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華,曹學軍,尹蘭花
(1.鎮(zhèn)江高等??茖W校 基礎部,江蘇 丹陽 212300;2.鎮(zhèn)江高等??茖W校教師 教育系,江蘇 丹陽 212300)
校內體育活動大部分是以單項體育俱樂部為基礎進行組織的。19世紀60年代,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俱樂部初具規(guī)模,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高校成立了體育俱樂部指導者聯合會和各種專項運動俱樂部,至此,體育俱樂部成為美國高校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俱樂部教學是以單項體育活動為基礎,以新的《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為指導,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基礎上構建的新的教學模式,它的運行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
1.1 研究目的
隨著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不斷推廣,本研究主要探討其在江蘇省高職院校實施的可行性以及如何使體育俱樂部教學形成規(guī)范的體系[1]。
1.2 研究對象與方法
1.2.1 研究對象
以鎮(zhèn)江高等??茖W校2008級192名、2009級225名學生為被試,共計417名。
1.2.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紙質和網絡文獻資料,收集有關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學術研究資料,了解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特點、最新進展。
2)問卷調查法。對上述被試發(fā)放調查問卷,共計417份,其中有效問卷2008級189份、2009級223份,共計412份,收回率為98.8%。
3)訪談法。通過與被試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對實施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看法。
4)比較法。以2009級為實驗班,實施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以2008級為對照班,實施傳統(tǒng)模式教學,了解2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特點、態(tài)度、興趣,比較2種教學模式的實際教學效果。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處理,以便分析高職院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可行性。
3.1 教學現狀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形式單一,以傳授技術、技能為主,以提高身體素質為目標;而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將學生從束縛狀態(tài)完全解放出來,學習的主動性和選擇性更強了。
表1 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現狀
3.2 學習興趣比較
從表2顯示的數據可以看出,對照班中,非常喜歡和喜歡傳統(tǒng)體育模式教學的學生占18%,實驗班中,非常喜歡和喜歡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學生占77.6%。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打破了原有系別、班級甚至年級的界限,開設了多種類型的俱樂部課程,學生可以按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專項,重新組合,教師分類別授課,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需要,達到了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增進健康、享受娛樂、參與競技等并行前進的目的。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考慮學生個性發(fā)展特點,尊重學生的意愿,最大程度地倡導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學理念。
表2 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比較
3.3 學習態(tài)度比較
從表3,表4可以看出,對“參加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很積極或積極”的學生,對照班占67.2%,實驗班占86.1%。實施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了,參加體育活動的意識增強了。
表3 不同體育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態(tài)度比較
表4 不同體育教學模式下學生課外參加體育活動情況
4.1 實施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的相關研究
關于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施,許多體育專家、教師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豐碩。
1996年,韓德超采用問卷調查和實驗認證等方法,分析了普通高校中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優(yōu)越性,闡明了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在增強學生體質、提高技術水平、培養(yǎng)體育興趣和自我鍛煉習慣、擴大人際交往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2]。
1998年,陳海嘯提出,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有利于增強體育意識、培養(yǎng)體育習慣,有利于把大學體育教育延伸到終身體育[3],必將成為21世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主要模式。
1999年,程杰對體育俱樂部形式教學進行了實驗研究,提出了高校采取體育俱樂部形式教學的組織形式、授課方法、考核辦法、存在的優(yōu)勢[4]。
2003年,周威等人通過問卷調查和實驗分析,認為高校體育課采用俱樂部模式教學有利于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yǎng),能增強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5-6]。
2005年,滕棟梁分析、研究了高校體育課實施俱樂部模式教學的現狀,認為普通高校體育課采用俱樂部形式教學既有必要又具有可行性[7]。
2007年,趙承磊對高校課內外體育教學俱樂部運行的目標機制、組織機制、評價機制、構建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高校體育課實施俱樂部模式教學是未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之一,它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終身體育意識,提高體育創(chuàng)新能力[8]。
上海中醫(yī)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等部分院校不僅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了理論分析,還進行了實驗對比,結果表明體育課實施俱樂部模式教學效果非常好。
體育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從中獲益,體育課實施俱樂部模式教學能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
