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針灸病房,天津 300193)
呃逆是腦血管疾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控。影響患者的呼吸、睡眠及咀嚼功能,嚴重影響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筆者于2010年3月-2010年9月跟隨導師采用針刺配合耳針法治療腦卒中合并呃逆44例,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44例均為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住院患者,腦卒中診斷標準均符合1996年中華神經學會關于《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1],并經顱腦CT或MRI檢查確診腦卒中后伴呃逆,其中腦梗死者31例,腦出血者13例。男29例,女15例;年齡最大77歲,最小44歲,平均60歲;病程最長23 d,最短6 d。
針刺法:先以醒腦開竅針刺法為基礎針法。繼之取穴:翳風、天突、膻中、足三里、中脘、攢竹等。操作:選用0.30 mm×75 mm毫針,針雙側翳風穴,向喉結方向透刺,中脘穴直刺2~2.5寸;其余穴位用0.25 mm×40 mm毫針,天突、膻中平刺1寸,雙側足三里直刺1~1.2寸,雙側攢竹沿框上切跡斜刺0.5寸,針刺得氣后均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 min,每日1次。耳針法:取穴:耳中、胃、肝、膈、心、交感、神門等[2]。操作:用0.25 mm×40 mm毫針,中度刺激。留針30 min,每日1次。治療以10 d為1療程,共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無復發(fā);有效:癥狀緩解,呃逆發(fā)作間隔時間延長;無效:治療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
3.2 治療結果 44例中,痊愈25例,有效1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8.64%。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呃逆是由于多種誘因引起膈神經興奮而誘發(fā)膈肌痙攣所致。翳風穴從解剖角度看,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干、附近的迷走神經耳支,通過對此穴的刺激,信息傳到大腦皮層,經大腦皮層整合與調整,產生調節(jié)外周神經的特異作用,隨刺激的加強,抑制迷走神經興奮性而達到止呃逆作用[3]。
古代中醫(yī)文獻稱呃逆為“噦”,《素問·寶命全形篇》記載:“病深者其聲噦”?!毒霸廊珪吩疲骸爸逻乐?,總由氣逆?!濒栾L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穴位,三焦經“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故能寬胸理氣利膈,緩解或解除膈肌痙攣,解除呃逆。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且為心包經之募穴,居胸中,主一身之氣機,尤以寬胸利膈調暢氣機為長。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系胃經合穴,有疏通經絡、氣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攢竹是足太陽膀胱第2穴,因足太陽膀胱經挾脊,故與膈、脾、胃相連,有調整氣機升降出入,降逆止呃的顯著功效[4]。《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耳部的相應穴位可作為針灸的刺激點通過刺激相應穴位而調節(jié)臟腑,疏通經絡,調和陰陽,達到陰平陽秘而治療各種疾病[5]。諸穴合用共奏理氣降逆、寬胸止嘔之功,故可用于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
[1]中華神經內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陰曉健,林曉娟.針刺耳穴治療頑固性呃逆45例[J].中醫(yī)雜志,2008,49(3):245-246.
[3]李育紅.指壓翳風穴治療呃逆62例[J].中國針灸,2001,21(11):671-672.
[4]翟春梅,孫鳳菊.針刺攢竹穴治療頑固性呃逆94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7):44.
[5]陳鞏蓀.耳針的臨床應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