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月
《荷塘月色》英譯本比較研究
徐麗月
以張夢井先生在《比較翻譯概論》中提出的散文譯質(zhì)的三個標準表情(或情感)的傳遞是否正確;韻味的表達是否恰當(dāng)?shù)臉藴蕿槔碚摶A(chǔ),并基于他的“采蜜式比較”和“借鑒式比較”方法,提出“采蜜借鑒式比較”?;谝陨侠碚搶Α逗商猎律穬蓚€譯本進行比較。
《荷塘月色》;譯本;比較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存在,沒有比較就不能鑒別。[1]不同的翻譯者因內(nèi)在和外在的因素對文本的翻譯有著不同的見解,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博采眾長,吸收各家精華,把我們的文化精髓更好地傳播出去。除此之外,通過比較,年輕的翻譯學(xué)者在說一篇文章翻譯得好,不會說不出到底好在哪里,這對于他們今后的發(fā)展,今后推動我國文化精髓的傳播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本文選取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經(jīng)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兩個譯本進行比較,旨在通過比較能吸取兩個譯本精華,對創(chuàng)造更好的譯本給予啟示,希望年輕的翻譯者更加重視比較翻譯。
1.散文文體的同項比較。
張夢井先生在其《比較翻譯概論》一書中根據(jù)劉世聰先生分析的散文的三種功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提出散文的譯質(zhì)也不妨以以下三方面作為標準:信息傳遞是否充分;表情(或情感)的傳遞是否正確;韻味的表達是否恰當(dāng)。本文在對兩譯本比較時依據(jù)此標準進行比較。
2.“采蜜式比較”和“借鑒式比較”。
張夢井先生在此書中還提出了兩種比較方法:“采蜜式比較”和“借鑒式比較”方法。本文試把“采蜜式比較”和“借鑒式比較”方法結(jié)合起來,既采各家之長,也分析各家之短,從他們的短處吸取教訓(xùn),稱此法為“采蜜借鑒式比較”。
所以,在方法上我們比較時以信息傳遞是否充分;表情(或情感)的傳遞是否正確;韻味的表達是否恰當(dāng)為標準,對兩譯本進行“采蜜借鑒式比較”。
在比較兩個譯本之前,我們應(yīng)當(dāng)了解朱自清寫此文章的時代背景、當(dāng)時的心情等。該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寫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華園,正值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不久。正直的朱自清對當(dāng)時的國民黨政府感到失望,但苦于找不到出路而心情沮喪,企圖擺脫那個社會的超現(xiàn)實理想。所以文中很多詞如:陰森、幽僻等都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當(dāng)時的心情。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fēng)格:平易自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他能在樸素自然的風(fēng)格中創(chuàng)造新意,在平淡中富于神奇。他還喜歡用疊詞:郁郁蔥蔥、曲曲折折等。這些詞加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藝術(shù)感。
在分析了《荷塘月色》的背景及朱自清先生的語言風(fēng)格后,我們對兩個譯本進行“采蜜借鑒式比較”。本文比較的是朱純深先生和王椒升先生在《中國翻譯》和《英語世界》的兩個譯本。以下我們把前者簡稱為朱譯,后者簡稱為王譯。
1.信息傳遞是否充分。
散文譯文質(zhì)量的第一個標準:譯文是否充分傳遞了原文的信息。普希金在《評早期的敘事詩》一文說:“精確與簡潔,這是散文的首要美質(zhì)。”朱自清的散文具備這一美質(zhì),譯文也同樣做到這一點。[2]兩篇譯文基本上都傳遞了原文的信息,(除了王譯有幾處漏譯,可能是所采用原文版本的緣故)但仔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有幾處翻譯傳遞的信息差距很大。
①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
朱譯: The most lively creatures here, for the moment, must be the cicadas in the tree and the frogs in the pond.
王譯:At the moment, most lively were the cicadas chirping in the trees and frogs croaking under the water.
比較分析:這里王譯用“chirping”和“croaking”把那種熱鬧的氛圍準確地表達了出來;而朱譯卻沒有準確傳達。
總體而言,朱譯和王譯在信息的傳遞上都是很充分的,但是在一些細節(jié)上有些差距,仔細推敲,我們可以在信息的傳達上做得更準確。
2.表情(或情感)的傳遞是否正確。
朱自清先生在寫此文時正直的他對當(dāng)時的國民黨政府感到很失望,但苦于找不到出路而心情沮喪。文章開篇“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以及后面他寫道:“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中可以看出。但是淡淡月色下的樹木、小路、荷塘美景使他白日的煩悶頓消,使他精神愉悅,心情舒暢。他文中寫道:“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薄斑@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鳖愃频木渥恿芾毂M致地表現(xiàn)了朱先生愉悅的心情,以及對荷香月色的喜愛之情。最后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之情。那么兩個譯本在這些表情、情感的傳遞上是否準確呢?
②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朱譯:like scattering pearls, or twinkling stars, o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王譯:like bright pearls and stars in an azure sky.
