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貞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0062)
博洛尼亞進程中俄羅斯高等教育學位制度改革探究
徐貞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0062)
俄羅斯現行的學位制度歷經了相當長的時間發(fā)展而成,曾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獨樹一幟。在加入博洛尼亞進程后,俄羅斯學位制度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文章在梳理俄羅斯學位制度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之上,分析了加入博洛尼亞進程后,俄羅斯現行學位制度改革的現狀及利弊。
博洛尼亞進程俄羅斯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發(fā)展歷程現狀利弊
俄羅斯作為教育大國,其國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很高,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全國成人總數的95%[1]。一直以來,俄羅斯都在探索最適合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教育模式這條道路上孜孜以求,也逐漸在一些領域做了相應的改革。2003年,俄羅斯簽署《博洛尼亞宣言》,而后,更是從多個方面做了切實的改革,其中變動最大的即教育層次結構和學位制度,以期實現國家和社會的國際化進程,并滿足個人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下實現自我發(fā)展的需要。
俄羅斯現行的學位制度先后經歷了俄國、蘇聯、俄羅斯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在此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并最終形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8世紀中期,俄國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初步形成。由于俄國的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濃厚的國家機構色彩,故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學位制度也持有管理集中、程序嚴格的國家性質[2]。1804年,俄國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大學章程》,指出所有大學均有權授予學位,這部《大學章程的》頒布標志著俄國學位制度的初步形成。當時的學位制度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副碩士、科學碩士和科學博士。1884,由于副碩士的學位論文不符合嚴格的科研要求,故取消副碩士學位,即不再對大學本科生授予學位。這種只設科學碩士和科學博士兩級學位的學位制度一直延續(xù)到俄國十月革命之前[3]。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19世紀初,俄國的學位制度又被分碩士、副博士和博士三級學位。
蘇聯的學位制度及人才培養(yǎng)方式等方面都基本上傳承了俄國時期的一些特色。這一時期的學位制度基本上與本科無關,當時的本科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5—6年的實踐技術人才,畢業(yè)后頒發(fā)專家文憑證書,沒有學位證書。不僅如此,當時的學位制度也不涉及碩士,研究生教育只頒發(fā)副博士和博士學位。1934年,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了《關于科學工作者及科學教育工作者的培養(yǎng)》和《關于學位和學銜條例》兩項決議,標志著蘇聯學位制度的正式重建。上述決議中規(guī)定蘇聯設立兩級學位:副博士和博士[4]。
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進入了全新的歷史時期,俄羅斯聯邦政府面對國家和個人發(fā)展的強烈需求,在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及學位制度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俄羅斯的學位改革始于1992年公布的《俄羅斯聯邦關于建立高等教育多級結構的暫行決議》,其將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劃分為三級,并且在1996年的《俄羅斯聯邦高等教育職業(yè)和大學后職業(yè)教育法》中以法的形式明確下來。具體分為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礎高等教育、完全高等教育[5]。盡管如此,俄羅斯并沒有對各高校采取硬性的規(guī)定,而是給予各高校充分的自主權,在新舊兩種體制間自由選擇。加之各界人士對新體制下誕生的畢業(yè)生的待遇并沒有做出明確的劃分和規(guī)定,所以大多數本國學生還是選擇5—6年的文憑專家學歷的方式畢業(yè)。
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在滿足國家及人民的需求的基礎之上,更加強調同國際接軌。尤其是對高等教育學位制度改革的措施更加趨于清晰化,力度也更加強大。2003年9月,俄羅斯在柏林簽署了《博洛尼亞宣言》,正式成為博洛尼亞進程的新成員國。2007年5月16日,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關于引入兩級高等教育體制的法律草案》(簡稱《法律草案》),從法律層面上正式確定高等教育實施兩級結構,并重新厘清了這兩級之間的相互關系[6]。
《法律草案》明確規(guī)定,于2007年9月1日全面實行的新體制是把原來5—6年的文憑專家體制拆解為“學士+碩士”的兩級高教體制。第一級學士階段的學制為3—4年,畢業(yè)后頒發(fā)高等職業(yè)教育畢業(yè)證書和學士學位;第二級碩士階段為2—3年的專業(yè)教育,即完成第一級教育大綱的學生有資格通過考試進入碩士階段,畢業(yè)后授予學士學位。
