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江波, 趙 蕾, 馬 超
(1.保定學院 人事處,河北 保定 071000;2.華北科技學院 文法系,河北 燕郊 065201; 3.保定學院 圖書館,河北 保定 071000)
德識并舉:德育導向下當代文化課實踐探索
郝江波1, 趙 蕾2, 馬 超3
(1.保定學院 人事處,河北 保定 071000;2.華北科技學院 文法系,河北 燕郊 065201; 3.保定學院 圖書館,河北 保定 071000)
受大眾化文化格局和開放式高校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在高校開設當代文化課程成為今日高校課程建設的需要。作為新設課程,當代文化課必須科學穩(wěn)妥地確定課程內容,發(fā)揮自身當下性、貼近性優(yōu)勢,堅持正確的德育導向,德識并舉。在教學中,要針對課程自身特點,妥善處理相關內容繁雜及敏感性話題等問題,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方向,堅持平等的教學理念,充分重視并利用好課堂討論,掌握豐富的教學資料,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
高校;當代文化;德育;課程建設
“當代文化”課是以當下社會熱點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形態(tài)為主要關注、講解、分析內容,并以之為線索對相關背景、常識、淵源進行介紹,作相應的價值討論和評價。以期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增強學生認知社會的洞察力,同時引導學生樹立養(yǎng)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高校近年才出現(xiàn)的“新興課”,許多學校尚未開設此類專門課程,開設此類課程的,也多為學校、或專門系的選修課,相當程度上是任課教師個人關注、興趣、專長的傳播。很典型的如北京師范大學的王一川教授在2003年開始開設校公選課“大眾文化與美學”,將當代社會中最“壯大”的文化群落“大眾文化”引進高校課堂,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和相關方面的關注[1],王一川老師還在2004年出版了《大眾文化導論》[2],該著作成為我國首部相關內容的高校教材,而以大眾文化為主體形形色色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能否進入高校講堂也一度成為各界討論的熱點。
時至今日,隨著中國文化格局的變化及相關影響的日益深刻,應該說,在高校開設當代文化課程已成為一種趨勢和需要。首先,21世紀的文化、思想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變,全球化、網(wǎng)絡化、多元化的特征描述比上世紀末的“現(xiàn)代化”、“后現(xiàn)代化”更來得通俗和具體??萍嘉镔|上的進步、經(jīng)濟政策和形式的改變都投射到人類的文化與思想上來,這整體的狀態(tài)是人類文明的演進。當然,我們還無從知曉這文明進程最終的結果和是非,但巨大的變化是毋庸質疑的?;貧w到我們的論題上,便是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在這樣的時代里,大眾不但是文化的受體和習得者,還是文化主流的創(chuàng)造者和執(zhí)掌者?!拔幕边@個詞比之前的時代要“黯淡”得多、平凡得多,甚至消失不見,人們對之不再頂禮膜拜,“最大的特點就是新奇、易變,在流傳中變成時尚,從而引起消費者特別是青年的興趣”[3]。從另一視角看,在這個時代,“文化”比之前的任何時期都更貼近、更親切,似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浸潤在其中。文化、經(jīng)濟與政治成為今日中國顯隱交錯、相互糾結的力量,文化話語、經(jīng)濟力量和政治權威在相互對抗中走向一起。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代文化似乎成為生活另一種通俗化的比喻,你、我、他,每一個社會人,每天都在充當著當代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消費者和享用者。另外,大學的教育環(huán)境與受教者的主體特征注定高校會成為當代文化最強烈的呼應者和構成者。高校是中國教育的前沿,是學校與社會的銜接點,與高中以前單純關注孩子學習成績的封閉式教育不同,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開放式的社會化教育。社會的文化、思想無可阻擋的滲透、影響著大學校園,甚至成為某些文化思想最為激蕩熱烈的地方。因為大學生是思想最為活躍,求知欲、探索欲最強的一個群體,而其本身又具備相當?shù)奈幕退枷肽芰?正在快速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思想體征。也正源于此,歷史上許多文化、政治思潮最初是由青年大學生擎旗而動的,最典型者莫如中國現(xiàn)代的“五四運動”。思想活躍的大學生,在大學這樣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絕不會滿足、虔信于課堂教材上的東西,不可避免要關注社會上各色的文化現(xiàn)象與思潮,會主動汲取,會接受其中或益、或害的東西。就此層面而言,象牙塔并非單純的一片圣潔,而是一個色彩斑斕、思想交鋒的熱鬧所在,80后、90后的大學生正是在這樣的文化磁場中塑造著自己獨特的時代文化品格。文化和教育形影相隨,都在走下神壇,文化的大眾化與教育的大眾化不謀而合。大學生們也許不再是時代的驕子,但他們絕對是社會文化力與創(chuàng)造力最前沿的人群。在社會風濃烈地吹拂、熏染下,榮耀不再的驕子們亦成為社會文化最富特色的風景。綜上而言,一面是社會文化格局的大眾化態(tài)勢,一面是開放校園的蓬勃回應,因此,在高校開設當代文化課程已成為無法回避的需要和趨勢。
