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直
日本的核輻射、倫敦的大騷亂、利比亞的戰(zhàn)爭、索馬里的海盜、中國高鐵和諧號,這些大災大難,其實并沒有讓我們產(chǎn)生多大的恐懼感,因為事發(fā)地離我們畢竟遙遠。那些災難發(fā)生在我們頭上永遠是個概率極低的事兒。就像雷擊人,恐怖是恐怖,但從不會讓人人都對雷電產(chǎn)生不安全感,真正讓人們恐慌并失去安全感的倒是身邊那些小事。
比如,牛奶、醬油、食用醋、大米、雞蛋、火腿腸,真真假假霧里看花;良藥不良,毒藥不毒;嫁了大款怕“二奶”,嫁給官員怕“小三”;旅游被迫購物,銀行卡被騙子惦記;物價天天見漲,工作隨時下崗;房價抗打壓,油價耐下調(diào)。一介小民再意志堅強、吃苦耐勞,也對付不了這全方位“生活大圍剿”的騷擾。
心安是個寶,心煩受不了。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人們對安全感的渴望。在這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道德短斤缺兩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安全感?
公民沒有安全感不是有些專家給開出的藥方,就能治的,就能讓人們減少欲求、放平心態(tài)、積極進取、相信未來的。公民安全感的最大保障應該是法律與體制。在一個民主的國度里,法律是公民與政府訂立的契約,這個契約不僅明確了公權是從哪里來的,還要明確公權對私權的保障,也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哪種權利。這些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如住宅不能隨便拆,吃的不能總危險,道路不能總是堵,言論不能總被限,工資不能總被欠。政府的公權必須全力給予保障,如違約,就是行政不作為,就要馬上改過。
讓社會穩(wěn)定,公民才有安全感。政府的權力必須介入資本投資者的行為,對其進行法制的監(jiān)管與制衡,政府不能只偏愛創(chuàng)造財富多的人。當大款與老板天天都是市長的座上賓時,街頭擺攤兒的小市民必然要過著動蕩的生活。公權一旦與資本結合,形成了利益鏈條,造假、欺詐、無德少良的事情就都冒了出來,人人自危的社會環(huán)境就是公權偏袒了資本一方造成的,最后連市長自己也喝不到真的茅臺酒,百姓喝口醋都沒了山西味兒。不要指望資本與商人能自覺地給我們經(jīng)營出一個春明景和、波瀾不驚、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商品市場來。
要保障普通民眾生活的安全感不被利益集團與權勢侵犯已然迫在眉睫。而要破解當前民眾因無權無勢而無安全感的魔咒,就必須要讓所有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規(guī)則都是剛性而嚴密的,讓公民有資格監(jiān)督與問責公權,讓人情關系和權力尋租沒有容身之地。只有通過剛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保證人們站在起點上就實現(xiàn)人人平等,有權力的人不看富人的臉色,有錢的人不能讓權貴為自己拉磨。我們敬畏法律而不懼怕權威,讓人人在真理與法律面前都趾高氣揚,沒有公正的法治的威力束縛,人在爭奪財富上就與野獸沒啥區(qū)別,不爭個頭破血流,不見個輸贏誰都不死心,這樣何談安全感?
一個社會的權力平衡了,財富也就平衡了,人的心態(tài)自然就平衡了,這樣才會誘發(fā)人性中的善因。當人人的心態(tài)都是善的主旋律時,坑蒙拐騙、旁門左道的事情也就少了,人們也就有了安全感。
【原載2011年8月29日《西安晚報·世象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