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大學學術自由:在跌宕中發(fā)展

      2011-03-20 09:39:37徐超富詹淑蘭張曙光
      武陵學刊 2011年1期
      關鍵詞:太學學術大學

      徐超富,詹淑蘭,張曙光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中國大學學術自由:在跌宕中發(fā)展

      徐超富,詹淑蘭,張曙光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在中國,大學學術自由之風由來已久,上至春秋戰(zhàn)國,下至當代,但其歷程并非一帆風順,是在曲折中前進,跌宕中發(fā)展。不同時期學術自由繁盛與寂寞的原因是由多個因素產(chǎn)生的合力促成的,尤其與政治的開明與否和文化的發(fā)達狀況密切相關。

      中國;大學;學術自由;發(fā)展

      在中國,大學是一個舶來品,只有百余年歷史,但中國高等教育性質(zhì)的機構卻古已有之。高等教育機構是指某一歷史時期傳播高深知識和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像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稷下學宮。由于古代的一些高等教育機構如稷下學宮、太學、太子學、總明觀和國子監(jiān)等的功能相當于今天之大學,因此我們的研究也將這些機構納入到大學的范疇,這樣,討論大學的學術自由問題,也就不僅局限于近現(xiàn)代大學,而把視線推向了歷史的遠處。從大學學術史的角度來考察,中國歷史上盡管存在著諸多專制統(tǒng)治的灰色陰暗期,但也有大學學術自由的亮點閃現(xiàn)。

      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百家論爭和學術自由高度繁榮與發(fā)達時期,出現(xiàn)了儒、墨、道、名、法、陰陽、農(nóng)、縱橫、雜、小說等諸子“百家”。后來的許多學說、學術、學問都可以從那里找到淵源。而我國歷史上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學術自由中心——稷下學宮,也是由戰(zhàn)國時的齊國創(chuàng)立的。那時各諸侯國為了稱雄爭霸,都十分注意人才的任用與培養(yǎng),齊國當時屬強國,對人才的渴求更甚。“齊桓公立稷下之宮,設大夫之號,招致賢才而爭寵之”(徐干《中論·亡國》)。而為了網(wǎng)絡人才和發(fā)展學術,統(tǒng)治者還令學者“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因此在齊宣王時,稷下學宮已經(jīng)發(fā)展為有著數(shù)千人的高等教育機構,學宮之中百家爭鳴,學術自由的氛圍洋溢于學宮。稷下學宮的學術自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多種學派名家、大家薈萃。聚集了如孟子、荀子、鄒衍、田駢和魯仲連等學者。這種“百家”之聚會,必然導致不同學說之間的論爭,持不同觀點的學者之間的直接交鋒。就當時情況來看,各學派之間的論證是完全處于一種平等對話和自由爭辯之中的。二是各家自由招收弟子授徒,還可進行串講串學,如打破師門聽課。三是諸子百家學者來去自由。孟子曾2次往返于稷下學宮,荀子達3次之多。四是各個學派著述成果豐碩。如《管子》一書便是在原管仲言論的基礎上由稷下先生們集體寫成的。在稷下學宮中,各種學說相互斗爭與融合,學術自由呈現(xiàn)一派繁榮景象。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地同域,廢私學,“焚書坑儒”,“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學術界萬馬齊喑。在秦朝,官立的高等教育機構基本上沒有,只有一些私學在專制的統(tǒng)治下飄搖。在這樣的情況下,知識分子的思想嚴重地受到禁錮,大學的學術自由無從談起。因此,可以說大學的學術自由在秦代遭受了滅頂之災。

      及至漢代,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實行文化專制,無百家學術之言,不過,儒家內(nèi)部還是有一定的學術爭論,時常發(fā)生在太學、太學博士及其弟子之間的古今文之爭即是大學學術自由的最佳體現(xiàn)。自從西漢末年發(fā)現(xiàn)古文經(jīng)后,儒家內(nèi)部便出現(xiàn)了“古文經(jīng)”與“今文經(jīng)”之激烈爭論,即漢代的所謂“古今文之爭”[1]。在太學中,皇帝還親自領導朝廷官員、太常、太學博士以及諸儒與諸生參與石渠閣論定《五經(jīng)》和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的學術會議。東漢光武帝曾別出心裁地召開過一種學術會議,即通過自由問難答辯排名,結(jié)果有一位名叫戴憑的經(jīng)學全能選手共奪了50多人的座位,即排名向前移了50多位。這些具有一定學術自由性質(zhì)的論辯活動,既大大地豐富了教師與學生的學術視野,又不斷推出了新的學術成果,還開創(chuàng)了太學的學術自由新局面??梢?,漢代太學里的學術爭鳴并沒有因為“獨尊”而中斷,因為“專制”而消失,而且東漢末年因外戚和宦官兩大集團相繼執(zhí)政造成的太學的時興時廢也并未讓學術自由戛然而止。兩次黨錮之禍雖然是統(tǒng)治者對知識分子的一種迫害,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知識分子有了議論政治的愿望與舉動,才讓當權者感到恐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及其威懾力。另外,太學學術自由的繁榮,也導致學者著述的豐收,如曾任太學博士的賈誼、董仲舒等就留下了《新書》和《春秋繁露》等著作。因此,學術自由在太學是有所表現(xiàn)的。

