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茂,彭 劍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科學系,湖南 婁底 417000; 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湖南 婁底 417000)
加強社會轉型時期道德文化建設,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肖華茂1,彭 劍2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經濟與管理科學系,湖南 婁底 417000; 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湖南 婁底 417000)
道德文化建設,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矛盾眾多,主要包括經濟利益矛盾、多元價值觀導致的矛盾、民眾的民主訴求、參政議政需求與制度的矛盾等。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個體價值多元化、道德失范成本太小、道德行為缺乏共識等是我國社會轉型時期道德滑坡的主要原因。政府、企業(yè)和媒體在社會轉型時期應通過加強道德文化建設來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社會轉型時期; 道德文化; 軟實力
2011年4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同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座談時說“近年來相繼發(fā)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我國誠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與此同時,他提出加強社會轉型時期道德文化建設研究,要把依法治國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規(guī),使有道德的企業(yè)和個人受到法律的保護和社會的尊重,使違法亂紀、道德敗壞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的唾棄[1]。
道德文化建設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而又受外國尊敬的國家。道德滑坡到如此地步,該如何加強社會轉型時期道德文化建設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呢?
當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這種轉型是社會機制的大轉變,是社會結構的大調整,其轉型的速度、難度、廣度是前所未有的,快速的社會分化和社會流動使社會結構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其間社會矛盾日趨激烈,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增多,其主要表現(xiàn)在:
(一)經濟利益矛盾
馬克恩主義認為,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xiàn)出來的。當前,我國處于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關鍵時期,法制尚不完善。行業(yè)壟斷收入、不合法收入、灰色收入的數(shù)量不斷加大,尤其是公務員利用手中權力獲取財富、資源,已經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政府的監(jiān)管機制乏力,調節(jié)收入差距能力不足是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二)多元價值觀導致的矛盾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匯和碰撞,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過程中地方官員過分地追求GDP的增長,忽視文化道德教育,弱化教育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而市場經濟本身有其固有的經濟利益原則和競爭原則,因此,自私自利、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大行其道,正在不斷地侵蝕著年輕一代,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取代五千年文化沉淀下來的“仁”“愛”“禮”“誠”“孝”……由于文化道德建設的滯后,與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新的價值觀體系沒有建立,導致價值觀、道德倫理與行為規(guī)范沖突不斷,文化矛盾與社會沖突不斷呈現(xiàn),不少人陷入了“迷茫一族”。本來通過中西文化交流,可以互相學習和取長補短,這有利于吸納世界各國優(yōu)秀的文明、優(yōu)化中華文化發(fā)展。但現(xiàn)實是與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沒有能夠及時建立起來,導致中西文化在交流中,西方因科技發(fā)展和社會文化所造成的利益至上的不良思想不斷沖擊著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西方優(yōu)秀的誠信體系、個性自由、權利本位、人權民主觀念卻不斷被極端化、被歪曲理解[2]。
(三)民眾的民主訴求、參政議政需求與制度的矛盾
民主法制的不健全,政府服務職能不強,官僚腐敗是產生和積累大量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很多情況是在法制和法律都還不完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缺乏指導,缺乏經驗,就算有規(guī)范也是粗糙的,彈性過大的,操作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不公平競爭,導致不平等,會產生不同集團和不同經濟群體的摩擦和沖突。政府服務職能的缺失,官僚腐敗導致公務員在群眾中的威信盡失。一些政府為了政績,一味追求GDP,不斷地犧牲群眾利益,不斷地挑戰(zhàn)群眾心中的底線。其次,民主的民主訴求和參政議政的需求不斷提升,與傳統(tǒng)制度的滯后性產生極大矛盾。隨著社會結構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體不斷增加,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和政治訴求,需要通過參政議政來表達自己的權利,但現(xiàn)行的信訪制度不能解決,與此造成的對政府的認同感降低和對黨的領導的不滿[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從封閉、落后向開放、較先進發(fā)達轉型,這種轉型改變了個人主體性和個體利益,使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會經濟關系是發(fā)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是單一的、高度集中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傳統(tǒng)的交易環(huán)境以熟人為主,熟人的言論有監(jiān)督作用,人們的道德要求高。隨著向市場經濟過渡,市場的開放性對其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面對的也是熟人和生人環(huán)境并存,熟人的言論監(jiān)督被弱化,道德因此放松。道德建設的滯后,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觀念需要一個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空檔期,導致社會出現(xiàn)了道德無序和道德滑坡現(xiàn)象。