作為新生課程,在高校開設當代文化課程的首要問題是科學穩(wěn)妥地確定課程內容?,F(xiàn)在的高校中,普遍開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形勢與政策、大學語文等公共必修課,有藝術教育、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當代文學或某個專業(yè)文化類的專業(yè)課或選修課,在這樣的課程設置情況下,當代文化課必須明確自身的課程定位,依據(jù)教學實際科學設定課程內容,規(guī)劃自己的教學領域和教學目的。“當代”乃當下之義,著重從當下社會熱點文化形態(tài)、思潮現(xiàn)象入手,把脈當代文化形勢,通過對影響、貼近、圍繞學生的相關文化事件的講解、討論,分析其間的思想價值和道德判斷,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認識社會、明辨是非的能力。當代文化課不僅要在教學知識構成上與其他課程相異,還要以其鮮明的貼近性和思想性的德育優(yōu)勢確立自己的教學特色。與藝術教育、傳統(tǒng)文化和大學語文等知識性教育類課程相比,本課程是以當代文化的相關知識為媒,重在讓學生透過浮華表象,把握事件本質,把握自我,關注實現(xiàn)課程的價值教育和思想引導目的,是謂“德為本,識為媒”。而相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及形勢與政策等公共思想政治課,當代文化課程則具有形象、生動、貼近的優(yōu)勢,用大學生身邊的文化紀事進行思辨式教育,在完善大學生知識譜系和自我文化定位的同時,更易激發(fā)、提高大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接收效果。青年人正處于身心趨向成熟的特殊時期,容易出現(xiàn)敏感、強烈的逆反心理和“自以為是”式的叛逆意識,這在80后、90后孩子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身邊的文化風潮和行為事件對他們的影響力度有時遠遠超過教材上的經(jīng)典理論。就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除了日常學習之外,更被流行歌曲、網(wǎng)絡、社團活動等各種時尚文化內容所包圍和吸引,也更受其影響。但是鑒于青年學生生活閱歷、知識積累還存在不足,沒有足夠的選擇和鑒別能力,往往處于盲從的狀態(tài),容易被表象所迷惑,進而影響其心理狀態(tài)和價值判斷,促成不良的思想趨向。而另一方面,在市場經(jīng)濟、大眾文化的時代之潮沖擊下,傳統(tǒng)的思想德育類教學課程和教育方法,往往因難以深入學生內心而收效不佳,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重道德認知、輕道德實踐”[4],歷來為高校關注的德育在今日社會環(huán)境下面臨新挑戰(zhàn),甚至成為高校教育的難點和弱點。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自殺、傷人事件,金錢至上、消費攀比情況,考試作弊,作業(yè)、論文抄襲甚至請人代筆寫論文之類的誠信危機等問題頻頻見諸報端,引發(fā)社會和教育界的深思。與其讓大學生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氛圍中迷失,不如將相關的文化內容引入課堂,寓德育于現(xiàn)實文化現(xiàn)象之中,選擇大學生密切關注的內容,在青年學生了解、熟識喜聞樂見的內容中,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分析,讓其了解文化的本質內涵,體察社會生活的真面目,潛移默化地滲透道德觀念,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習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基于以上情況,當代文化課確立自己鮮明的課程定位為:以當代文化紀事為內容、為媒介,以文化觀、道德觀和價值觀教育為導向,德識并舉,推進大學生德智健全地實現(xiàn)由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
當代文化課是一門新課,也是一門好課,但要上好這門課卻不容易,本課程在教學計劃和安排上要首要處理好以下問題。
1.當代文化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內容雜。宏觀到年代整體文化態(tài)勢及演變,具體到文學、影視、流行歌曲、網(wǎng)絡、廣告等文化形態(tài)及相關事件,內容眾多,單拿出其中任何一支,都足以單獨成書、成課,而如何把握如此眾多繁雜的內容并將之融到一門課時有限的課程中,不能不說是一項挑戰(zhàn)。而且,時至今日,國內尚無一本統(tǒng)一的、公認的教材范本,這更給任課教師選擇、安排課程內容帶來困難。對此,教務部門和任課教師應該以德識并舉的課程定位為導向,認真斟酌課程內容、安排課時,在有必要和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組織相關專業(yè)專家對課程內容和計劃進行討論、論證。盡最大可能選擇確定出與大學生關系密、影響深具有德育價值的內容。授課教師要著力培養(yǎng)、建立開闊的知識結構和深入聯(lián)系的思維能力,在知識觀念上要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分界,培養(yǎng)通識意識。對于沒有現(xiàn)成、固定的教材,這與由課程本身的當下性特征有關,從另外角度講,這對教師和課程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可以更靈活、更實際的選擇確定內容、安排計劃,更好的發(fā)揮課程當下性、貼近性優(yōu)勢。但有一點是固定而且必須堅持的,那就是課程德育思想導向的正確方向。
2.基于課程的當下性和貼近性特征,可能會涉及一些尚無定論甚至存在爭議的事件與話題。任課教師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在制訂教案和課程計劃時,對一些特別敏感、富有爭議、難以解答、掌控的問題(特別是涉及政治問題),應該回避。這不是知難而退,而恰恰是出于實事求是和對學生、對自己、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出發(fā)的。對于課程中遇到的有爭議的問題,任課教師決不能以教師權威簡單定論,應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充分討論,在摸清、把握學生思想認識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方向性引導總結,對依舊堅持己見的學生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批評否定,應在平等、理解的基礎上在課下進一步討論、商榷。事實上,本課程中許多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無死板的的固定答案,其中教師的任務與職責是引導學生打破事件的浮華表象,深入的參與思考,在深入認知的基礎上,把握正確的價值方向和道德導向,而絕非簡單死板的得出一個僵化結論。而且由于課程內容的貼近性和當下性,在許多問題上,學生甚至比教師更有發(fā)言權,80后、90后的大學生漸趨形成自己時代獨特的思考認知,因此許多時候,教師最首要的是了解、認知自己的學生,教師在教授、引導的同時,應該堅持謙虛謹慎的學習態(tài)度,傾聽學生意見,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是謂此理。除了上述情況外,作為新課程,任課教師在備課、授課、考試考查等環(huán)節(jié)可能隨時會遇到新問題。對此,最關鍵是要堅持把握住德識并舉的課程導向,確定取舍、選擇方案。
