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唐山師范學院 外語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二語習得及認知理論應用研究方案
—— 基于對唐山市中小學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和分析
朱 燕
(唐山師范學院 外語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在對唐山市中小學教師進行“教學中認知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的掌握及應用情況”的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模式及連接主義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方案,為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調查問卷;二語習得;連接主義;實踐教學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系統(tǒng)地研究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包括心理過程、認識過程和語言過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研究也借助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如語言學、神經學、社會語言學、教育學、統(tǒng)計學等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語與第二語言習得、語言輸入與第二語言習得、認知理論與第二語言習得、普遍語法理論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個體差異與第二語言習得以及課堂教學與第二語言習得等方面。
認知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論,認知語言學是面向認知與語言的動態(tài)性質的邊緣學科,分為以認知科學為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和以語言科學為主的認知語言學研究。前者是受到語言學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又研究心理學的學者所從事的研究;而后者是具有語言學教育背景或學術素養(yǎng)的學者所進行的研究。了解認知理論,對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是不無裨益的。而了解學習者認知的發(fā)展過程,對于深入研究二語習得理論并應用于實踐有著具體的指導作用。認知理論的基本知識以及認知理論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Lakoff和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的基礎:理論前提》(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以及中國學者桂詩春、熊學亮、束定芳、趙艷芳等對認知語言學理論及應用的研究中。
本課題組承擔了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2009-2010年度“中小學英語教學中二語習得理論的應用研究”課題項目。課題組成員在了解認知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國內外發(fā)展趨勢的基礎上,為進一步驗證課題的可行性并為課題的具體實施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走訪了唐山市14個縣區(qū)的91所中小學英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和采訪,了解中、小學英語教師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對認知理論和二語習得理論的掌握及應用情況。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二語習得理論和認知理論知之甚少。在調查中涉及到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二語習得理論時,教師們表示了解的占到70%,但當問到此假設的理論核心時,調查的正確率僅為1%;提到學生的情感需求時,教師們表示關注的占到100%,但在具體提到是“低情感過濾”的課堂環(huán)境還是“高情感過濾”的課堂環(huán)境對學生課堂學習有幫助時,則只有13%的教師給出了正確的選擇,說明他們對此并沒有真正的了解。此外,在調查中涉及對認知相關理論的問題時,對教學有很大指導作用的格式塔心理學、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Simens的聯(lián)接主義等觀點不了解甚至沒有聽說過的比例高達58%。這說明在唐山市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推廣并進行二語習得及認知理論并應用于教學實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以及聯(lián)接主義理論。二語習得理論在二語學習中起著里程碑的作用,而最新出現(xiàn)的聯(lián)接主義思想則是結合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1.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模式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在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他在理論中提出了五種假說,即:語言學習與習得假說(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語言監(jiān)察假說(Monitor Hypothesis)、語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以及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該理論對現(xiàn)代語言習得和教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發(fā)了人們對語言習得規(guī)律及語言教學方法的廣泛深入的研究,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
按照克拉申的觀點,掌握外語有學習(learning)與習得(acquisition)兩條途徑。學習是有意識地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通常發(fā)生在課堂上;而習得是一種無意識地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通常發(fā)生在自然的語境中。作為大部分中國學生,英語是二語,不可能像學習母語一樣在環(huán)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應通過大量反復、有意識的、自覺的練習來實現(xiàn)。對于中小學英語教師來說,應強調學習,也應強調習得,把重點放在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授和積累上,再盡量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習得二語。