第一級學士階段,旨在為社會經濟領域和生產部門培養(yǎng)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普通人才,如生產領域的工程師、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市場營銷人員等。取得學士學位的人才有資格通過考試的方式進入碩士階段的學習;第二級碩士階段實施專業(yè)教育,旨在培養(yǎng)從事科研活動、分析設計工作的研究型人才,授予碩士學位,完成這一級高等教育是進入研究生部繼續(xù)學習的基本條件。此外,根據教育與科學部有關部門的預計,進入碩士階段學習的人可占到學士數的50%—80%[7]。
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在實行兩級學位制度時,主要是為整個國家的發(fā)展服務的。學士階段培養(yǎng)的人才主要是服務于生產生活的一般領域;碩士階段培養(yǎng)的人才是以精英和科學人才為主。
加入博洛尼亞進程后,俄羅斯學位制度的改革在國際、國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世人的關注[8]。首先,新的學位制度——“學士+碩士”的層級劃分,與歐洲國家的學位劃分保持一致,有利于本國學子走出國門,進入歐洲國家的大學繼續(xù)學習深造,也為廣大外國留學生到俄羅斯學習、工作提供了便利;其次,新的學位制度為社會鑄造了不同層級的專業(yè)人才,3—4年的學士學位制度,為社會各個領域和生產部門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2—3年的碩士學位制度也為科研領域輸送了研究型人才[9];最后,新的學位制度改革將促進和優(yōu)化高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各方面的管理和建設工作。畢竟不同的學位制度對教學的內容、方法和評價等各個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俄羅斯各界人士對學位制度改革一事也是各抒己見,有些專家對這次改革所引發(fā)的問題及其實際所能達到的效果也是頗有微詞。不得不說,隨著這次改革的進行,很多問題也在逐漸暴露出來。
首先是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不完善。從加入博洛尼亞進程到實施新的學位制度,整個過程顯得些許倉促。一種教育體系的改革必然要求與之相對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發(fā)生變化,如人才培養(yǎng)目標、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等。在決定實施新的學位制度的時候,是否所有的準備工作和硬、軟件設施都配備齊全,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否則改革也就落入為改革而改革、換湯不換藥的俗套,其他一切設施都是沿用之前的。據悉,在實施新的學位制度后,俄羅斯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還是暫時沿用以前的,并沒有及時、準確地做出調整。
其次是就業(yè)指導不清晰。盡管新的學位制度改革方案已經出爐,可是與之相對應的不同職業(yè)需要哪一層級的畢業(yè)生仍然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許多企業(yè)對學士和碩士的畢業(yè)生知之甚少,仍然傾向于以前的“文憑專家”,加之,在俄羅斯并不是所有學校都進行了統(tǒng)一的改革,有些學校仍然保留了以前的“文憑專家”。這就在短期內給實行新的學位制度的院校的畢業(yè)生帶來了麻煩。當然,這就需要俄羅斯政府進行相應的宣傳,讓大家對新的學位制度有一定的知曉,明確他們各自的優(yōu)勢。
最后是畢業(yè)生質量受影響。曾經,俄羅斯培養(yǎng)的文憑專家以基礎扎實、專業(yè)精深、質量優(yōu)越而享譽全球,當時5—6年時間鑄造一個文憑專家,其教學和實習年限都得到了充足的保證。而今,改革后取得學士學位只需3年時間,其質量和水平必將大打折扣。外界也認為這些畢業(yè)生是不合格的“專家”。許多教育界人士也紛紛呼吁,一定要杜絕3年制學士的出爐,否則俄羅斯的教育聲譽將受到影響。
俄羅斯高等教育學位制度改革要改變已有的教育傳統(tǒng),一方面,要承受傳統(tǒng)力量的抵制和社會現實的責難,另一方面,要面對國內決策、社會、高校等多方面的壓力,使得整個改革步履維艱。但是,在當今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國與國之間人才流動愈加常見的大浪潮下,本國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也日益旺盛。由此看來,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學位制度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俄羅斯的學位制度的徹底改變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勇于大刀闊斧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是值得肯定的。它之于國家、社會、高校和學生的影響極其深遠。
[1]王瑋.從國立莫斯科大學看俄羅斯高等教育[J].現代教育管理,2009,(7).
[2]Boris Kolonitskii.Russian Historiography of the 1917Revolution[J].History&Memory,Fall/W inter,2009.
[3]單春艷,肖甦.俄羅斯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及學位制度的改革與現狀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8,(9).
[4]李雅君,喬桂娟.俄羅斯學位制度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述評[J].外國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