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坤
《三字經(jīng)》的“中和”觀念
王錦坤
《三字經(jīng)》是中華民族流傳至今影響甚大的蒙學讀物,700年來深受群眾的歡迎,其中隱含的“中和”觀念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影響深遠,對于當今的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三字經(jīng)》;中和;文化價值
《三字經(jīng)》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啟蒙讀物,內(nèi)容廣博,文字簡練,流傳甚廣,影響甚遠,700年來一直受到推崇,被譽為“蒙學之冠”“千古一奇書”“袖里通鑒綱目”?!度纸?jīng)》1000多字,多處投射出“中和”觀念?!百F和尚中”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質(zhì)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度纸?jīng)》的流傳有助于“中和”觀念的傳播。在改革開放時代,《三字經(jīng)》至今仍魅力不減,充滿生機與活力。如何立足當今,繼續(xù)弘揚、挖掘、合理利用,從中汲取有效因子,對于當前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盵1]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在后來的成長過程中,由于環(huán)境的不同,性情才有了差異。
2.“三綱者,君臣義,夫子親,夫婦順?!盵1]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這是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系,也就是說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這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為婦所規(guī)定的三從四德相比,更多的是和諧的意義。
3.“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盵1]“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盵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循環(huán)運轉(zhuǎn),永不止息,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四季變換循環(huán)往復。在地理方位上,“中”是東西南北的參照系,沒有“中”也就無法規(guī)定東西南北四方;“中”就是適中,萬物在天地之中就能生長,人與天地合一就能和諧。古人以金木水火土,為構(gòu)成物質(zhì)的五種基本屬性,稱為五行,并將這五行的變化以數(shù)學原理加以歸納,它們之間有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生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關系。這種天人合一、和合會通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4.“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1]這是對“三才者,天地人”內(nèi)容的進一步解釋。仁、義、禮、智、信,維系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五種道理永遠不變,必須遵守不容許混淆。仁是愛人利物;義是公正合宜,是正當?shù)男袨?;禮者理也,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態(tài)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誠實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態(tài)度?!拔伞本褪莵y,不是一種常態(tài),是非正常的狀態(tài)。
5.“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1]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臣子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都是應該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6.“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盵1]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儒家的中庸之道,認為能“致中和”,即無事不達于和諧的境界。
7.“高祖興,漢業(yè)建,至孝平,王莽篡?!盵1]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篡奪,就是采取非正常手段所得,這也是儒家所排斥的。
在中國,“中和”觀念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許慎《說文解字》:“和,相應也,從口禾聲?!庇纱丝磥?,“和”的本義就是相應。
中和觀念在西周時期就已產(chǎn)生?!秶Z·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也;若以同稗同,盡乃棄矣。”[2]“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是不同事物相配合在差別中達到的平衡,在矛盾中實現(xiàn)統(tǒng)一,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新事物;“同”是差別的消失,是相同的事物累積在一起,這樣只有量變不會產(chǎn)生質(zhì)變,就不可能產(chǎn)生新事物。
《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了晏子論樂,豐富了“和”的內(nèi)涵,把“中和”與政治、倫理聯(lián)系起來了。原文說: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燂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cè)?,遲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詩》曰:‘德音不瑕。’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盵2]晏子強調(diào)了對立兩極的統(tǒng)一與和諧,所謂“和”就是把這種對立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像宰夫調(diào)味那樣,善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做到了“不過”與“無不及”,就是“美”之“至矣”。晏子論樂把音樂上的“和”與道德上的“和”溝通了,和諧的音樂可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君子聽了能夠“心平德和”,也就是能使人的心境處于平和正常的狀態(tài),能按正道而行,有助于人的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盵3]大道具有唯一性,這個唯一性將逐漸被認識和體現(xiàn)出來,唯一之中產(chǎn)生了或分裂成了對立面,成為二。二者互相斗爭互相結(jié)合,產(chǎn)生了下一代的第三樣事物。從此萬象萬物源源不絕,萬物背負陰氣,擁抱陽氣,通過陰陽兩氣的作用,以求達到和諧。[3]
《論語》中多次提到了“中和”觀念。比如《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薄墩撜Z·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敝鲝堃院蜑橘F,并把對“和”與“同”的不同取舍作為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表現(xiàn)了重和去同的價值取向?!安坏弥行卸c之,必也狂狷乎!” “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zhì),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周文化是“人道尚中”的,“中行”是處理人事的準則,就是不偏不狂,它要求處理事物做到恰到好處,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
《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敝祆渥ⅲ骸耙?,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盵4]
《孟子·公孫丑下》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箴言,就是“圣人感人心”的演繹。
