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
穴位埋線治療乳腺增生病50例
劉婧
(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公司職工醫(yī)院康復科,甘肅 737100)
穴位療法;埋線;纖維囊性病,乳腺;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屬中醫(yī)學“乳癖”范疇,是婦女常見病,多見于中青年婦女。筆者于2006年7月至2009年8月采用穴位埋線治療本病5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50例患者均來自針灸門診,均為女性,年齡23~47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2年;單側發(fā)病36例,雙側發(fā)病14例。50例患者均經鉬靶X線或紅外線乳腺掃描檢查,確診為乳腺增生病,排除惡性腫瘤。
根據(jù)1987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題組修訂的乳腺增生病診斷標準[1]擬定。
取膻中、肝俞、脾俞、膈俞穴。取00號羊腸線于人工麝香0.5 g、20 mL的75%乙醇中,15 d后備用;埋線針具使用一次性使用任氏穴位埋線針(專利號為98252138.3)。穴位皮膚用碘伏常規(guī)消毒,將制備好的羊腸線剪成1 cm長段,置于埋線針內,根據(jù)穴位肌肉的豐厚程度決定進針深度,推針刺于穴位肌層內,產生針感后,一邊向外拔埋線針,一邊向內推針芯,把羊腸線注入穴位內,出針,按壓針孔,不出血后貼創(chuàng)可貼。12 h后揭掉創(chuàng)可貼。20~30 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半年后評定療效。
根據(jù)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外科學會乳腺病專題組制定標準[1]擬定。
臨床治愈 經治療后,乳房脹痛、腫塊消失,全身癥狀消失,治療3個月不復發(fā)。
顯效 腫塊體積縮小1/2以上,乳痛消失。
有效 經治療后,腫塊體積縮小不到1/2,乳痛減輕,腫塊體積縮小1/2以上。
無效 治療后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單純乳痛緩解而腫塊體積不縮小。
50例患者經治療1個療程后,痊愈35例,占70%;顯效12例,占24%;有效3例,占6%;總有效率為100%。所有患者經鉬靶X線或紅外線乳腺掃描檢查,痊愈患者腫塊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有明顯改變,隨訪2年,有2例復發(fā),均為病程在3年以上者,對復發(fā)患者用本治療方法仍有效。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憂郁思慮,以致肝失條達,脾失健運,心脾郁結,氣血失調,痰濕阻滯乳絡而成,或因沖任失調,肝腎陰虛,經脈失養(yǎng)而成。所選穴位中,膻中為氣會,具有寬胸理氣的作用,膈俞活血化瘀,肝俞疏肝理氣,脾俞健脾化痰。諸穴合用對乳腺增生病產生標本兼治的作用。埋線療法是根據(jù)針灸學理論與現(xiàn)代物理醫(yī)學相結合的產物[2],通過針具與羊腸線在穴內產生的生物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學變化,將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經經絡傳入體內,以達“疏其氣血,令其條達”,治療疾病的目的。本療法的整個操作過程,實際上包括了“物理刺激效應”和“化學刺激效應”兩大方面,而物理刺激效應又包含了穴位封閉效應、針刺效應、刺血效應、埋針效應及割治療法效應;化學刺激效應又包括了后作用效應、組織療法效應等多種刺激效應。所以,埋線療法實際上是一種融多種療法、多種效應于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因此埋線療法的治療作用更突出。本法臨床應用收效好,值得進一步研究。
[1] 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療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 1991:807,808.
[2] 溫木生,鄭祥容.埋線療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 7.
2010-09-16
R246.2
B
1005-0957(2011)02-0122-01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2.122
劉婧(1968 - ),女,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