克拉申的自然順序假說以一些詞素習得順序研究為基礎。按照他的觀點,二語的習得是以一種可預示的順序逐步掌握的,而且這種順序具有普遍性。學習詞匯時,幼兒是先建立音和義的聯(lián)系,上學后再建立音、義與詞形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建立新詞的音、形、義三方面的聯(lián)系。學習語法時,幼兒是無意識進行的,沒有講解,也沒有機械練習,從單詞句到電報句,再從完整句到復雜句。這說明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應該按照學習語言的一定順序進行教學安排。如在時態(tài)方面,一般現(xiàn)在時排在過去完成時的前面,這是按照學生理解的自然順序設計的。而在詞匯教學方面,學生學習二語初始階段是以他們能夠看得見或是能夠理解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為主的,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詞匯則要稍后學習。
監(jiān)察模式是學習者對自己語言交際行為輸出的質量進行有意識地監(jiān)督和控制,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的內在關系。而語言輸入假說是監(jiān)察模式的核心。“i+1”理論是語言輸入假說的精髓。i表示語言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為i,則輸入的內容應有一個小跳躍,即i+1。因此,可理解的輸入既不是0(低于或接近于習得者的現(xiàn)有水平),也不是i+2(遠遠超過習得者的現(xiàn)有水平)。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語言輸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排列,才能從“i”層次過渡到“i+1”層次,才能習得語言。在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水平,掌握好“i+1”的輸入,才能更好地習得語言。
克拉申認為要使外語習得成功,情感因素也非常重要。情感過濾假設的內容為:情感過濾在習得中扮演的是“阻礙者”的角色。如果情感過濾值“低”,輸入便會被送達到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語言習得機制),使習得者增加語言能力。如果情感過濾值“高”,輸入便達到不了LAD,從而使習得中斷。情感過濾值高,指的是習得者的學習動力不強,信心不足;情感過濾值低,指的是習得者專心致志地學習目的語,無心理負擔,不焦慮。所以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追求的是情感過濾值低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心態(tài)放松、環(huán)境輕松的環(huán)境下學習英語。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對英語教學方法和模式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從學習和習得的關系入手,探討了語言教學中的輸入順序、輸入量以及學生情感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2.連接主義理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連接主義以網絡學習為基礎,網絡具有內在的簡潔性,即它只有兩個元素:節(jié)點和連接。節(jié)點是可以用來連接到其他元素的成分,是可以用來形成網絡的外部實體。它可以是人、單位、圖書館、網址、書籍、雜志、語料或任何其他信息源。這些節(jié)點的聚合產生了網絡,網絡可以合并形成更大的網絡。
連接是各個節(jié)點之間的任何聯(lián)系方式。學習的行為是創(chuàng)建節(jié)點的外部網絡,從而形成信息源和知識源。這是為了保持知識的現(xiàn)時性和連續(xù)獲得、經歷、創(chuàng)建以及連接外部的新知識。學習網絡也可以看作內部心智中進行連接和創(chuàng)建理解范式的結構,節(jié)點形成連接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一旦網絡建成,信息可以很方便地從一個節(jié)點流向另一個節(jié)點,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聯(lián)系越強,信息流動得越快。學習作為網絡形成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學習作為網絡形成示意圖
連接主義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根據學習網絡特征的中心性把某個節(jié)點和其他節(jié)點進行連接,連接出的節(jié)點又和與其有聯(lián)系的節(jié)點相連接,并根據接近性和程度來確定根基。作為智能網絡,人頭腦通過不斷的重塑和調節(jié)來反映新環(huán)境和信息,使不再有價值的節(jié)點被弱化。弱化可以有多種方式,但是最明顯的是失去網絡內部連接,或被忽略或被刪除。從根基節(jié)點red開始,產生出了顏色、花、太陽等節(jié)點,從這些節(jié)點又連接出了各自的新節(jié)點。連接不斷擴大,網絡不斷擴大。利用連接主義理論進行詞匯教學,詞匯新節(jié)點在整個網絡中提供連接和知識流。在邏輯、認知和情感彼此激活和交織的過程中形成了意義。圖2說明在詞匯教學中所采用的聯(lián)接主義理論。
圖2 詞匯教學中所采用的連接主義
通過學習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和連接主義理論,可以看出二語習得理論和認知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不但對教學活動的各個層面有著巨大的幫助作用,更能使教師清醒地認識到在現(xiàn)代教學方法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注重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從而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1] Richards Jack C, Rodgers Theodore 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盧植.認知與語言——認知語言學引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 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 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
The Applied Studi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angsha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ZHU Y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si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Mastery and Adapt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puts forward the applied study of these theories which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e for English teaching.
questionnair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nectivism; English teaching
H0-0
A
1009-9115(2011)04-0018-03
2009-2010年度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JJWYYB2009068)
2010-10-05
朱燕(1978-),河北唐山人,碩士,唐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