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在職碩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9;2.江蘇省鎮(zhèn)江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穴位埋線不良反應概述
王 靜1、2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在職碩士研究生,江蘇 南京 210029;2.江蘇省鎮(zhèn)江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埋線技術是應用一次性微創(chuàng)器械將生物可降解材料植入人體特定部位或穴位,通過線體對局部或經穴的長期刺激作用代替針刺刺激進行疾病治療的一種治療技術。埋線技術在臨床運用越來越廣泛,但關于穴位埋線的不良反應卻鮮見報道[1]。筆者從事針灸工作,臨床上遇到一些穴位埋線不良反應的病例,并查閱近5年資料,將穴位埋線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幾點粗淺的臨床體會作一總結,希望引起同道重視,以期將埋線療法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硬結。此種不良反應臨床非常多見。埋線部位留下硬結,一般是由于羊腸線埋入穴位時沒有呈線狀而是卷曲成團,羊腸線周圍組織將羊腸線包裹的緣故,或由于羊腸線沒有進行藥物處理,直接注入人體,導致羊腸線吸收周圍組織水分,引起脂肪細胞、肌肉細胞黏附包裹線體。局部熱敷按摩、紅外線燈照射、艾灸,選取1~2種方法治療一段時間后可自行消失,不需特別處理。
瘀青。此種情況也較常見,一般是由于埋線操作時沒有避開動靜脈血管,針刺破血管而造成皮下滲血,同時與出血后按壓力度不夠有關。如操作得當可避免出現,處理方法同硬結。
疼痛麻脹。埋線后有的穴位感到疼痛麻脹,類似針感,持續(xù)的時間、疼痛程度常常因個體差異而不同,一般3天即可減輕,這是正常反應。有的患者埋線后一直麻脹7天以上,說明線多埋在筋膜、肌腱或血管附近,或靠近神經,刺激過強;有的患者3天后出現麻脹反應,是由于埋入的羊腸線在組織中游走觸碰到神經的緣故。囑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疼痛不嚴重者無特殊無須處理,疼痛嚴重可參考硬結。
低熱。部分患者埋線后會出現低熱,發(fā)熱多由于患者體質對羊腸蛋白線有排斥反應,在體內產生免疫應答,或埋線穴位溫度稍高。囑多飲水多休息,一般1周內會自行消失。陳華[2]報道1例女患者穴位埋線后低熱持續(xù)1個月余方消退。考慮其工作壓力大,身心長期處于疲勞狀態(tài),又缺乏時間鍛煉身體;埋線后出差外地,水土不服,飲食不節(jié),生活不規(guī)律,消耗過大,以致出現低熱持續(xù)不退,乏力囑其休息,調整飲食及身心狀態(tài),癥狀在短期內即消失。
過敏反應。埋線后出現局部紅腫、瘙癢、發(fā)熱甚至伴發(fā)皮疹等反應。羊腸線是生物蛋白線,對蛋白過敏患者尤其應注意慎用埋線療法。囑埋線后1周內不要攝入魚蝦海鮮等易過敏食物,出現過敏反應予西替利嗪分散片及中藥對癥處理。
羊腸線溢出。羊腸線埋入后有溢出現象。陳華[2]報道1例埋線當天仍舊堅持跑步,跑步后發(fā)現三陰交處羊腸線溢出。原因可能為由于操作不當,羊腸線未全部埋入穴位,隨著埋線針的退出一起退到皮下淺層甚至體外,或者羊腸線埋入較淺,埋線后劇烈運動以致羊腸線溢出。
掉發(fā)。陽期望等[3]報道在頭部埋線時出現掉發(fā)??紤]為有創(chuàng)操作,發(fā)根受損引起。
月經淋瀝不盡。陳華[2]報道1埋線后出現月經淋瀝不盡,中藥調理后恢復正常。月經量較多的患者月經期可暫停埋線治療。
局部紅腫、化膿、形成竇道。埋線后出現埋線部位紅腫,若不及時處理甚至出現化膿,破潰后形成竇道,此種不良反應最為嚴重。由于羊腸線為異體蛋白,刺激后出現無菌性炎癥反應,也叫排斥反應,或埋線后攝入易過敏食物,如海鮮、黃鱔、甲魚等;或操作人員操作方法不當,造成局部血腫,吸收不良出現化膿感染;或操作人員操作過程中導致感染;或患者埋線后36h內做劇烈運動出汗、游泳、汗蒸導致針眼感染。對于紅腫、化膿不良反應的處理,可口服西替利嗪分散片及中藥對癥處理,局部用地塞米松4mg、慶大霉素8萬U、當歸注射液2mL,用5mL注射器將上述藥物各抽取一半,直接注射到紅腫穴位上,一般每個紅腫部位注射3個點位,化膿的先用三棱針排膿,待膿血排除后再注射。必要時請外科會診處理。
埋線療法應用越來越廣泛,埋線后不良反應也隨之出現,成為了臨床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埋線不良反應主要由于以下幾種原因:①消毒不嚴;②羊腸線是異體蛋白,要做脫敏處理;③剛開封的羊腸是用99%酒精浸泡,拿出后,酒精揮發(fā),蛋白線變得比較硬,直接應用埋入體內,會吸收體內組織細胞水分,導致線周圍組織包裹線;④技術不熟練,操作不規(guī)范。通過臨床觀察,要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應該注意以下5點:①規(guī)范化操作,參照《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4]中穴位埋線步驟進行,臨床上發(fā)現皮肉淺薄處,羊腸線吸收不良,皮下組織豐厚的地方容易吸收,因此根據不通部位羊腸線的長度應有所不同。一般在四肢線取1~1.5cm,在腹部線取2~3cm,在背部、臀部線長2~3cm為宜。一些特殊部位如頭部、面部,最好不用或少用穴位埋線治療。②羊腸線要用75%的酒精、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當歸注射液侵泡后1~3min后用比較合適。③注線方法要平行于肌肉纖維,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使線處于直線狀態(tài),不可呈團狀。④埋線后當天埋線穴位處不能沾水,不可吃易過敏食物,以免引起過敏反應,埋線后3天內不要劇烈運動。若在夏天,天氣炎熱的情況下,應防止汗出過多引起傷口感染。⑤術后可口服消炎。根據筆者臨床經驗,埋線產生的不良反應多半是由于操作技術問題,不是患者排斥反應問題,特別提出進針時動作要輕柔,應熟悉解剖結構,避開動靜脈,皮膚表面的淺層靜脈也要避開,退出針后無論有無出血均要按壓幾分鐘,防止出現血腫。一般按照規(guī)范操作,不會出現排斥反應。埋線后囑咐患者有問題及時到醫(yī)院處理,切莫拖延。穴位埋線療法療效確切、經濟便捷,適合各種疾病的治療,雖然有一些不良反應,但是注意操作規(guī)范,及時做好防治工作,以期在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同時,最大限度發(fā)揮埋線的治療作用。
[1] 孫文善,任曉艷.微創(chuàng)埋線:針灸學發(fā)展的新方向[J].中國民間療法,2006,14(4):28.
[2] 陳華.穴位埋線不良反應病例報告[J].中國針灸,2013,33(7):663-664.
[3] 陽期望,歐陽群,張新斐.穴位埋線引起不良反應42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5):399-400.
[4} 關玲,左芳,宋琪,等.穴位埋線技術標準化研究——國家標準《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第10部分:穴位埋線》的制定說明[J].中國針灸,2009,29 (5):401-405.
R245.91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734-02
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