3.正確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當代文化(大眾文化)多元化和個性化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文化建設上提出的重要理論,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jīng)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的前提下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以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對新時期中國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xiàn)實規(guī)范價值,這也是我們當代文化課的“綱”,我們所強調的“德育導向”也正在于此。因此,在解析五光十色的當代文化現(xiàn)象并作出價值判斷時,須牢牢把握住核心價值體系的要義:馬克思主義是靈魂,共同理想是主題,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絕不能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動搖這一點。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絕不是抹殺或消滅中國當代文化的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而恰恰是在對之充分認識、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提出的,是在經(jīng)濟體制變動、利益格局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形勢下,面對各種思想、文化交織碰撞的情況,先進的執(zhí)政黨人為協(xié)調各富特色的多元文化健康發(fā)展所做的探索與努力,也為大眾真正認識、判斷各類文化現(xiàn)象提供了標準和依據(jù)。各種文化類型,只要秉持著核心體系的基本原則,不管形式如何、從眾多寡,都有著積極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發(fā)展的價值;而反之,則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與反思,害群之馬不是對中國文化的豐富,最終只能導致?lián)p失和倒退。在這個意義上講,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地位,是對當代文化(大眾文化)的豐富成果和其多元化、個性化特征的保護和發(fā)展。而具體到當代文化課程教學,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觀引領文化思潮分析與文化現(xiàn)象解讀,則是我們真正破解當代文化謎題的鑰匙,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體味和認知中國當代文化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魅力所在,也才能真正將當代文化(大眾文化)的現(xiàn)時性、貼近性與德育目標融匯在這門課程中。當代文化課教師,必須明確和堅持這一點,要不斷深入、廣泛地學習和思考,明辨核心價值體系與大眾文化多樣化、個性化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建立自身文化整合的理性自覺,這是對當代文化課教師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
時代在演進,教育教學的方法也在發(fā)展,對當代文化這樣一門“當時當代”的新課而言,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用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是要確立、建立起教與學、教師與學生間的平等教學思想和教學關系,是上好這門課、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前提。與其他許多課程相比,當代文化課更需要、也更容易建立起這種平等。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是導師,是導游。由于對學生而言,這門課里有許多內容是學生知曉甚至是熟識的,正如游覽風景,景色畫面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教師應恰如導游一般,把這人所共見的景色、表象背后的東西,如歷史淵源、背景動因等相關因素介紹給學生,由學生分析而形成自己的認知。這里面,教師與學生、游人與導游,是平等的認知主體和思考主體的關系,導游的講解是為了輔助游人深入認知、欣賞景觀,而非強迫游人甚至取代游人判斷景觀的優(yōu)劣、美丑,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到。同樣在當代文化教學中,教師必須秉持平等理念,尊重學生的思想、傾聽學生的觀點,在真正認知、把握學生思想狀態(tài)的情況下,全面、深入地呈現(xiàn)、分析事件,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方向的結論和判斷。這里面有三層含義:一是不能強加自己的判斷、定論讓學生服從、接受;二是結論和觀點應該有明確的價值與方向,但并不意味是固定、唯一的標準答案;三是一切方向性結論的形成與得出,都是在教師的引導或啟發(fā)下由學生自己形成的,即便不能統(tǒng)一認識,也不能簡單粗暴的由教師拍板了事。
