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江
近年來,作為廣東省委機關(guān)報的《南方日報》進行了多次改版,每一次幾乎都增加評論版塊的分量。2002年8月第一次改版時,每周只是固定一個評論版(第7版),而去年第七次改版時則占據(jù)了封二,且從周二直到周五。比重的不斷增大,版位的不斷前移,更因為有鄢烈山、安立志等雜文家作為本版???,使得《南方日報》評論版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評論是報紙的靈魂,這一點人所共知。國外著名大報都有社論部,還都屬于一個稍顯特殊的部門。并且,為了保持獨立自主,與各類利益集團劃清界線,社論版和評論版甚至絕不刊登任何廣告。從前我們的那些報紙如《大公報》等所以今天還為人們津津樂道,往往也正是因為他們的評論辦得出色,張季鸞、徐鑄成等先生的筆力千鈞,每為后輩所仰止。
長期以來,黨報尤其是主要黨報社論發(fā)出的聲音,等同于各級黨政決策者發(fā)出的聲音,在極端年代甚至成了觀測政治的“晴雨表”,人們習(xí)慣于從這些社論或評論的字里行間去探尋訊息,揣度形勢發(fā)展以及政策走向。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大量黨報評論已給人以徒具形式之感,講的大抵都是無比正確的廢話,嚼的是自己不知咀嚼了多少次的饃,毫無味道。至于不少讀者不能不戴著“有色眼鏡”視之。黨報評論的應(yīng)有功能早已弱化,或者說幾近于無。一些例行的會議或節(jié)慶,搞個活動,評個先進,頒布個條例,都要“配”篇評論。這種文字無任何信息含量可言,不過把人們耳熟能詳?shù)木渥又匦虏鹧b組合,說的還是重復(fù)再重復(fù)的意義、道理。加上文字表述上大家并不諱言的“新×體”、“人×腔”等一套八股格式,不能不令讀者敬而遠之。像這種僅僅是為了顯示被“配”事情重要性的文字,一定叫做評論的話也只能歸屬于“偽評論”一類。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扭轉(zhuǎn),評論繼續(xù)淪為“配”的角色,黨報評論就勢必喪失其靈魂的作用,與讀者漸行漸遠就幾乎成為必然,就難免變成一個雞肋品種而煞有其事地擺在那里。
時下,“黨報發(fā)文痛批××”是網(wǎng)站上很常見的標題,舉凡物價上漲、柴油荒、短命工程等等。實際上這些“痛批”在其他媒體同樣屢見不鮮,而黨報說話則被“高看一眼”,表明人們?nèi)匀环浅V匾朁h報的態(tài)度,對黨報的“撥亂反正”仍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而黨報評論若不辜負公眾的期望,就應(yīng)該調(diào)整思路,回歸本質(zhì)。世易時移,國家政治生活日益公開和透明,黨報不必通過評論的形式讓敏感的人們?nèi)闹胁蹲绞裁矗鴳?yīng)該集中更多的精力去關(guān)注社會現(xiàn)實。社會轉(zhuǎn)型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公眾利益訴求、意見表達及價值判斷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如果我們正視現(xiàn)實,就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前損害人民切身利益的行為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存在,黨報評論對此沒有視而不見或者裝聾作啞的道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的加快,民眾對公平和公正的追問意識增強,城市管理、社會發(fā)展乃至國家立法、政府決策、干部的選拔任用、官員的政績考核評價、升遷等諸多方面,有太多公眾關(guān)心的話題,黨報評論要重振雄風(fēng),必須直面這些話題。無疑,那些兼具思想性與可讀性、尖銳深刻、一針見血的雜文作品應(yīng)該重新回歸黨報評論園地。
因此,《南方日報》評論版注重選題,在“新隆中對”、“今古齊觀”等欄目刊發(fā)了不少緊貼社會焦點、時政熱點的雜文。
(作者系《南方日報》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