聞周刊》。
陳逸華的奶奶曾住在老城區(qū),去奶奶家時,他就會逛逛廣州的老城區(qū)。奶奶家后來搬離了老城區(qū),陳逸華便決定長大后一定要去租一間騎樓住上一陣子?!爱?dāng)腳踏在木樓梯上時,會讓人感到歷史的厚重,覺得這建筑與人的距離是那樣近。”他說。
而在他看來,自己對廣州這個城市的感情也緣于環(huán)境的浸潤。比如,上歷史課時,老師會有意識地將有關(guān)廣州的歷史故事結(jié)合現(xiàn)在的城市區(qū)位來講,并且告訴他們:“作為廣州人,不了解廣州的歷史怎么能行?”
在這種環(huán)境成長,陳逸華對身為廣州人非常自豪,于是也有了更強烈的主人翁感。舉牌征集市民簽名的那天,陳逸華特意選擇了一件寫的CANTON和五羊標志的T恤。在他看來,這件衣服最有“廣州味”,很適合這件只有廣州人才會做的事的氛圍。
“廣州味”
而更深刻的“廣州味”則是這個城市的包容、開放與互動。
陳逸華說,他從小就在電視里、報紙上,耳聞目睹廣州市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他并不認為自己的舉動有什么特別。
讓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10年1月份的“口罩男”事件。那時,廣州市政府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亞動會,開始在市區(qū)主干道大面積地更換路沿石和花基石,一個戴著口罩、帽子和墨鏡的男子,背著上書“拯救廣州吧”的宣傳板,散發(fā)自印的傳單,傳遞自己的主張:“為什么廣州要這么浪費,好好的混凝土不用,非要用花崗巖,有錢不如改善一下我們的教育和衛(wèi)生?!?/p>
市建委主任最終在廣場上與這位不愿透露姓名也不愿意暴露身份的“口罩男”進行了對話,政府最后認同了他的觀點,叫停了昂貴的道路裝飾計劃。據(jù)報道,僅此一項為市政府節(jié)支5000余萬元。
在陳逸華看來,廣州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不留姓名,只是平靜而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在番禺垃圾事件中挺身說不的網(wǎng)友“巴索風(fēng)云”,或者前段時間,帶頭反對政府斥資1.5億打造亮光工程的“剃頭哥”……
因此,今年年初,當(dāng)坊間流傳廣州中山六路因擴建會拆掉騎樓時,陳逸華也開始在微博、論壇中發(fā)文反對,并兩次去到中山六路拍照。直到政府接受了廣州市民的意見,表示中山六路的騎樓“一定不會拆”后,他的一顆心這才放下來。
“在這個快速時代我覺得有些東西需要保留。廣州不能整個城市都變得十分現(xiàn)代化,很多傳統(tǒng)文化的東西不應(yīng)該那么輕易地因為經(jīng)濟的因素而被沖掉。”他說。
當(dāng)?shù)罔F一號線全面翻新的方案公布后,陳逸華也決定要以廣州人的方式來捍衛(wèi)廣州的風(fēng)格。他最初選擇在微博和論壇中發(fā)帖,后來又去每個地鐵站的意見箱投意見。
“但他們跟進慢,而我需要的是快?!标愐萑A說,下決心去舉牌反對時,他感到了強烈責(zé)任感的驅(qū)使,“作為公民應(yīng)該有一份關(guān)心社會的心,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有種想改變它的心。雖然有些東西很難改變,但總要試一下?!?/p>
不過,他強調(diào),雖然是舉牌反對,但基本原則以不破壞公共秩序為前提。
有人說,這件事情如果發(fā)生在別的城市,也許根本不會有陳逸華,或者有個陳逸華站出來,最終仍不了了之。
陳逸華也感到慶幸。成為“舉牌哥”后,他不僅沒有受到太多嘲笑或壓力,反而從學(xué)校、老師和家長等方方面面獲得了許多支持。他的父母肯定了他表達自己意見的想法,學(xué)校的級長還表示要頒給他一個“六道杠”,而在人大代表、政協(xié)常委、專業(yè)人士以及媒體加入后,地鐵公司也終于從善如流,調(diào)整方案。
正如“口罩男”“巴索風(fēng)云”“剃頭哥”一樣,在沸沸揚揚的地鐵翻新事件之后,“舉牌哥”也希望隨著事件的結(jié)束,自己能漸漸融回到1500萬廣州市民中?!爱?dāng)然,我還會保持對社會事務(wù)的關(guān)注?!彼辉俦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