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忠
(安徽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網絡“三俗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zhàn)及對策*
黃偉忠
(安徽農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安徽合肥230036)
在現(xiàn)實條件下,網絡“三俗文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挑戰(zhàn)。通過分析網絡“三俗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指出了“網絡三俗”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zhàn),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對網絡“三俗文化”提供了對策。
網絡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三俗;挑戰(zhàn)
文化是維系一個國家精神和民族靈魂的紐帶,是國家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源動力。伴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一種新型的文化形態(tài)網絡文化隨之而生。網絡文化是指在社會經濟生活的基礎上,人們以網絡技術為手段,以字符形式為載體,以信息資源為依托,進行資源共享的交互性活動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tài)的總稱。具體說來,網絡文化既包括物質層面的內容,又包括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的內容,就其實質而言,是指網絡上的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絡物質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chuàng)造。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交際的主要群體,活躍在網絡社會的各個層面,成為網絡文化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量。與此同時,網絡“三俗文化”,已成為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價值取向的瓶頸。于是,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擺正心態(tài),正確對待,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網絡文化的新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普及和網絡監(jiān)管的滯后,低俗內容借助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而大行其道,而高尚的、積極的網絡文化內容缺失嚴重。高校網絡文化內容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庸俗風氣、低俗風氣、媚俗風氣(通稱“三俗文化”)。網絡中的“三俗風氣”內容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蔓延已久,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庸俗風氣。首先表現(xiàn)為對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觀、思想觀念的破壞。價值觀念是人們在價值認識的實踐中而形成的心理認同感和信念,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確立價值取向和實現(xiàn)人生目標時所持的觀點。高校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校主體價值體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中更內在、更深刻的本質體現(xiàn)。以網絡紅人“鳳姐”為例將“審丑”當做標新立異,不斷擠壓、排斥正統(tǒng)的民族文化,使低級趣味的信息在網絡世界里狂轟亂炸,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破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其次,庸俗風氣還表現(xiàn)為“網絡黑社會”對校園網絡社會秩序的破壞。“網絡黑社會”俗稱“網絡水軍”、“網絡推手”、“網絡公關”,它們按照某些人的要求進行密集發(fā)帖,誹謗、詆毀競爭對手,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維護、產品營銷、危機公關等服務,控制網絡輿論,使高校網絡公共秩序無法正常運轉。這些庸俗的文化,嚴重影響著網民特別是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破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阻礙我國網絡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低俗風氣。首先表現(xiàn)在對個人信息安全的破壞。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高校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給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使得大學生收集學習資料變得輕而易舉,但同時也給他們的個人學術信息安全帶來威脅?!叭巳馑阉鳌狈奖懔司W民的信息查詢,提高辦事效率,方便草根的監(jiān)督。但“人肉搜索”實質上是模糊公眾知情權和個人信息安全保護之間的界限,既不利于網絡監(jiān)督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其次,低俗風氣還表現(xiàn)在對正統(tǒng)倫理道德的破壞。違背正確婚戀觀和家庭倫理道德的內容在網上頻頻出現(xiàn),特別是宣揚婚外情、一夜情、換妻等方面的信息最為嚴重。這些信息的廣泛傳播給網絡文化的建設造成極大的危害,污染了校園風氣,使傳統(tǒng)的社會道德觀容易被曲解和覆蓋。
媚俗風氣。有人說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這話一點不假。隨著寬帶互聯(lián)網、網絡視聽節(jié)目和微博等互聯(lián)網新技術、新媒體的發(fā)展,網絡上淫穢色情等黃色信息不斷增多呈蔓延之勢。一些關于人體性部位、性行為或具有挑逗性和侮辱性的音視頻、圖片、動漫、文章等不文明信息,嚴重污染網絡環(huán)境,擾亂了網絡公共秩序。
這一切都破壞了高校網絡文化的建設,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不穩(wěn)定、不和諧的因素,容易誘發(fā)大學生的不良思想行為和干擾青少年的正常學習生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網絡文化健康發(fā)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大力加強高校網絡文化的引導和監(jiān)管工作,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
網絡文化基于其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在誕生之時便根植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因此具有隱蔽性、危害性和傳染性的特征。那么,這樣的特性對于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高校網絡文化內容呈現(xiàn)多元性的態(tài)勢,主流的和非主流的、高雅的和低俗的、高尚的和庸俗的、紅色的和黃色的,可以說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由此產生嚴重的消極后果。特別是美國在“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中提到“高速發(fā)展的全球基礎設施將促進民主的原則,限制集權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公民,通過全球基礎設施將有機會獲得同樣的信息和同樣準則,從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義上的共同性?!庇纱丝梢?,美國發(fā)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不僅僅是為了發(fā)展經濟和科技,更在于企圖利用網絡傳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進而用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想占領全球網絡主陣地,使其成為全世界的共同準則。