社會道德狀況取決于人們的道德選擇,而人們的道德選擇依賴于社會對人們利益的整合以及大多數(shù)人對這種整合的認可。人們的道德選擇本質上也體現(xiàn)為一種利益契約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利益杠桿來調節(jié)的,因此,利益是人們進行道德選擇的依托。社會經濟關系的不斷變化使道德的主客觀環(huán)境更加復雜,道德就存在著更大的可變性。
(二)個體價值多元化是發(fā)生變化的根源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各種思潮、文化、價值觀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正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計劃經濟時期,個人利益和價值觀依附于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個體利益和價值與之是一致的,社會形成了與之一致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個體利益和價值逐步成為一個利益主體,與國家社會集體共同屬于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的經濟主體,盡管集體主義國家利益仍然是社會主流價值導向,但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取向。
在社會利益分配及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國家、集體、個體三者之間的利益沖突紛呈。其根本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法律制度的約束和經濟體制的完善,但在現(xiàn)實中,道德的功能不但沒有被加強,而且被不斷弱化,結果,由于經濟利益主體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將道德約束不放于心中。看看我們的企業(yè),看看我們的食品安全,看看我們的高管,如果心中有道德,就不會有毒牛奶、毒豆芽出現(xiàn)……
集體主義價值觀、國家民族主義價值觀,仍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的價值取向,堅持法律規(guī)范社會經濟主體行為,有效引導企業(yè)、個體的經濟行為,正視利益主體的利益取向多元化,使社會朝著合乎道德準則的方向發(fā)展。
(三)道德失范的成本太小是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道德失范者其實心里都很清楚,從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心安理得,再到最后的自然而為,整個過程實際包含著經濟主體對道德失范成本的算計??簇澒倥灿霉?0億,只判刑10年,網(wǎng)友都驚呼“我愿意……”,這不講道德和違反法律的成本實在是不高呀。因此,會不斷地鼓勵著這樣那樣的貪官前仆后繼。
現(xiàn)實社會讓遵從道德、信守誠信、守護法律的行為者承擔的成本過高,而相反,讓道德失范、不講誠信、違反法律的行為者承擔的成本過低,這些成本包括機會成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這種公平現(xiàn)象是導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現(xiàn)在政府在反腐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貪腐卻成為了一種社會潛規(guī)則,人們辦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有沒有熟人、朋友,想到的是送錢送禮,想到的是拉關系、走后門,否則,很簡單的事情可能會很難辦成。這就是權力腐敗在作怪,由于搞權力腐敗所承擔的成本過低,權力腐敗者為了為難求其辦事者往往都可以找出很多堂而皇之的理由。這就是道德滑坡的重要根源!其社會影響也最為惡劣。這導致本來應該在公平基礎上的競爭變得嚴重的不公平,公平競爭的作用被極大地異化,成為權力者玩弄權術的工具,這樣,好的公共道德是難以樹立的,只會以形形色色的潛規(guī)則取而代之[4]。
(四)道德行為缺乏共識是產生變化的誘因
道德行為共識本是指社會認同的合乎道德行為準則的行為,但現(xiàn)在不能不重新審判了。本來只有好的行為共識才便于人們的價值評判,才能發(fā)揮很好的導向作用,好的行為共識,也表明一個社會有好的道德狀況。行為共識不只是單一因素,而是多個因素的結果,本身不是道德狀況的直接影響因素,但卻反映著道德的狀況。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雙重的經濟體制、文革的影響、傳統(tǒng)的習俗、不平等的政府經濟環(huán)境、國外的文化思潮這些因素的影響,人們不斷地因為過于現(xiàn)實的思想而影響著大家的道德行為共識。當我們看到老人摔倒時,伸出的手卻慢慢地縮了回來,這是一種何等的悲情。當社會已經到了不敢扶老人,眼睜睜地看著老人死去的事件發(fā)生時,這又是何等的不道德。
道德行為共識應當成為一種道德導向,而現(xiàn)階段道德行為共識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扭曲,直接誤導人們的道德行為。
加強社會道德文化建設,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挽救岌岌可危的社會道德體系,是全社會的職責,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一)政府職責
政府是道德文化建設的主導力量,政府的公共職責決定了在道德文化建設中的決定作用。沒有政府的主導,道德文化建設是一句空話。光靠社會的力量、企業(yè)的力量及個體的力量是沒有辦法去扭轉道德日益滑坡的。
1. 道德誠信法律化
許多法律規(guī)范是從道德習慣演化而成,這種現(xiàn)象在世界很多國家的民法中存在著。我國的《民法通則》第四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边@一條款實際上涉及到了民法的幾個重要原則,即自愿和公平原則、等價有償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而究其根本,這三大原則的“前身”都是道德原則?!睹穹ㄍ▌t》第七十九條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yǎng)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边@條法律將拾金不昧的道德法律化了。
道德法律化,在社會轉型時期的道德文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道德的重建,對社會不道德行為有很大的約束力,在社會利益多元化環(huán)境下,有助于個體向真、善、美方向轉化,有助于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立法機構和執(zhí)法機關應根據(jù)民法通則,有序有效立法,有法可依嚴格執(zhí)法,推動道德法律化進程,維護道德的正義性。
2. 加強公務員隊伍的道德文化培訓
代表政府形象的公務員隊伍的道德文化培訓在道德文化建設中尤顯重要,各級政府要充分借助“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加強對黨員的道德文化培養(yǎng);各級黨校要利用黨校的優(yōu)勢資源,開展黨員思想道德輪訓;各級紀檢監(jiān)察部門要深入基層,深入辦公現(xiàn)場,調研各單位作風整頓情況、道德文化建設情況,監(jiān)督各單位辦公、執(zhí)法、行政是否“以民為本”,建立各單位服務型行政考核體系,并以此作為考核單位領導行政的重要標準,對違背道德文化的行為、不以服務人民為本的行為予以通報、公布、或根據(jù)公務員管理條例予以辭退。
加強公務員隊伍的道德文化培訓在社會轉型時期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公務員形象不佳、作風不正、社會上“仇官”思潮下,有效提高公務員道德文化素養(yǎng),是做好現(xiàn)階段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
