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好平 蔣兆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中醫(yī)院信息科,廣西 欽州 535000)
肝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所產(chǎn)生的疼痛是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2009-11—2010-11,我院腫瘤科運用活血止痛膏外敷治療肝癌疼痛80例,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均為我院腫瘤科住院患者,男65例,女15例;年齡25~82歲,平均(58.4±11.3)歲;疼痛程度分級[1]:Ⅰ級疼痛20例,Ⅱ級疼痛25例,Ⅲ級疼痛35例。
1.2 診斷標準 肝癌診斷采用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診斷標準:①甲胎蛋白(AFP)≥400 μg/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活動性肝病及轉(zhuǎn)移性肝癌,并能觸及腫大、堅硬及有大結節(jié)狀腫塊的肝臟,或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者。②AFP<400 μg/L,能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活動性肝病及轉(zhuǎn)移性肝癌,并有2種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或有2種肝癌標志物[脫-γ-羧基凝血酶原(DCP)、血清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同工酶Ⅱ(GGTⅡ)、血清 α-L-巖藻糖苷酶(AFU)及癌抗原(CA19-9)]陽性及1種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者。③有肝癌的臨床表現(xiàn)并有肯定的肝外轉(zhuǎn)移病灶(包括肉眼可見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發(fā)現(xiàn)癌細胞)并能排除轉(zhuǎn)移性肝癌者。疼痛分級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訂的疼痛程度分級法(VRS)[1]。Ⅰ級:有疼痛但可耐受,生活正常,睡眠無干擾。Ⅱ級:疼痛明顯,不能耐受,要求服用止痛藥。Ⅲ級:疼痛劇烈,不能忍受,需用止痛劑,睡眠受嚴重干擾,可伴自主神經(jīng)紊亂或被動體位。
1.3 治療方法 予活血止痛膏外敷。藥物組成:冰片20 g,白芷 20 g,芥子 20 g,透骨草 15 g,肉桂 9 g,淫羊藿9 g,皂角刺 12 g,了哥王15 g,徐長卿15 g,血竭10 g,水紅花子 6 g,全蝎 15 g,蟾蜍15 g,斑蝥6 g,土鱉蟲6 g,蜈蚣2條,馬錢子 3 g,雄黃 10 g,硫磺 9 g,白礬 9 g,半枝蓮 30 g,漏蘆25 g,寬筋藤 25 g,白及 10 g,五倍子 15 g,生牡蠣15 g,生龍骨 15 g,芒硝 10 g,夏枯草 15 g,海藻 30 g,昆布30 g,木香9 g,王不留行10 g,鱉甲 15 g,天花粉 20 g。制作方法:將上藥研末成粉,與食醋、甘油調(diào)和成膏狀,厚約1.5 cm。用法:覆蓋于肝癌皮膚映射區(qū)及肝俞穴,持續(xù)24 h,每日1 次。
1.4 療程 7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5 療效標準 完全緩解(CR):治療后完全無痛,無需止痛藥;部分緩解(PR):疼痛較給藥前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不受影響,能正常生活,需止痛藥,但劑量較前明顯減少;輕度緩解(MR):疼痛較前減輕,睡眠受影響,能正常生活,需止痛藥;無效(NR):與治療前相比無減輕,需增加止痛劑量[2]。
本組80例,CR 42例,PR 38例,總有效率100%。
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質(zhì)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是人類最常見的痛苦之一,是癌癥患者最難忍受的癥狀之一。據(jù)WHO統(tǒng)計,晚期癌癥患者中50%以上有疼痛,30%會出現(xiàn)嚴重的劇烈疼痛,全球有350萬的癌痛患者得不到及時處理,在中國每天有100萬的癌癥患者遭受疼痛折磨,目前癌癥疼痛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問題[3]。肝癌疼痛是因肝癌瘤體阻滯氣血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此治療的根本在于治瘤,惟有瘤體縮小甚至消失,氣血運行通暢疼痛方能緩解,而瘤體的生成在于寒邪凝聚,瘀血、邪毒、痰濕日久結聚而成,因此治療的關鍵在寒、瘀、毒、痰四者,治寒者在于溫,治瘀者在于活,治毒者在于解,治痰者在于化。活血止痛膏中選用肉桂、淫羊藿溫通散寒;皂角刺、了哥王、徐長卿、血竭、水紅花子活血化瘀;全蝎、蟾蜍、斑蝥、土鱉蟲、蜈蚣、馬錢子、雄黃、硫磺、白礬以毒攻毒;半枝蓮、漏蘆、寬筋藤清熱解毒;白及、五倍子吸附邪毒;生牡蠣、生龍骨、芒硝、夏枯草、海藻、昆布化痰散結;木香、王不留行行氣散結;鱉甲、天花粉陰柔散結以柔制剛;然藥物外敷必要其力達其病所方能取效,故選冰片、白芷、芥子、透骨草芳香透皮之品。諸藥合用,共奏散結止痛之功。故用活血止痛膏治療肝癌疼痛取得很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孫燕,顧慰萍.癌癥三階梯止痛指導原則[M].2版.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16-17.
[2]李佩文.中西醫(yī)臨床腫瘤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413.
[3]劉宏.針灸聯(lián)合穴位注射緩解原發(fā)性肝癌疼痛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0,32(9):1384-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