發(fā)達國家基本上壟斷著網絡上的信息資源,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不斷地向全球傳遞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模糊高校大學生的政治認識,使部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立場動搖。這一切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馬克思主義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互聯(lián)網從誕生的那一日起,就有隱蔽性的特點。在一人一機的環(huán)境下,進入網絡就好像是進入到信息世界,人們不必與他人面對面的交流,沒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中心,沒有上下級的等級區(qū)分,傳統(tǒng)社會里的監(jiān)督和管理體系已不能適應它的發(fā)展要求。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人與人交往不需要真實的姓名和身份,只要通過不同的“字符”與對方交流,又不用擔心被人覺察真實身份。由于技術和監(jiān)管機制的不成熟,現(xiàn)在很難做到對網上信息進行逐一審核,人們都在一個自由的空間里接受和傳播信息,這就使得“庸俗”、“低俗”和“媚俗”的網絡信息在網上廣為傳播?!叭孜幕本褪窃诰W絡的隱蔽性下悄無聲息的進行著,并時時刻刻對高校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著催化和誤導作用。所以,對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應該站在國家道德建設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來認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刪除網絡中的各種低俗文化,選擇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思想和道德觀念對大學生進行灌輸教育,使之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網絡作為第四代新媒體,傳播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及時性的特點,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交際的主體,容易受網絡輿情的誘導,盲目擴散網絡“三俗”內容。同時,網絡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和及時性的特點,加大了網絡“三俗”內容的傳播,具有面廣、量多和速度快的傳染性特征。以網絡論壇為例,各類“花色”新聞被曝光后,能在幾秒鐘內出現(xiàn)在各類網站中,并被不斷重復的傳播。當代青年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煥發(fā)、朝氣蓬勃的階段,對八卦新聞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喜歡標新立異和追求新思潮。多元化的新思潮導致大學生自辯能力不足、盲目跟從、迷失信仰,把網絡“三俗”內容傳染到各個高校論壇,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在當前形勢下,經濟社會正加速轉型,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是高校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跨越發(fā)展的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探索和開展有效的途徑。
針對網絡“三俗文化”帶來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加強網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上升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網絡做為一種重要的輿論工具,其必定也會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者所用,成為抵制西方“反社會主義”和“反共產主義”的重要武器。這需要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方式,加強網絡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的地位和作用,通過開辦“紅色網站”——即在網絡上進行紅色革命教育,具體包括革命領袖事跡宣傳、紅色電影展播、經典紅歌網絡傳唱以及在網絡上開展當代優(yōu)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評選活動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因此要加強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筆者認為網絡愛國主義的內容要充分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可以通過網絡舉辦與愛國主義相關的系列校園活動,如進行愛國主義實例的網絡宣傳等。
人做為社會實踐的主體,在網絡社會中同樣做為主體,制造和發(fā)布信息。而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要在現(xiàn)實社會中接受檢驗。這樣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在網絡虛擬社會中要采取喜聞樂見的方式,并重點關注草根網民的切身利益,注重他們的感受。特別是作為網絡社會交際主要群體的大學生,為了追求個性發(fā)展、朝拜新思潮,缺乏自我信息保護的安全意識。因此,要在校園內,加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的宣傳,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觀來加強網絡安全與信息保密,并充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與方法,有意識的增強全國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營造一個和諧、有序、溫馨、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
人文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理”。人文教育提倡大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充分開發(fā)、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提升大學生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實現(xiàn)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然而,當代青年大學生正處于青春煥發(fā)、朝氣蓬勃的階段,追求個性發(fā)展,喜歡自由、順其自然的成長。在網絡社會的新形勢下,單純依靠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已經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因此,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校園平臺,形成多方位、立體化的教育空間。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充分利用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社團活動、課外社會實踐、設立網絡素質活動平臺,拓展人文教育空間。做到網上網下形成合力,創(chuàng)造一個耳濡目染長期內化的人文教育環(huán)境,幫助大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把網絡“三俗文化”從大學生的內心深處根除,實現(xiàn)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效果。
[1]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的引導[N].人民日報,2010-12-17.
[2]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N].人民日報網,2010-10-23.
[3]董亞平.論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的機遇、挑戰(zhàn)及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2011-11-08
黃偉忠(1987-),男,福建漳州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