《禮記·中庸》設想了“太和”景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盵4]朱熹解釋:“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也?!薄跋才?,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fā)皆中節(jié),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盵4]按照《禮記·樂記》的說法,“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未發(fā)之前藏于中,不偏不倚。受到外物的感發(fā)之后,才情動于中。動于中,就可能出現(xiàn)“過”或“不及”的現(xiàn)象。而情感“中正”“適中”,就可得以和諧。自然界是由天地組織的統(tǒng)一體,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包羅在這個統(tǒng)一體中。天地萬物的生息,四時陰陽的變化,都處于一個各安其位而又相互制約的運動過程中,自然界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運動,則是萬物萌生的本源。[2]儒家以“協(xié)和萬邦”為理想,保持“中”道,不偏不倚,不狂不狷,就是達到和諧的手段。
《樂記·樂禮》說:“天尊地卑,君臣定矣?!绱耍瑒t樂者天地之和也?!薄稑酚洝氛摗氛f“大樂與天地同和”?!按髽贰敝按蟆?,是終極之“大”,無始之大,是那個絕對的音樂本體。“大和”是天地本源性的和諧,是音樂形式和諧之根源。從道的角度及于天地之本,從生命的角度,及于心靈之本,這就是《樂記》和諧美學的哲學理路。將道德的“必須”消解在“當然”的審美感受中,消解在天地的“必然”節(jié)奏中。[5]《樂記·樂本》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盵5]音樂與政治相關,審音可以知政,可以知時代之治亂興衰。李澤厚先生說:“‘樂從和’追求的不僅是人際關系中的上下長幼、尊卑秩序的‘和’(上下和),而且還是天地神鬼與人間世界的和(天地和),它所追求的不僅是人間關系的協(xié)同一致,而且是天人關系的協(xié)同一致。”[6]
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和”觀念,在當代具有實用價值?!爸形魑幕囊粋€重要差異,就是中國文化重和諧和統(tǒng)一,西方文化重分別和對抗,由此形成了顯然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7]
中和觀念的根基與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代中國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主要是農(nóng)業(yè),農(nóng)業(yè)在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占據(jù)著主體地位。歷朝政府實行以農(nóng)為本、以商為末的基本國策,對于鞏固農(nóng)業(yè)的基礎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依靠的是天時、地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賴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生產(chǎn)和生活。風調(diào)雨順、政通人和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期盼。小規(guī)模的家庭生產(chǎn),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模式,反應在社會結(jié)構(gòu)上,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家族結(jié)構(gòu),思想文化上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核心。諸多因素反映到價值觀念體系中,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重視家庭、宗族和社會的和諧,避免不和諧因素的發(fā)生。
朱熹認為每個人的人性中皆有至高無上之理即“太極”,“太極”中首要的是仁義禮智信,人性就是天理,也就是所謂“道心”。每個人的人心本來就是“道心”,只因為“人心”——人欲所蔽,“太極”或“道心”才不能全然顯示。圣人是“人性本明”之人,即“太極”完全顯示之人,要做圣人,就得“存天理,滅人欲”。[8]
以中為度,中既是和,是儒家和諧觀的重要內(nèi)容。“在中國文化中,儒道互補,儒法結(jié)合,儒佛相融,佛道相通,援陰陽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對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的容忍和吸收,都是世人皆知的歷史事實。中國文化在各種不同價值系統(tǒng)的區(qū)域文化的沖擊碰撞下,逐步走向融合統(tǒng)一,表現(xiàn)了有容乃大的宏偉氣魄。”“重和去同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容納不同的意見,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盵7]
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基礎?!啊度纸?jīng)》對自然環(huán)境的關心和重視,既折射出人類杰出的生存智慧,也體現(xiàn)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9]西方現(xiàn)代化的過程,在天人相分的引領下,把自然看作是人類征服和攫取的對象,過分的對大自然索取,造成了能源的危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西方似乎陷入了絕境,紛紛向東方文明尋找療傷的依據(jù)。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關系,是一面現(xiàn)代人學習的旗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生態(tài)智慧為當代人服務,借鑒西方的經(jīng)驗和教訓,讓中國的和諧社會建設走得更有生機和活力。
[1]朱子律.國學啟蒙[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7.
[2]朱恩彬.中國文學理論史概要[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6.
[3]王蒙.老子的幫助[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78.
[4]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朱良志.中國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李澤厚.李澤厚十年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7]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張世英.天人之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萬師.論《三字經(jīng)》在構(gòu)建和諧文化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0,(01).
ClassNo.:G122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趙潔婷 宋瑞斌)
OntheHarmonyandBalanceConceptPresentedinThreeCharacterPrimer
Wang Jinkun
Three Character Primer is a popular readings which ha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uring 700 years, it is popularized among the masses . The harmony and balance concept i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concept also has a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
Three Character Primer; harmony and balance; cultural value
王錦坤,在讀碩士,四川師范大學美學專業(yè);講師,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教學部,安徽·蕪湖。郵政編碼:241002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院級教研項目“當代文化轉(zhuǎn)型背景下文化素質(zhì)課程的教學研究”,項目編號:ZL201015
1672-6758(2011)02-0004-2
G1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