      魏晉南北朝處于亂世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學術都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正因為亂世,它又為文化多元創(chuàng)設了條件,提供了土壤。在不同的時期,統(tǒng)治者對于教育的重視度也不同。在這個時期,最主要的高等教育機構是太學和國子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如南朝宋時開設的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四館(具有高等??菩再|(zhì)),公元470年分設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學科的總明觀(一般認為這是我國較早的專門的人文科學研究機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和國子學大都是統(tǒng)治者用以調(diào)和貴族和寒門的矛盾的一種手段,然而盡管恰逢亂世,該時期的大學學術自由也有表現(xiàn)。第一,這一時期太學中出現(xiàn)了儒學與玄學、道教與佛教即二學二教相互碰撞、相互斗爭和相互融會的局面,證明這是一個有爭鳴、有自由、有成果、有發(fā)展的時期。第二,有的統(tǒng)治者重視大學學術發(fā)展,如文帝后的明帝、齊王芳奉行尊儒的政策,時有臨幸太學、祭祀孔丘。而魏文帝曹丕曾使諸儒撰集經(jīng)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八百余萬字,號曰“皇覽”。第三,到了北朝時,除了中央官學中的國子學、皇宗學、太學等等學校外,還有與南朝一樣的專門學校,如律學、算學和書學。這說明北朝高等教育既有人文學科也有自然學科,學科的多樣化自然也是大學學術自由的一大體現(xiàn)。第四,魏晉南北朝大學中,經(jīng)學的學習博采眾家之長,學習風氣良好?!啊侗笔贰と辶謧餍颉贩Q:‘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欢徽撃铣€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學風?!盵2]“流傳至今的重要經(jīng)書,魏晉人注的占了一半。他們注釋經(jīng)書的特點是廣采眾說,自出新意,其成就超過了漢朝經(jīng)師,其中尤以何晏注的《論語》和王弼注的《周易》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最大。”[3]在這一時期,由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多元,學術領域及機構也得到了拓寬和擴展,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大學學術自由之狀況:自由化、多元化和組織化。

      從隋唐到清朝以來,由于科舉考試制度的施行,大學學術自由受到了科舉之限,廣大士層人士難以自由地施展拳腳。但是,大學的學術自由在不同的朝代仍舊各有其表現(xiàn)。

      作為一個短命的王朝,與“一治”之唐朝相比較,“一亂”之隋朝的高等教育幾乎引不起人們的注意,更別提大學的學術自由了。但實際上,隋朝的統(tǒng)治者也很重視教育,科舉制的興盛和國子監(jiān)設國子祭酒“統(tǒng)知學事”便是其體現(xiàn)。而隋文帝在廣建佛寺的同時“詔天下勸學行禮”,隋煬帝“征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nèi)省,相次講論”也是其體現(xiàn)。隨著統(tǒng)治者的重視,各種教育機構也迅速從廢墟中崛起,大學的學術自由之苗依然在悄悄生長著。然而,由于隋朝統(tǒng)治的時間不長,高等教育時興時廢,隋朝的大學學術自由并未得到很好的發(fā)展。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一度實行“開明專制”,在意識形態(tài)上奉行三教(儒、釋、道)并行政策,致使文化多元發(fā)展,學術自由可謂相當繁榮,太學之學術也表現(xiàn)出相當?shù)淖杂煽臻g,如選修制即是明證。唐朝大學的學術自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它的中央官學中,除了經(jīng)學、玄學、史學以及文學藝術外,自然科學也更多地納入到學術視野之中,如算學、天文學、醫(yī)學等。即學術內(nèi)容拓展了,學術范圍拓寬了,學術的視野擴大了。此時的大學學術內(nèi)容與魏晉南北朝相比更加完善,也得到了更大的發(fā)展。還有第三個特點就是國際化。盛唐時期,大學以海納百川之勢融會外域文化,接受外國留學生,如日本、朝鮮等多次派學生來大唐留學,開展中外文化交流和進行學術探討。此外,從唐詩的繁盛及其風格的多樣來看,我們也似乎感受到了唐朝大學學術的無羈無絆,唐朝大學學風的酣暢淋漓,唐朝大學學術的博大胸懷。