比較分析:這句話表達了朱自清對荷花的那種喜愛之情,他用了三個極其美麗的比喻組成一個排比,表達他喜愛的程度和氣勢。朱譯也通過三個比喻組成一個排比,表達出了這種效果。但是王譯僅僅用了簡單平淡的比喻,沒有表達出朱自清先生這種喜愛之情。
③ 這令我到底惦記了江南。
朱譯: So my memories drift back to the South after all.
王譯:And that is what has set me thinking about Jiannan.
比較分析:雖然兩者都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之情,但是朱譯中的“after all”很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中“到底”一詞,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發(fā)自內(nèi)心的思念之情。而王譯就沒有表達出這種情感。
3.韻味的表達是否恰當(dāng)。
作為文學(xué)翻譯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譯,自然也要求譯者在傳譯過程中,不僅要傳達出原文的語流、節(jié)奏和句子結(jié)構(gòu)等語義信息,更應(yīng)著重傳達原文的藝術(shù)神韻,以使目標讀者在讀譯文時可以獲得和原文讀者讀原文時同樣的語義和美學(xué)的雙重享受。[4]信息和情感的表達比較容易表達,但是散文的美學(xué)享受,即韻味的表達卻是評價譯文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無不給人以美的感受,其色、其聲、其動、其靜令人盡情陶醉。那么要將這樣的中文譯成地道、暢達自然的英文,不僅要求譯文在形式上與原文對等,而且在思想藝術(shù)、審美情趣上也應(yīng)相吻合。[5]
朱自清的這篇散文在韻味的表達上極其優(yōu)美。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排比、比喻、擬人、頭韻、通感等以及使用了二十五個疊詞,使文章在形式美、音韻美和意蘊美上達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給人在視覺、聽覺、嗅覺上一種美的享受。那么兩個譯本在韻味的表達上是否恰當(dāng)呢?
④ 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
朱譯:in a lush, shady ambience of trees all around the pond.
王譯:Around the pond grows a profusion of luxuriant trees.
比較分析:朱譯中的“l(fā)ush, shady”,借助sh的重復(fù)發(fā)音傳達了仿佛是樹上葉子隨風(fēng)發(fā)出的沙沙聲,而且也達到了重疊的效果,讀起來有種音韻美,比起原文,毫不遜色。而王譯中僅僅用了“l(fā)uxuriant trees”意思表達清楚了,但是效果上比原文遜色很多。
⑤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譯: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王譯:shooting high above the water like the skirts of slim dancing girls.
⑥ 田田的葉子。
朱譯: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王譯:a mass of leaves
比較分析:兩個譯本中都沒有將上面兩處疊詞的效果翻譯出來,失去了原文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
除了疊詞以外,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原文的特色。
⑦ 微風(fēng)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譯:A breeze stirs, 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 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王譯:Their subtle fragrance was wafted by the passing breeze, in whiffs airy as the notes of a song coming faintly from some distant tower.
比較分析:原文這句話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達到了嗅覺聽覺上的審美效果。兩個譯文都做到了。但是朱譯使用了主動態(tài),保留了荷花清香的動態(tài)美,增加了同感效果;而王譯使用的是被動態(tài),沒有朱譯效果好。
總體比較而言,朱譯在表情(或情感)的傳遞是否正確;韻味的表達是否恰當(dāng)這二方面比王譯更勝一籌,但是王譯在有些地方處理得比朱譯要好。
在比較中學(xué)習(xí),在比較中成長。把中國文化的精髓輸出去的任務(wù)相當(dāng)重,我們要在比較中吸取精華,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文章以張夢井先生的評價散文譯質(zhì)的三個標準為理論基礎(chǔ)對朱純深和王椒升先生的《荷塘月色》翻譯進行了比較,僅此希望年輕的翻譯者在學(xué)習(xí)中能多作比較,在比較中為我國的翻譯事業(yè)做出貢獻。
[1]張夢井.比較翻譯概論[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4.
[2]甘文平.從英譯《荷塘月色》看譯者的翻譯美學(xué)思想[J]. 武漢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02:521.
[3]劉曉華.從語言的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看《荷塘月色》的兩個英譯本[J]. 咸寧師專學(xué)報,2000:52.
[4]楊玉蘭.論散文翻譯中審美效果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以《荷塘月色》的英譯為例[J].四川外語學(xué)報,2008:102.
[5] 李 智.情融意境 神形逼現(xiàn)——析朱純深先生譯文《荷塘月色》[J].中國翻譯,1998:32.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責(zé)任編輯:張慶祥 鄭英玲)
ComparisonofTwoEnglishTranslationVersionofMoonlightOvertheLotusPond
Xu Liyue
Based on Zhang Mengjing’ three standards on evaluating prose proposed in hi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the su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delivery; the correctness of feeling conveying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harming expressing, and also based on his Nectar-collecting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approach, the paper put forward its own Nectar-collecting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Comparative Translation approach,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compared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Moonlight over Lotus Pond.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 translation; comparison
徐麗月,在讀碩士,浙江工商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杭州。研究方向:ESP、修辭學(xué)。郵政編碼: 310018
1672-6758(2011)01-0060-2
H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