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鑫 濤
(許昌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途徑。在廣大青年學生中深入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正確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但該課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困境。首先,由于沒有規(guī)范的教學大綱和完整的理論體系,教學內(nèi)容涉及面廣,因此部分教師在授課時存在隨意化傾向;其次,該課程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特別是兼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居多,教學中理論功底不足,對一些焦點、熱點問題沒有能夠進行深層次的理論挖掘,教學過程存在形式化傾向;再者,由于該課程在期末考試和學分量化過程中沒有進行嚴格的規(guī)范與界定,部分學生對待該門課程表現(xiàn)出很大的實用主義傾向,因此其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針對這一現(xiàn)狀,許昌學院嚴格貫徹落實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意見》,經(jīng)過一系列的專題研究與探索實踐,建立了與之特點相適應的運行機制,即:完善教育機制、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在教學內(nèi)容、方法、手段及教材建設等方面的現(xiàn)實情況,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必須有全校一盤棋的組織與管理保證。為此,必須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由學校社會科學教學部牽頭組織實施,黨委宣傳部、學工部、教務處、各學院相互配合,形成一種由校黨委統(tǒng)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分工協(xié)作、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和領導體制。其中,社會科學教學部主要負責課程建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制定,師資培養(yǎng)等;教務處主要負責將該課程列入教學計劃,提供教學場地等;黨委宣傳部、學工部主要負責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參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特別是熱點、焦點問題;各院系主要負責課外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活動。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與教育的統(tǒng)一。
在教學實踐中,以教育部關于“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的論述和河南省教育廳統(tǒng)一組織編寫的《形勢與政策》課本為藍本,確定了《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大綱。同時以大綱為基礎,結(jié)合當時國內(nèi)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確定課程的講授內(nèi)容及重點、難點,在實際中真正做到了教學目的明確,學生能夠及時、全面了解國內(nèi)外政治、經(jīng)濟等形勢的變化。在教學實踐中,許昌學院把《形勢與政策》課程納入學校總體教學規(guī)劃,并把它列為學生必修課,規(guī)定該課程期末測試合格后計2個學分,每學期按16學時安排教學,由全校統(tǒng)一命題考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則分別采取課堂系統(tǒng)講授、專題報告、專題討論和實踐教學等多種形式。正是由于實施規(guī)范化的教學目標管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
近年來,許昌學院經(jīng)過一系列實踐,逐步探索出了“以主渠道建設為中心,三條線共建,革新教學方式,實行多渠道滾動式教學”的模式。
針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特點,許昌學院在以社會科學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主體,以教育部關于“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教學要點和河南省教育廳統(tǒng)一組織編寫的《形勢與政策》課本為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實行“專題式教學”。此種授課形式覆蓋對象為大學一年級全體學生。具體做法是:對該課程的教學重點、理論難點、思想疑點以及教學方法等采取集體攻關的形式,每個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特長與研究方向形成一個教學專題。在此基礎上,整合這門課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利于教師在90分鐘教學時間內(nèi)既立足于教材,服務教學計劃,又注重學科要點,并關注學科前沿問題和時事熱點,以此來增加這門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形勢與政策》課程采用專題式教學,可以容納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諸如案例式、研究式、啟發(fā)式教學法和多媒體手段等均可在這種教學法中加以運用。并且,教師以學者型姿態(tài)與學生和諧共處于教學過程中,學生沉浸其中,充分享受汲取知識的愉悅和快樂,學生也會在此教學法中感覺到尊重,能夠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使教學在一個師生互動的氛圍下實現(xiàn)教學相長。這樣就把《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特點與課堂教學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不僅使課堂教學內(nèi)容精煉,提高了思維層次,尊重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在教學考核環(huán)節(jié)中,采用開卷考試為主、撰寫課程論文為輔的方式,著重考核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在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良好效果的目的。
學校組建了由校黨政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深教師組成《形勢與政策》課程講師團。以此為依托,宣傳部每年統(tǒng)一組織安排,定期開展“新理念、大視野、多收獲”思想政治教育大型講座,為全校學生進行國際形勢和重要時事政策的宣講,針對敏感問題與學生進行座談。對象主要是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
同時,學校還邀請地方黨政領導同志到學校給學生做形勢報告,介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情況,有效地化解了學生的思想矛盾,形勢報告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育方式。學校還在校廣播站開辟專欄,分專題進行宣傳教育;通過舉辦圖片展覽、櫥窗介紹、知識競賽、放映錄像、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形勢政策教育,從而形成了學校形勢政策報告制度和宣傳網(wǎng)絡,使形勢政策教育廣泛、深入、扎實、高效。學生思想平穩(wěn)、學校大局穩(wěn)定、學習秩序良好。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偏重于單純的書本知識的灌輸。由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學生獲取信息的多元化、便捷化,以及當今各種社會思潮的激烈碰撞,這種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日益受到挑戰(zhàn)。為了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克服其與實踐相脫離的困境,許昌學院在“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jié)合;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jié)合;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jié)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jié)合”思想指導下,大力推進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導師”制度。
這一制度是針對各院系思想政治理論工作隊伍相對薄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外缺乏與大學生實際聯(lián)系這一實際,把社會科學教學部政治理論課教師分到各院系做思想政治教育導師,通過思想狀況調(diào)查、座談會、個別交流、參加學生活動等形式,深入了解學生,然后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形勢與政策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心”,切實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
在學校貫徹“主渠道與多渠道合流、主課堂與大課堂交融”的指導思想指引下,針對《形勢與》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與課程特點,通過以上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學成效比較明顯,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方式導致理論與實際兩張皮,教師講課照本宣科,缺乏趣味性,學生對包括《形勢與政策》課程在內(nèi)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帶有明顯的抵觸情緒,是迫于學校管理制度才被動學習。自從《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后,每次授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都是一個小型講座。任課老師在課堂上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和通俗化,并自成體系地表達出來。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克服“滿堂灌”講授式教學的不足,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在傳統(tǒng)的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學生參與性不足,極大地抑制了學生對國內(nèi)外形勢與政策知識的獲取。經(jīng)過《形勢與政策》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展開互動,學生完全沉浸在充分享受汲取知識的愉悅和快樂之中,對國際、國內(nèi)事務的興趣明顯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進一步明確了學習目的與方向,實現(xiàn)了自我的升華,整個學校的風氣也變得健康向上了。
當形勢與政策教育真正入腦、入耳之后,學生的憂患意識明顯提高,并開始以實際行動踐行“大學生是國家之棟梁”的誓言。特別是每年暑假學校學工部組織的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活動都有眾多學生踴躍報名,希望到基層鍛煉自己,親身考察中國的國情。除此之外,每年都有大量學生響應國家號召,要求到西部支教,以體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體而言,通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許昌學院《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開始由被動學習轉(zhuǎn)為主動學習。教學效果的改善直接推動了整個學校思想道德風貌的明顯改觀。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2004.
[3]孫志華.加強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幾點思考[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6).
[4]金祥波.當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