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 推拿科,江蘇 常州 213003)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初始階段與基礎狀態(tài),因其體征不明顯,常以頸項及肩部酸、痛、脹等不適感為主,有時呈一過性,故病情易忽視,而延誤病情,發(fā)展為頑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近兩年來采用短杠桿微調手法配合刮痧、瀉血等綜合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均為常州市中醫(yī)院推拿科患者,男18例,年齡17~48歲,平均29.1 歲;女20例,年齡22~55歲,平均36.5歲;病程3 d~2年。
1.2 診斷標準 1)頸項及肩部疼痛,并伴有相應的頸部痛;2)頸部活動受限;3)頸肌僵硬;4)椎旁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有明顯壓痛,棘突間亦有相應的壓痛點;5)X線平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椎間關節(jié)失穩(wěn)和骨質增生改變。
2.1 患者正坐,醫(yī)者站在患者身后,醫(yī)者左手托住患者下頜部,用右手拇指面在兩側頸部肌肉的痛性筋結上,自上而下做回旋揉捻,以患者感覺輕微的酸痛為度,并依次點按風池、風府、天鼎、缺盆、肩井、巨骨、大椎、肩中俞、肩外俞等穴,同時左手配合將患者頭部順勢向左右旋轉,前后屈伸。
2.2 患者俯臥,醫(yī)者施一指禪推法自上而下于頸胸椎夾脊穴,當觸及指下有節(jié)結、條索感的夾脊穴,往往是病變節(jié)段之所在,可在此處點按彈撥,以強化對此點的刺激。施滾法于項、肩、背部,并在斜方肌上緣、肩胛骨內側緣等處找到筋結或壓痛點作重點彈撥捻拿,時間可稍長一些,手法以輕柔為主。
2.3 頸椎短杠桿微調 患者側臥,醫(yī)者一手拇指按壓于病變節(jié)段前凸之橫突前結節(jié),掌根托住其下頜部,另一手掌拇指按壓于其上或下一椎體關節(jié)突上,掌根部托住患者枕部;先將患者頭頸縱向撥伸片刻,待患者椎間隙拉開后,兩手拇指協(xié)調,以輕巧的動作,前后剪切推移病變節(jié)段,糾正其矢狀面移位?;颊咴偃⊙雠P位,醫(yī)者采用雙手撥伸輕搖法輕輕放松頸部。
2.4 刮痧 患者俯臥位,裸露頸項及上背部,在要施術部位涂抹刮痧油,用牛角刮痧板刮痧,沿督脈從風府穴刮到身柱穴;沿膽經從雙側風池穴刮到巨骨穴;沿膀胱經從雙側天柱穴刮到風門穴;最后刮雙側肩胛骨內側緣。刮拭到皮膚呈紫紅并有痧點、痧斑為度。用刮痧板角部自上往下刮拭,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傾斜45 ℃,按壓力適中,力量均勻,速度中等即用平刮法,忌用暴力,以免損害皮膚。
2.5 瀉血 視其出痧區(qū)域,選3~5處痧色暗紅或青紫,痧粒密集部位,擦拭盡刮痧油,常規(guī)消毒后,用梅花針叩刺出血,再撥上火罐。5 min后即起罐,擦拭盡血漬。囑患者當天不要淋浴,注意局部保暖。
以上治療每周1次,3次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治愈:原頭頸肩部酸脹、疼痛等不適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頸部活動受限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原頭頸肩部酸脹、疼痛等不適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和改善,頸部活動受限亦有改善;無效:原有癥狀未有改善。
3.2 治療結果 治愈25例;好轉12例;無效1例??傆行?7.4%。觀察38例中,5例經1次治療即愈,31例經1次治療即好轉。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頸椎間盤退變是頸椎病發(fā)病的主因,在頸椎原發(fā)性退變基礎上的各種繼發(fā)性改變是引起頸椎病的外因,頸部的肌肉和韌帶維持的頸椎生物力學平衡被打破是發(fā)病的主要誘因。 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包括靜力平衡和動力平衡,前者是指頸脊柱的兩柱或三柱結構,后者為椎外肌肉或肌群維持和調節(jié)平衡的作用。頸椎靜力平衡被打破,則頸椎的變化比較緩慢;而失去動力平衡,頸椎即不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并且動力平衡可以代償靜力平衡。由此可見,在治療頸椎病中恢復其動力平衡尤為重要。
不良的生活、工作習慣所導致的急性損傷、慢性勞損,以及炎癥、寒冷潮濕的天氣、精神過度緊張均可導致維持頸椎動力平衡的頸肌受損,尤其是起重要作用的頸部淺肌群,使其頸肌內血管收縮、血流降低,妨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的排出,出現(xiàn)滲出、水腫、黏連等病變。從而發(fā)生一系列組織學和生物學變化,受損部位釋放出5-羥色胺、緩激肽、乳酸、鉀離子等,導致頸椎生物化學失衡。
頸椎短杠桿微調手法是上海岳陽醫(yī)院沈國權教授所倡導的。改良了傳統(tǒng)的頸椎定位旋轉及側屈扳法,手法直接作用于病變節(jié)段,重點糾正頸椎矢狀面移位和失穩(wěn),改善和恢復頸椎生理弧度,使病變節(jié)段前后柱應力分布得以重新分配,減少前柱壓應力,從而使頸椎間盤突出得以減少,重建頸椎靜力平衡。恢復頸椎內源性穩(wěn)定,為頸椎動力平衡及頸椎生物化學平衡的重建奠定了基礎。
中醫(yī)傳統(tǒng)推拿手法可舒筋通絡,宣通氣血,從而解除肌肉痙攣,改善血運,增加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軟組織的炎性反應,糾正頸椎動力平衡和生物化學平衡。刮痧則通過刮痧板的下壓力,使頸部淺肌群內通透性紊亂的毛細血管破裂,含有體內代謝廢物和致痛物質的血液滲出脈外。這些含有體內毒素的離經之血就是“痧”,由于皮膚的屏障作用,“痧”存在于皮膚和肌肉之間,再通過瀉血的方法,促其排出體外?!梆稹钡呐懦?,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新鮮的血液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素和氧氣,使凝血機制正常發(fā)揮,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恢復正常。如此則進一步恢復了頸椎的動力平衡和生物化學平衡。
該綜合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中醫(yī)療法中的筋骨并重,動靜結合和整體觀念,其治療的核心是改善和恢復頸椎的“筋骨平衡”。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