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軍
(南京市六合區(qū)靈巖小學,江蘇 南京 211500)
“夜靜春山空”是王維《鳥鳴澗》中的詩句,詩人把我們帶進了一個遠離喧囂、幽靜潔凈的世界?!而B鳴澗》啟示我們,王維心中有一座空山,一輪明月。這是處于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所朝思暮想的精神家園,也是語文課堂所追求的一種境界。
留意現(xiàn)今的各種研究課、示范課、研究課,以及各級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老師為了讓自己的課 “出彩”,為了讓自己的課賞心悅目,片面追求多樣化的活動。不少課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動”的誤區(qū):只要運用多媒體,則求圖文并舉、聲像并茂、動感十足;如果誦讀,就一定要書聲瑯瑯、震撼人心;討論探究,則求“一石激起千層浪”、“熱烈動感”;交流合作,則求熱烈活躍、高潮迭起。顯然,這些語文課正在忽視潛心靜讀,冷落凝神靜思,似乎唯“動”是好。記得著名特級教師史紹典先生曾經(jīng)說:“現(xiàn)在,我很少在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中看到‘默讀’的場面。應該說,全班學生那樣一種沉浸于作品中的靜悄悄的‘默讀’場面同樣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學生體驗的。這樣一種真正讓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書樣式正在閱讀教學中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消亡,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學的一大悲哀?!边@無疑是頗有見地的深沉呼喚。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重視課堂上學生的參與,使得課堂熱鬧了,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討論積極,發(fā)言踴躍。但我們稍微冷靜反思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熱鬧背后的問題: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情況、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情況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因此我覺得語文課堂需要“冷靜”一下,教師要靜下心來靜心地做好課前準備,保持一顆冷靜的等待之心,即要培養(yǎng)學生平心靜氣地默讀、安靜用心地傾聽、冷靜凝神地思考的習慣,使語文課堂真正地和諧起來。
教師在課前靜心預設課堂教學過程,充分考慮到學生特點、教材特點及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等,充分預設到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設計立體的、多層次的教學過程,課上就能抓住學生的問題或者精彩生成進行有效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課堂富有生機。
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時,我在學生品味詩歌的基礎上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請從詩中找出一個最能概括詩人心情的詞。從哪些地方還能體會到作者的這種心情?學生很容易地找出“喜欲狂”這一詞語,并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詩句加以印證。這一提問是為后面對詩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打基礎。緊接著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讓詩人如此高興,以至于失了常態(tài)呢?絕大部分學生都只能理解到“久別故鄉(xiāng)的杜甫,終于可以結(jié)束顛沛流離的生活,返回故鄉(xiāng),所以如此高興”這一層面。當然,也可能個別學生有其他的理解。不論怎么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不能否定,而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看看在逃難的路上,杜甫的喜怒哀樂和所思所想:①蒙蒙的細雨,讓杜甫的行程倍加艱難,他卻因為春雨滋潤了農(nóng)民的莊稼不怒反喜,我們一起來讀讀杜甫之“喜”。(準備課件《春夜喜雨》,領生齊讀:“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保谧约憾汲槐O?,卻還在為國家之衰敗而哀,我們再來看看杜甫之“哀”。 (課件《哀江頭(節(jié)選)》,領生齊讀:“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保埏L卷茅屋,他不嘆自己的悲慘遭遇,卻想著天下的貧民居無定所,這就是杜甫之“憂”。(課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節(jié)選)》,領生齊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教師如果沒有在課前靜心準備,沒有設計這些環(huán)節(jié),學生就無法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為國為民的赤子之心,理解杜甫“喜欲狂”的深層原因。如果沒有考慮到教學過程的細節(jié),那么怎么會有課堂上“生動”呢?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注意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思考,為學生創(chuàng)設“靜思”情境,不要急于“趕場”。例如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師:司馬遷受到了酷刑,為什么還能堅持把《史記》寫下去?
請大家靜靜地默讀課文,并作批注。
(學生讀書批注,師巡視指導,約11分鐘,之后,師生交流。)
師:想想看,還有什么原因使司馬遷活了下來?
