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東,張麗華
(禹城市人民醫(yī)院,山東禹城251200)
臨床證實,淋巴結轉移是直腸癌預后的主要影響因素。術前準確評價淋巴結轉移情況對于選擇治療方案、判斷預后均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核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成像技術(MRDWI)在直腸腫瘤診斷及分期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2009年4~12月,我們對收治47例直腸癌患者于術前行WBDWI檢查,現(xiàn)分析檢查結果,探討其判斷直腸腫瘤區(qū)域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價值。
臨床資料:47例我院同期收治的直腸癌患者,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齡44~88歲,平均65歲。均行手術(Dixon術38例、Milse術9例,術前均未接受放療或化療)治療,病理檢查均證實診斷,判定有淋巴結轉移30例,共發(fā)現(xiàn)轉移淋巴結187個。術前1周行WBDWI檢查(檢查當天行腸道準備),行TNM分期(AJCC和UICC,1997年)并判斷系膜淋巴結轉移(直腸系膜淋巴結長徑>5 mm,或沿髂血管分布的淋巴結直徑>1cm,或邊界不清,或密度不均勻)情況;將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比較。結果:WBDWI顯示淋巴結轉移18例,共發(fā)現(xiàn)89個增大(大于1.0cm)的淋巴結,判斷為轉移淋巴結(T1WI高于肌肉信號,T2WI信號則與病灶一致)64個。WBDWI診斷淋巴結轉移的準確率為71.9%(64/89),敏感度為34%(64/187),特異度為77.5%。
討論: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腸道惡性腫瘤,手術切除后局部復發(fā)率為3%~32%。研究證實,淋巴結殘留轉移是復發(fā)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學者認為,淋巴結轉移是一項完全獨立的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術前準確判斷區(qū)域淋巴結轉移情況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及評估預后有重要意義。正電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為臨床判斷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較為可靠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但其相對復雜,存在電離輻射,且價格昂貴,不能廣泛應用。WBDWI的特點是視野廣闊,空間分辨率高,可在患者自由呼吸狀態(tài)下完成大范圍薄層掃描,清晰顯示整個直腸系膜、盆壁結構、系膜筋膜及直腸周圍淋巴結。其可行三維最大密度投影圖像重建,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圖像;通過背景抑制及黑白翻轉技術,對病變的顯示可與PET相媲美,且價格低廉。臨床上WBDWI判斷轉移淋巴結主要以>1.0cm作為標準(1.0cm以下的淋巴結假陽性率較高),淋巴結邊緣不光整、回聲不均勻亦提示診斷。文獻報道其診斷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為85%,特異度為97%。本研究WBDWI判斷轉移淋巴結準確率低于文獻報道,分析其原因主要為小于0.5cm的淋巴結多位于腸系膜,而WBDWI不能將淋巴結與腸系膜血管和靜脈叢區(qū)分,部分位于腹主動脈旁的淋巴結轉移未包括在掃描范圍,導致淋巴結檢出率降低。
總之,WBDWI是一種無創(chuàng)、價廉的判斷直腸癌系膜淋巴結轉移的方法,隨著其研究的深入及臨床應用經驗的積累,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