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松
(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2)
每讀散文《寒風吹徹》,常從字里行間讀出絲絲涼意,種種況味,牽引出諸多感慨唏噓。而又每每于感慨唏噓之時,從那絲絲涼意、種種況味之中,品咂出痛極而成的曠達、悲極而生的博愛和冷極而涌的熾熱來?,F就以下兩大方面,試著加以闡釋。
經過十四歲經歷的那個冬天之后,作者對寒冷的認識逐漸深入。而也正是從那個夜晚開始,“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在紛飛的大雪下,作者“放下一年的事情”,“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對自我、他人、親人的三重超越。
作者經過那個十四歲經歷的冬天之后,擺脫了曾經的年少無知、張狂不羈,而對自己鮮活而傷痛的生命產生了深深的悲憫之情。然而作者并未僅停留于對一己生命惺惺自憐的小境界中,而是由己及人地進行了可貴的超越。
十四歲冬天的那個夜晚,由于是獨自一人趕著牛車進沙漠去打柴,因此作者有了一次以自己赤裸的生命和嚴酷的自然直接對話的經歷。而正是這次經歷,使他的認識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正是這種殷實的生命體驗,使作者對生命的悲憫之情超越了自我,把愛之觸角伸向了更為廣大的空間,包括一個陌生的路人,完成了由己及人的可貴飛躍。
在一個寒冷的早晨,作者主動“把一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讓進屋子,給他倒了一杯熱茶”,希望把自己的友好和熱情,變成一個冬天的火把,去溫暖對方身上帶著的“許多冬天的寒冷”。然而作者的熱情幫助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那個路人甚至連一句話都沒說,只是“朝我點了一下頭,開門走了”,最后凍死在村西頭。
這次經歷,又促使作者對冬天作更深層次的思索。作者沉痛地寫道:“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弊髡叱镣吹剡M入了內省式的批判式反思。他在十四歲的那個冬天凍壞了一條腿,是因為他沒吭聲,沒向家里說腿凍壞的事,而耽誤了補救措施的施行;那個陌生路人最后被凍死,也是因為“他一句話不說”,而未尋求同類的熱情幫助。那么,姑媽呢?
姑媽由于年老多病、孤苦伶仃,特別需要親情的溫暖。她在許多年前的冬天,在作者兄弟幾個去看望她后臨別前,總平淡地說一句:“天熱了讓你媽過來喧喧?!弊髡邔脣尩奶幘骋矐延猩钌畹谋瘧懼?,不但自己常去看望姑媽,而且一直沒有忘記姑媽這句話,且也不止一次地把它轉告給母親。但是由于母親“有五六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她要拉著他們度過冬天,不讓一個孩子受冷”,竟直到姑媽去世,也沒能滿足她這個微薄的愿望。
這件事,使作者對悲憫之情又有了一層更深的體認:即使主動說出自己需要的幫助,也會因為冬天對所有人的普遍擠壓,而使求助者未必就能得到她要的幫助,盡管對方也很想提供幫助。
這樣,作者面對雙鬢斑白的母親,把自己的悲憫之情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作者寫道:“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要過來和母親坐坐。”因為“每當兒女們回到家里,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里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作者希望“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的寒冷”。
至此,作者把自己對生命的悲憫之情通過三重提升,如地底巖漿般熾熱地奉獻于讀者的面前。
品讀《寒風吹徹》,是一次艱苦而溫馨的旅行。
在作者素淡、明澈的語言中,我們迎風冒雪,踏冰而行。有冰凌扎刺之痛,有冰裂氺冷之苦。曾經之傷,遺留之痛,無法修復和挽回,層層疊加,累積著寒冬的陰冷。然而在一番冰雨浸漫、霜雪侵肌之后,我們卻又時時感到了絲絲暖意,陣陣熱流。在一片冰天雪地的文字林中,地老天荒的話語場里,我們雖然讀出了作者對自己遭遇的嘆息,對路人結局的悲憫,對自己親人光景的傷感,卻也讀出了他遭遇坎坷后的淡定從容,歷經磨難后的頑強執(zhí)著,遍嘗辛酸后的深沉博愛。
我們看到作者經過風雪洗禮后的生命變得越發(fā)豐潤而飽滿,不諳世事的心臟變得更加博大而悲憫。他痛心于父母的粗心和自己的年幼無知的倔強,而使自己凍壞了一條腿。他痛心于那個陌生老者的拒絕吐露心聲而凍死于村頭,他痛心于年老多病的姑媽至死也未能實現的微薄愿望,他痛心于母親因忙于拉扯子女而未能在姑媽死前滿足她的微薄愿望,并在忙碌中也進入了“傷心寒冷”的“一個人的冬天”。他更痛心于目睹自己最親的人“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卻無能為力。他一邊劈好過冬的柴火,圍抱火爐,吃咸菜啃饃饃,“用自己那只冰手,從頭到尾撫摸自己的一生”,一邊用如雪般干凈線粋的文字抒寫心情,為自己也為我們“創(chuàng)造一種絕處逢生”[1]。
于是我們看到年僅十四歲就被凍壞一條腿的作者,并沒有就此怨天尤人,自傷自憐,進而冷眼看世界、看人生。而是從這次遭遇中,懂得了隱藏溫暖,并把“這溫暖”節(jié)約地用于此后多余的愛情生活,把自己僅有的溫暖全給了自己的親人們。
在親歷路人被凍死在村頭的悲劇后,他也沒有從消極的層面來看待這些人,而是堅信“他的生命中肯定還深藏著一點溫暖,只是我們看不見”。在這里,我們讀出了凍死者的另一種堅信。他認為老者的擇死而去,未必是心中無愛,反倒很可能是因為他心中有愛,甚或是心有至愛,心有大愛(即如殉情和犧牲)。從他對凍死的路人的唏噓嘆息和悲憫同情之中,我們看到了他對人心之暖、人情之美的堅信與守望。
最后作者悲愴沉痛地寫道:“我圍抱著火爐,烤熱著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余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在這里,作者不僅寫出了“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的生存況味,而且完成了“個人成為全體,劉亮程成為我們”的角色轉化。他痛得悲愴,愛得徹底。
至于作者的虛懷之辭,也只是期望生養(yǎng)于和平盛世、日漸小康的孩子們能早日成熟,也即作者所謂:“當然,把這樣的文字呈現到中學生面前,說明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長大了。 ”[2]
至此,我們從作者痛苦的歷程中,可隱約揣摩出作者輝煌的心路、良苦的用心。
[1][2]現代散文選讀教學參考書.寒風吹徹中,我們還有春天的夢.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8:189,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