4.2 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4.2.1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提倡“以人為本,健康第一”,以全新的體育教學理念和方式開展全面健身計劃,以快樂體育或終身體育為主導思想,建立全新的、人性化的體育評價標準,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主選擇體育項目,學習的多樣性、靈活性、機動性更強了,學生也能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特長和能力。
4.2.2 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條件保障
江蘇省政府每年在高職教育改革方面的經費投入力度非常大,各高校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這為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9]。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都有一定的體育基礎,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可行的。
5.1 提高師資水平,完善師資結構
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和能力是保障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之一。采取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需要開設更多的體育項目,不僅需要更多的活動場所、更多的體育器材,還需要教師具備更多的體育項目技能,這就需要加大師資培訓、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經費投入[6]。根據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際需求,可以采取送出去或請進來的方法對現有的教師專業(yè)結構進行有計劃的調整,并通過在職進修學習、培訓等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
5.2 增強體育俱樂部意識,適當進行資源共享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以自由活動為主,加入各種體育協(xié)會、體育俱樂部的很少。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已經有學生組織的各類體育協(xié)會或俱樂部,但由于宣傳不到位,體育俱樂部意識尚未完全普及、滲透到全體學生,還需要進一步推廣宣傳。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已經配備了許多現代化的體育設施,有的高職院校還擁有綜合體育館,基本上能滿足正常體育教學活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選擇體育項目更具多樣性,對學校體育設施有更多的要求,而高校的體育設施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這就需要各高校之間實現資源共享,或與當地的健身俱樂部積極溝通,實現資源共享[10]。
5.3 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方法
傳統(tǒng)教學中,體育課必須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規(guī)定的課時內教授規(guī)定的項目,學生想學習的項目,如果不在此列,就只能自己摸索。由于缺乏專業(yè)教師的指導,技術動作的規(guī)范性、技術水平的提高度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對體育課的興趣銳減。調查顯示,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改變了這種狀況,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高職院??梢詮膶W校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膽嘗試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條件好的高職院??梢蚤_設綜合俱樂部,而條件不充分的高職院??梢詮膭?chuàng)建單項體育俱樂部開始,借鑒國內外部分學校試辦單項體育俱樂部的成功經驗,有選擇、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部分單項體育俱樂部,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進而帶動全校體育活動的開展[11]。
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模式理論依據充分,實效性、可操作性強,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能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對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要求,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校園精神文明及體育文化建設、健康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江蘇省各高職院校完全具備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硬件、軟件條件,適合實施體育俱樂部模式教學[12]。
[1]王學軍,石丹青,李業(yè)幸.體育教學俱樂部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3):97-99.
[2]韓德超.俱樂部形式授課試驗[J].中國學校體育,1996(1):26.
[3]陳海嘯.高校實施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19(3):60-63.
[4]程杰.對高校體育課采用俱樂部形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12(3):100-101.
[5]周威,周愛光,李敏卿.對高校公共體育課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81-84.
[6]李偉.關于實施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3(1):41-43.
[7]滕棟梁.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fā)展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24(2):61-62.
[8]趙承磊.高校課內外一體化體育教學俱樂部運行機制理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2):97-99.
[9]王煌.提高培養(yǎng)質量,促進內涵發(fā)展:2010年江蘇省高職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會議發(fā)言[EB/OL].(2011-01-24)[2011-02-10].http://www.isgz.org/index.php/show/1144.
[10]李海燕.北京市普通高校實施課外活動體育俱樂部的可行性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2):66-69.
[11]徐濤.高校創(chuàng)建課外體育俱樂部的可實施性調查[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1):98-99.
[12]范宏偉,郝招,喬梁,等.蘭州交通大學實行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模式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