3. 加大德育教育投入,道德教育不流于形式
加大德育教育投入,從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到高等教育,德育教育是轉型時期遇到的新問題、新難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做講道德、講誠信、講文明、講禮貌的好學生,這些空、大、全的口號式教育方式需要得到改善,要將道德教育落到實處,實實在在的小事上。這方面學校做得不夠,與其受社會不良思想影響有很大關系,與教育主管部門明哲保身、隨波逐游有很大關系。
道德教育不該流于形式,包括職業(yè)教育和高等教育,很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課程,也沒有開展這方面的主題活動,似乎都變成了全民就想著如何挖空心思去賺人民幣,包括坐在課堂里的大學生們,開設了道德或思想品德課程的學校,也沒有把這門課程結合新時期社會影響而進行調整,而是讓社會的歪風邪氣將好端端的校園也搞得如社會市場一樣。
加大德育教育投入,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從小學抓起,從細微處抓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讓教師首先在為社會道德文化的倡導者、實踐者。讓道德教育不再只局限于說教,而更多的是成為一種榜樣,一種力量。
4. 建立個人、企業(yè)誠信體系
政府和企業(yè)應盡快聯(lián)手建立個人、企業(yè)的誠信體系。讓不講誠信、不守誠信的個人、企業(yè)無處生存,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誠信優(yōu)秀企業(yè)名單,在單位,大力宣傳講道德、講誠信的優(yōu)秀代表,讓誠信深入人心,讓誠信成為企業(yè)的生命。
5. 嚴正執(zhí)法,維護道德文化
強有力的執(zhí)法機構是規(guī)范社會的有力保證,維護道德文化需要政府執(zhí)法機關根據(jù)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嚴正執(zhí)法,認真維護道德文化,在人們心目中樹立起違背道德,也會受到懲罰的,遵守道德,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各級執(zhí)法機關工作人員,本身需要是道德文化守護者,遵守正義、維護道德和法律是職責所在,本身不能被不良風氣腐蝕,這需要有紀檢監(jiān)察部門來約束。企業(yè)道德的血液,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嚴格執(zhí)法才能迫使企業(yè)遵紀守法。一些國家的天價罰單告訴我們,監(jiān)管不嚴、處罰過輕、違法成本過低,非改不可[5]。
(二)企業(yè)職責
企業(yè)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有學者提出“企業(yè)公民”的觀點,認為企業(yè)應該像公民一樣,有公民道德素質,有公民義務,當然也有公民基本權利。隨著“毒奶粉”、“毒豆芽”事件的出現(xiàn),社會呼喚“企業(yè)道德血液”,也正印證了“企業(yè)公民”的職責。企業(yè)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應該像公民一樣,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道德,做優(yōu)秀的“企業(yè)公民”。
(三)媒體職責
媒體是道德文化建設中起著宣揚真、善、美,鞭叱假、惡、丑,宣傳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社會樹立正義的旗幟。媒體在道德文化建設中,應該承擔起社會哨兵——為社會當好了望者;民眾喉舌——為民眾當好代言者;政府鏡鑒——為政府當好監(jiān)督者;國家衛(wèi)士——為國家當好捍衛(wèi)者[6]。
道德文化是體現(xiàn)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最重要的因素。很難想象一個國家缺乏了道德文化會是什么樣的精神和物質文明,會對一個國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多大的阻礙?尤其是象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道德文化更為重要,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和條件。所以在當前這種道德文化很缺失的時候,必須加強道德文化建設,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1]溫家寶.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道德滑坡何等嚴重[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4/17/5794763_0.shtml.
[2]唐凱麟.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0.
[3]李期.論社會轉型期的道德滑坡與道德重建[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30-32.
[4]江哲先. 社會轉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J].理論觀察,2006(10):25-26.
[5]魯平.如何才能催生企業(yè)道德血液[N].人民日報,2011-04-19.
[6]鄭保衛(wèi). 權力·責任·道德·法律:兼論新聞媒體的屬性、職能及行為規(guī)范[J].國際新聞界,2005(9):14-16.
(責任編校:光明)
StrengtheningMoralCultureConstructiontoImproveOurCulturalSoftPowerduringSocialTransformationPeriod
XIAOHua-mao1,PENGJian2
(1.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 matter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cluding economic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multiple values leads to, contradictions among people's pursuit of democracy, political demand and system etc.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value,moral costs and the lack of consensus on ethical behavior etc.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moral landslide in our country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media should strengthen mo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moral culture; soft power
2011-10-22.
肖華茂(1974— ),女,湖南雙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經濟與管理科學系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管理學;彭劍(1974— ),男,湖南雙峰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系高級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電子商務。
B821
A
1673-0712(2011)06-00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