生: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托。
師: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為了《史記》,司馬遷忍辱含垢,活了下來。司馬遷不停地寫作,寫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記》。司馬遷寫完《史記》,心血耗盡,與世長辭,你覺得司馬遷的死是重于泰山,還是輕于鴻毛?
生:重于泰山,因為他完成了一部前無古人的巨著——《史記》。
生:重于泰山,因為他完成了父親的遺愿,司馬遷死而無憾。
師:司馬遷完成的是一部怎樣的《史記》呢?誰來讀讀最后一段。
(生讀最后一段。)
師:《史記》是一部輝煌巨著,洋洋52萬字。(展示兩卷本的《史記》)。52萬字的《史記》是沉甸甸的,是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為什么說《史記》是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
生:因為司馬遷接受宮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完全是為《史記》而活著。
生:司馬遷把《史記》看成了自己的生命,《史記》里凝聚著司馬遷的生命。
師:后人對司馬遷的死記載了了,實際上,寫完《史記》,生命對于司馬遷已經(jīng)沒有多少意義了。他活著就是為了寫《史記》。再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魯迅先生這樣評價司馬遷的《史記》,一起讀:(大屏幕出示)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斞?/p>
……
師:司馬遷以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史記》的誕生,他的著作豎立起了一塊歷史的豐碑,司馬遷因《史記》而流芳百世!
在這11分鐘內(nèi),看似課堂沉悶,但細觀學生,他們或舉筆圈點,或與同桌討論,或搖頭嘆息,或緊握拳頭作憤然狀。這正是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本,披文入情”的合理時機,這正是實現(xiàn)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在這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了文本的對立面,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為一體。雖然學生體悟得還不深,但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學生才能夠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崔巒老師曾指出:“語文教學應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本,不要把語文都講腫了。學生自讀自悟,靜下心來讀書、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庇賱t不達,寧靜可致遠,語文教學要創(chuàng)造一個給學生靜靜思索、品味的時空,讓課堂張馳有度,動靜相宜。
默讀能最有效地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體現(xiàn)終身化學習的需要。默讀能促進學生靜心思考,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攝取信息量。默讀最能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更能關(guān)注學生閱讀的個體差異。默讀的一般要求是不指讀,不出聲,一邊讀,一邊思考。因為默讀不出聲,省去了發(fā)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既保證環(huán)境的安靜,又有利于集中思考問題,不輕易疲勞。教學實踐證實,默讀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平時看書讀報,人們往往采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獲取大量的信息,擴大知識面,養(yǎng)成良好的默讀習慣十分重要。
默讀,要講究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小學生默讀訓練的基本方法有:①動眼不動嘴。凡是動嘴的默讀不是真默讀,而是“默朗讀”,那是很難提高默讀速度和默讀質(zhì)量的。②邊讀邊想。學會在默讀中思考,在默讀中分析綜合、質(zhì)疑問難、欣賞評價,是訓練有效默讀的基本方法。③邊讀邊記。“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提倡默讀時動筆圈圈、點點、畫畫、寫寫,提高思考的質(zhì)量。④訓練“一目十行”地閱讀。默讀既要會精讀,又要會速讀;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信息時代對速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生平時的課外閱讀也要有一定的速讀,“一目十行”的功用已越來越顯著。方法的掌握靠反復訓練,訓練得多了,就可以養(yǎng)成終身受用的習慣。
因此我覺得在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靜心默讀,這樣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yǎng)。
由于年齡的關(guān)系,學生普遍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聽別人說,且喜歡打斷別人的發(fā)言。在語文課堂上,首先要明確傾聽要求。在培養(yǎng)小學生認真傾聽別人說話的過程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做到在聽別人說話時兩眼一定要看著對方,在聽的同時動腦思考,“眼睛——看,耳朵——聽,動腦筋——想”,這樣做可以提醒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傾聽方面來。對那些不能認真聽別的同學發(fā)言的學生,要及時進行批評,提醒學生注意遵守課堂紀律,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老師可以進行課堂巡視,用目光或適當?shù)膭幼魈嵝涯切╅_小差的孩子注意認真傾聽。
