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新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臨床常見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出血及外周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數正?;蛟龆嗖橛谐墒煺系K等。筆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48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吉林省人民醫(yī)院診治的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齡14~65歲。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1]中擬訂的診斷標準。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膚出血點、瘀斑及其他出血情況,骨髓巨核細胞均表現為成熟障礙。2組性別、年齡及病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強的松1 mg/(kg·d)分2~3次日服,待癥狀好轉后逐漸減量停藥,同時配合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2]。對于血小板計數低、皮膚出血較重,疑似或明確顱內出血患者,可應用丙種球蛋白或給予輸注血小板進行治療。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藥治療,基本方:仙鶴草、白及、黃柏、補骨脂、大黃、三七、青黛,劑量適量。加減:血熱型加黃芩、牡丹皮、水牛角、知母;心脾虛型加黨參、黃芪、白術、茯苓;脾腎虧虛型加菟絲子、淫羊藿、巴戟天;出血明顯加地榆炭、仙鶴草、藕節(jié);瘀血內阻,瘀斑難以消退加三七。每日1劑,水煎約200~400 mL,分2次服。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1.4 注意事項 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以便隨時掌握患者的臨床指征變化情況。2組患者均應適當控制活動,避免發(fā)生外傷。同時,注意保暖,防止出現感冒。禁食黑木耳、洋蔥、大蒜等抑制血小板聚集食物。禁食油膩、辛辣食物,禁飲酒。禁用血小板抑制劑,如出現不良情況應及時報告。
療效標準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1]擬定。治療組顯效35例,良好6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對照組顯效27例,良好8例,有效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3%。2組比較(P<0.05)。
臨床對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首選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其次為免疫抑制劑,脾切除等常規(guī)治療方法[3]。但由于激素的禁忌證和不良反應而使得多數患者形成激素撤減綜合征而不能根治[4]。而免疫抑制劑的毒副作用較大,停藥后易復發(fā),可導致骨髓抑制和存在誘發(fā)腫瘤的危險。
隨著中醫(yī)學理論對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發(fā)病機制的不斷了解,中醫(yī)在其傳統(tǒng)的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衛(wèi)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患者的患病情況綜合治療。本研究選用仙鶴草、白及、黃柏、補骨脂、大黃、三七、青黛等藥物,對止血和消退紫斑及提升血小板具有一定療效,同時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給予相應的止血、化瘀、補虛藥物配伍,具有相輔相成作用,對病情的恢復具有積極的作用[5]。
[1]張之男,沈悌.血液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2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79-282.
[2]葉任高.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74.
[3]張文武.急診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1118-1119.
[4]陳小林,賴應昌,馮秀娟,等.大劑量地塞米松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7,20(1):46-47.
[5]楊宇飛,周靄祥,麻柔.養(yǎng)血清癜湯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9,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