2.教師應充分重視并利用好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即就某一話題、事件,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交流看法、探討觀點,這是教師了解學生認知、思想并對其產(chǎn)生影響的最好方式和最有效途徑。選擇討論的話題、事件要有典型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思辨價值,在題目設計上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不能太深奧、專業(yè),也不能太簡單,要有討論與思辨的空間。如廣告的利與弊、大眾文化的主導者是大眾嗎、時尚與流行的關系等比起一部電影的主題思想、如何進行廣告設計這類題目就更適合課堂討論。教師要盡量多的掌握相關資料并深入思考,但在討論過程中不要過多發(fā)言,而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言,形成思想交鋒,在最后收束總結時,要關注到學生的不同觀點、意見并作出評析。教師的結論依然是方向性的總結,而不能是一個絕對的、唯一的固定答案。課堂討論要堅持開放、自由與平等的氛圍,教師在其中是引導者、組織者,而非高高在上的裁斷者。對于討論中有偏執(zhí)認識且不接受教師與其他同學意見而堅持己見者,不能簡單的批評否定,可以讓其保留意見,在課下進一步搜集資料、深入討論。
3.要搜集豐富的教學資料,合理使用教學媒介。由于當下性、貼近性特征,當代文化課更容易獲得相關資料,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點,對每個教學專題都要努力、認真地搜集、篩選教學資料,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習趣味,增強德育效果。 由于資料的豐富,當代文化課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各類電子媒介的使用,包括音響、投影、視頻等,這可以增強課堂表現(xiàn)力,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多媒體教學蔚然成風的今天,我們不能不警惕和防止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濫用和不恰當使用。所謂濫用,即過量使用,聲、光、影像大量充斥課堂,課堂失去了分析、討論和思辨,變成了簡單的媒體資料的展覽,課堂看似熱鬧、活躍,卻喪失了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思辨,只留下一個五光十色的空殼,這乃是課堂教學“熱鬧的失敗”。而不恰當使用多媒體指在不該使用多媒體的地方使用了多媒體,這種情況要依實際而定,很難統(tǒng)一說何時該用、何時不該用。具體到當代文化教學,則要注意適用多媒體是為了展示資料的便利,不是目的與原則。如教師課堂設計中分節(jié)分段的安排或者一些引導、概括性的標識語,教師應根據(jù)課堂實際作靈活、貼切的處理,而不能預先做成幻燈,順次播放了事,那樣有可能束縛教學思考的展開和發(fā)揮,反而不如依據(jù)課堂實際進程將重要的標示內容手書到黑板上更恰當。
“教無定法,行必有綱”,相信只要秉持價值觀、道德觀、文化觀的德育方向,把握住德識并舉的課程定位,并不斷在實踐中建設、豐富課程內容,開發(fā)、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上好這門富于時代性、當下性、貼近性的新課程。當代文化課,大有可為!
[1] 杜悅.大眾文化能進大學課堂嗎?[N].中國教育報, 2004-07-29(6).
[2] 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孟繁華.眾神狂歡——當代中國的文化沖突問題[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71.
[4] 周立勝.對當前學校德育失效的反思[J].科學教育論壇,2006(4):66-68.
Balancingmor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An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rien ted modern culture cours
HAO Jiang-bo,ZHAO Lei,MA Chao
(1.Personnel Department,Baoding College,Baoding 071000,China; 2.School of A rts and Laws,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Yanjiao 065201,China; 3.Library of baoding College,Baoding 071000,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modern mass culture and open higher education,it is ver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urse of modern culture to satisfy the needsof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courses. A s a new ly established course,the course of modern culture should have a scientific content that is o riented by appropriate mo ral education.The balancing of mo r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achieved.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comp licated and sensitive issues should be dealt with properly.M eanw hile,the idea of equal teaching should bemaintained.Classroom discussion and multimedia equipment should also be used in classes.
higher education;modern culture;mo ral education;course constructi
G 642.0
A
1008-6927(2011)01-0060-05
2010-09-17
2008年保定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德育視野中的高?!敶幕n程建設”(課題編號:08405)。
郝江波(1978-),男,文學碩士,保定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編輯:劉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