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漢南區(qū)育才中學 張漢東
以“責任”行育“責任”心
——“責任教育”的實踐與反思
■武漢市漢南區(qū)育才中學 張漢東
“張校長,好消息,江楓(化名)同學被一中錄取了。”市“百優(yōu)班主任”楊靜在第一時間內(nèi)電話告訴了我,語音充滿欣慰和哽咽。育才中學的老師們都知道,江同學上初一時,因父母離異而自暴自棄,特別叛逆,不相信父母、不相信老師。除了惡作劇就是欺負同學,成績一落千丈。好不容易熬到初三,進了楊靜老師的班級。楊老師精心守望不離不棄,通過營造班級大家庭的溫暖,激發(fā)他自身的書法興趣,硬是把一個玩世不恭的孩子,送進了省級示范高中——漢南一中。
江同學轉(zhuǎn)變得益于楊靜等教師的責任教育與實踐。像在學生犯錯誤的問題上,她們認為是學生就會犯錯,對于無心之錯或不大之錯寬容而不姑息。對犯小錯的,盡管不予懲罰,但絕對要讓犯錯學生明白錯在哪里和給他人帶來哪些影響。比如有學生沒帶課本,他就應該明白,會影響老師的情緒,和同座共看一本書會讓同桌分心,筆記不容易做,自己的聽課效果不會好,這些都是他有責任知道并克服的;再比如有學生和科任教師頂嘴,她必然會讓學生去道歉,并且一定會陪著他一起去,要讓學生明白,作為他的班主任,有責任和他一起承擔錯誤,沒有教育好他也是班主任的責任。她要讓班上的學生明白,犯錯誤并不可怕,但一定要勇于承認錯誤,懂得承擔責任,這樣他們才會在錯誤中成長,并且逐漸明白應該如何盡自己的責任讓同樣的錯誤不再發(fā)生。
班級管理,學校一直推薦魏書生模式——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讓每個孩子都對班級負責。楊靜老師班上有好幾個團隊:清潔團隊、紀律團隊、學習幫扶團隊等。每個團隊都有相應的負責人和工作任務,定期討論班上的好和不好,形成解決之策。而老師要做的是“權(quán)利”下放,學生的事情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偶爾班干部的處理方法也會有失誤和不足,老師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讓他們難堪,而是和他們商量改正的辦法,并代替班干部向班上其他同學道歉,讓同學們理解班干部為班級服務的一片真心。這樣班干部會更加謹慎的處理班級問題,更加勇于承擔責任。整個班級就像一個大家庭,同學和老師彼此互相理解和支持,每個人在班級找好自己的位置,大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明確自己的責任。責任感培養(yǎng)起來了,許多事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德育源于小事,關乎國事,成于責任。其實,德育很簡單,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育人本身就是由許多細節(jié)組成的,只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就能做好德育工作。江同學的故事,詮釋著一個道理:一個富有責任的老師或班主任可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
德育始于育行,貴在育心。育行是標,育心是本。因為人的行為往往是心靈活動的使然。江同學的成長經(jīng)歷表明,每一個“問題行為”都有一個心理歷程,都有一個需要化解的結(jié)。德育就是化育靈魂,凈化心靈,開啟心智,調(diào)適心理,陶冶心性。如果說我們現(xiàn)行的德育效果不盡人意,癥結(jié)就在于我們的德育多是表面德育、形式德育、文字德育、行為德育,唯德育而德育。責任心的培養(yǎng)其實就是心靈德育的外在折射。
德育的責任是教育學生做人。做人首先是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成為一個文明的人;其次是從“自然化”走向“文化化”,做個現(xiàn)代人,以此同古人分別開來;第三是從“自然存在”走向“精神存在”,做一個愛國的中國人。不論時代怎樣變遷,社會如何發(fā)展,做人的內(nèi)核不會變。教育做人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用責任統(tǒng)領的過程,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過程。感恩的缺乏、誠信的缺失,其實就是一種責任感的流失。
今天,我們用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的現(xiàn)狀,把責任教育置于學校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來謀劃,應成為學校德育的新方向;把責任德育植根于學校教育的各項工作中更具時代意義。首先,它包含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內(nèi)涵,突出了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對教育工作者、家長及職能部門轉(zhuǎn)變觀念都有導向與促進作用;其次,育人工作做到了位,學生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其學業(yè)成績的提高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對成長中的學生來講,智育的不足可能影響其一時,而責任的不足會影響其一生??梢赃@樣說,智育的優(yōu)劣影響的可能是一群人,而德育的優(yōu)劣影響的將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
責任德育就是辦對學生、對教師、對社會、對未來負責任的教育;就是對學校的未來與發(fā)展負責,用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手段促進學校的全面發(fā)展;就是重拾責任心,對從事的職業(yè)負責、教育行為負責,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負責;就是要對自己未來的發(fā)展負責,學會做人、學習、合作、創(chuàng)造、生活,逐步樹立完善自我、服務他人、回饋社會、造福人類的責任意識。