(1)注意傾聽技巧的傳授。為了讓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fā)言,我注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一些傾聽能力培養(yǎng)的小技巧,比較有效的做法是經(jīng)常要求學生重復剛才老師或同學說的話的內(nèi)容,然后進行評議。例如:“請一名同學說一說剛才××同學說的是什么,你認為正確嗎?”“剛才老師說的是什么?請你再說一遍好嗎?”讓學生復述別人發(fā)言內(nèi)容,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在習題的反饋矯正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發(fā)言,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學生一起判斷是否正確,這樣在訓練每個學生都注意傾聽的同時,又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的積極性。在進行小組討論活動時,我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大家討論發(fā)言后,請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同學來做代表,說說你們小組同學是怎樣想的,并且要求每次推出不同的代表。這樣就會促使學生主動專心地參與到討論活動中來,認真傾聽同學的發(fā)言,并有意識地將主要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然后表達出來。
(2)注意傾聽評價。在每次聽完了同學的發(fā)言后,我注意對發(fā)言內(nèi)容及時進行評價,既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又及時對錯誤進行矯正。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對同學的發(fā)言進行評價發(fā)言,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并進行判斷。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如果你認為這個同學的發(fā)言說得非常不錯,請你把掌聲送給他。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認為他的發(fā)言不完整,請你舉手,可以作補充發(fā)言?!痹谡n堂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及時表揚和夸獎聽得認真的同學,讓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傾聽方面來。
只有靜心傾聽,才會將自己的看法、體會和別人的進行比較,才能將自己的閱讀體會與他人進行交流、分享,思維才能真正地“動”起來,語文素養(yǎng)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在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后,學生馬上議論紛紛,似乎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而若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靜悄悄的,就是失敗的。獨立思考表現(xiàn)為凝神靜思的學習行為,是學生良好學習品質(zhì)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必備條件,是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對學生獲取知識、尋求自我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精心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
(1)將問題擇優(yōu)篩選。教師若循著課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作者敘述的順序一路問到底,當然不妥當,因為這樣不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要優(yōu)化問題的設計,使學生既樂思,又深思。例如,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一文時,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組織學生討論后,篩選出了兩個關(guān)鍵的問題:1.我們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個物理天才呢?我們從哪些語句中可以具體感受到霍金是生活的強者呢?2.面對輪椅上的霍金,假如同學們都是一名記者,給你一次采訪的機會,你想向輪椅上的霍金問些什么呢?設計這樣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集體討論,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給學生留足“空白”。有難度的問題提出后,不宜急于讓學生討論或解答。教師應留出一定的時間,為學生營造靜思默想的氛圍,讓其有充足的時間理解語言文字,組織內(nèi)在語言,這就是教學過程中的“空白”,或叫“靜場”。有些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在公開課的教學中,多用討論而不用“靜場”,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他們可能認為討論顯得課堂氣氛熱烈,效果好;而“靜場”易讓人覺得課堂冷清拖沓,教法不當,教學不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靜悄悄,學生集中思維,要珍惜這重要的時刻?!薄翱瞻住碧幷菍W生思維拓展、想象馳騁的天地,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定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生出許多奇思妙想。一堂課中,既有冷靜深刻的思考,又有熱烈愉快的討論,一張一弛,一靜一動,相輔相成,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當教師把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拋給學生的同時,也應給學生一定靜心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發(fā)展思維。
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合作學習,因此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也一定讓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一下子課堂活躍了,學生踴躍參加。但當交流時,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發(fā)表自己見解的還是那幾個老面孔。這樣的合作有意義嗎?其實我們在合作之前應該給學生一個靜心思考的過程,讓學生都能想一想,再進行合作討論,取長補短。合作之后也應讓學生靜心思考一下,通過討論,我有了哪些收獲。這樣可以讓合作的效果更好,讓學生的思維和語文能力在合作中真正得到發(fā)展。
我們期待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美好意境能在語文課堂上綻放異彩。
[1]語文課程標準.
[2]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