責任德育的責任,不僅要為看不見的學生未來謀福祉,更要關懷此刻的、當下的幸福和感受,并尊重每個學生,促成學生“三立四有五好五能力”(立德、立志、立信;有責任、有紀律、有禮儀、有愛心;品質(zhì)好、習慣好、學習好、身心好、合作好;道德判斷與行為選擇能力、安全避險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學習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人的成長,需要人的直接示范,需要制度的規(guī)范約束,需要環(huán)境的熏陶或影響。在一個充滿責任感的班級里,最沒有責任的人也不可能“一塵不染”,在以責任為主流的學校里,最缺少責任的人更不可能“心安理得”。在學校“十二五”期間,踐行責任德育至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鞏固或強化責任意識、培育責任心、促進責任行,讓責任成為一種文化,傳承下去。
(一)以制度促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產(chǎn)文化
我們的治校理念是:讓校規(guī)看守學校,比用其他東西看守學校更安全有效。這正是社會正在流失或缺失的。讓孩子在學校感受這種約束,就是讓他們懂得,脫離了約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讓規(guī)則看守的自由,才是最安全的最負責的自由。
制度的約束對象不僅僅是學生,更多的應是教職工隊伍。因為最能影響學生的人除了家長就是學校的人;因為學生的很多壞毛病、壞習慣是在學校被慣出來的、被潛移默化出來的。一個學校,人人有責任,自然校風正、教風好、學風純。
制度在于重在落實、重在違規(guī)究責。在實施責任德育過程中,我們更要注重制度的有效性或懲罰條款,做到罰而有“據(jù)”——避免輕率;罰而有“理”——避免口服心不服、尺度不一;罰而有“情”——避免罰后相應工作不跟進;罰而有“法”——避免簡單粗暴,沒有效果;罰而有“度”——避免沒有輕重抓住“要害”,以喚起自省、自覺、自勵為目的。形成“制度促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生文化,文化出執(zhí)行力”的良性循環(huán),實施“我的崗位我負責”、“我的失職我受罰”、首遇負責制等制度,讓每個德育點、德育環(huán)節(jié)彰顯責任性和教育性。
(二)打造教師“責任團隊”,影響有影響的人
1.努力強化領導責任心
學校領導特別是校長要有責任心、責任行動與責任目標,而不是功利心、唯上、唯虛、唯高升。要做到這樣,校長至少要“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要讓別人看到你;第二步是能夠讓別人喜歡你。如果別人看到你并且喜歡你,你就會真正懂得什么叫溫暖,什么叫感動,什么叫感恩。第三步是讓大家信賴你。如果能讓大家信賴,能夠和你聊一聊真心話,他們就能與你分享很多的東西,就能給你提意見,就能夠讓你認識到自己的缺點,他們工作起來就會很給力,團隊成長的速度加快了。
2.著力強化“三個建設”
一是班主任隊伍建設。這是責任德育的基礎,也是學?,F(xiàn)行工作的主題之一。學??梢匀諢o“君”,但班級不能一日無“主”,班主任在學校中的地位與作用舉足輕重。
二是家長學校建設。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社會教育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作為省級示范家長學校,我們要逐步把家長教育放在視同學生教育的位置,教好或教會了家長,既節(jié)約教育成本,又減少了工作難度和工作量,何樂而不為?通過對家長實施德育,教家長以方法,讓家長意識到: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要想孩子成功,家長要有責任意識,并能切實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孩子才會更加優(yōu)秀。
三是教師師德建設。學生的好習慣是人帶出來的,是周圍的環(huán)境“逼”出來的,是制度“導”出來的。教師角色舉足輕重,師德建設常抓不懈,這也是全面育人的需要。師德建設再不能看成是偏虛的常規(guī)工作,迫切需要強化與落實。要改變學科老師只教不育、班主任“獨打鼓,獨劃船”的現(xiàn)狀;要改變教職工在學校隨心所欲的舉止言談;要改變教師唯功利主義的思想和行為,將干事文化、責任心、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真正體現(xiàn)在具體工作之中。
(三)不斷升級校園文化環(huán)境,潤物細無聲
1.造就一個民主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用制度來引導教師以德育德、以才育才、以情動情、以行導行。用文化引領干部教師多改變自己,少埋怨環(huán)境;多搶挑重擔,少推卸責任;多學習吸收,少嫉妒排斥;嚴于律己多謀事,寬以待人多尊重。
2.倡導造就一個全員負責的育人的環(huán)境。用規(guī)矩促成“學校無空地,處處都育人;學校無小事,事事都育人;學校無閑人,人人都育人,用欣賞和交流培植孩子的尊嚴感。
3.將禮儀知識與實踐作為校本課程來開發(fā)啟動,培養(yǎng)“淑女”或“紳士”,讓“小社會”的文明禮儀成為風尚,逐步改良大社會。
4.把“五無四帶”(地上無棄物、墻上無污跡、桌上無刻畫、公物無損壞、出言無臟話;把禮儀帶進校園、把微笑帶給同學、把孝敬帶給長輩、把文明帶給社會)作為全校德育工作目標和師生的共同責任來落實。
5.為學生構(gòu)建體驗、感悟的平臺。責任德育若沒有學生積極鮮活的生命活動,責任品德的形成可能變成一種缺少甚至沒有觀念碰撞、行為體驗、情感沖突和意志磨礪的說教。
(1)用節(jié)日文化育人。堅持充實、創(chuàng)新德育特色之一的“節(jié)日德育”。繼續(xù)落實“逢節(jié)日或假日布置德育作業(yè)”,有布置、有評判、有總結(jié)表彰。突出責任心、感恩心得、實踐體驗。
(2)辦好一年一度的“金秋藝術節(jié)”,使之成為我校學子的“神州大舞臺”、走向藝術的“星光大道”。
(3)組織開展“陽光少年實踐活動”,體驗團隊情、責任心感、感恩心。
(4)精化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更因為在這些活動中,每個人都成了重要的一份子,需要有更強的責任感。比如,新年聯(lián)歡包餃子活動、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游戲活動等等,每次活動都能讓師生之間的心更靠近一些,每一次活動無論班級成功或失敗都是一次絕好的教育契機。
責任德育源于小事,關乎國事。這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的需要。我們的責任在于讓學生享受責任、感悟責任、體驗責任、內(nèi)化責任、擔當責任,幫助學生成長和獲得幸福。
責任編輯 王愛民
【專家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