      在宋朝,當時形成的程朱理學,既有別于漢朝的神學目的論及考據(jù)訓詁派儒學,也不同于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化儒學以及隋唐的章句注疏派儒學;既不同于先秦儒家注重現(xiàn)實人事之說,也有別于漢唐儒家以能禍福人的天意為倫理淵源之說[3],它是以宇宙論和人性論視角探求本源,面向人事和社會實際,啟迪人們形成做人、為事、治學之約規(guī)。這種“義理”之儒學,既是儒學的發(fā)展,又是儒學的創(chuàng)新。而作為學問、學術的最佳傳播地,當時的國子學、太學或書院中,程朱理學的誕生,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學術集群。如對立面王安石的“新學”和陸王的心學,內(nèi)部亦先后出現(xiàn)了以周敦頤為代表的濂派、以二程為代表的洛派、以張載為代表的關派和以朱熹為代表的閩派四大派系。面對如此眾多的學派,既有對立面的學術批判和論爭,又有內(nèi)部學術的分支發(fā)芽和互相爭鳴。生活在這樣一個學術環(huán)境里,每一個學術流派想獨善其身,都是不可能的,它必定要融入到這種火熱的學術爭辯、爭鳴和批判的學術自由中去。像朱熹與陸九淵的學術論爭就曾在學術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的影響。在宋代,起源于唐末五代的書院的興盛以及自由講學的盛行,給當時大學學術自由帶來了一絲清新之風,令人耳目一新?!爸袊糯鷷航逃詺v經(jīng)千年弦歌不絕,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在于其教育教學的自由自主性?!盵4]宋朝書院不迷戀和追求功名利祿,而以研究經(jīng)學、專事自由講學和自由研究學問為己任,特別是明中葉以后,盡管書院曾四度被廢,但它開創(chuàng)的“講會”形式以及學生自由選課的教學計劃,為這一時期的大學學術自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這既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一種大學學術自由,更在內(nèi)涵本質(zhì)上體現(xiàn)了一種大學學術自由的精神。

      元朝時,統(tǒng)治者采取“漢法”的統(tǒng)治,仿照宋朝的制度,實行中央集權。因此,這個朝代繼承了宋朝的許多政策,自然包括教育方面的制度。元朝在中央建立國子學、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在國子學中還采用了宋朝胡瑗創(chuàng)立的分齋教學。而興盛于宋朝的書院在元朝也有了新的發(fā)展,元世祖時提倡建立書院,“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jīng)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并立為書院”(《元史·選舉志》)?!澳纤螠缤龊?,一些南宋遺留下來的程朱理學派的理學家,也以傳播程朱理學為己任,開辦私學從事于講學活動”[5],代表人物有許衡、金履祥、許謙、吳澄等。他們在傳播程朱理學的同時還專心著述,如許衡在擔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并領導太史院時奉詔修定《授時歷》,許衡在參與教學的同時還著有《魯齋遺書》。雖然處于文化較為落后的蒙古民族的統(tǒng)治下,但是大學學術自由依然隱約可見。

      明清之時,“八股文”、文字獄等舉措嚴重地鉗制和傷害了學術自由。朱元璋在讀《孟子》時,發(fā)現(xiàn)了諸如“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等對君不恭的地方,便下令國子監(jiān)撤去孟子牌位,把孟子趕出孔廟,制造了所謂“孟子冤案”;康雍時期出現(xiàn)了莊廷龍《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和呂留良《文選》等案;乾隆時期出現(xiàn)了長達19年之久的禁書活動(共禁毀書籍3 100多種、151 000多部,銷毀書版8萬多塊)[1];宋以來理學的強勢地位也嚴重損害了大學學術自由。外界的強力高壓政策如文字獄、鎮(zhèn)壓太學生運動、摧毀書院等使得學者們的學術研究習慣性地內(nèi)化為了一種過于拘謹?shù)淖月?,這種自律嚴重地制約了學術自由的主動性和學術發(fā)展空間。

      從我國古代的高等教育來看,中國大學的學術自由在朝代的更替中時而如夏花般繁盛時而如秋葉般寂寞。而這繁盛、這寂寞不可能是某個單一的原因能夠解釋的,它們是由很多因素產(chǎn)生的合力促使而成的。比如說春秋戰(zhàn)國、漢代和唐朝,大學學術自由非常地繁盛,這與當時的政治開明統(tǒng)治和文化發(fā)達程度分不開。從政治上來看,當社會處于動蕩時期或者轉(zhuǎn)型期,大學學術自由就有發(fā)展的可能。如春秋戰(zhàn)國時,長期的混戰(zhàn)和爭霸使得社會動蕩不安,落后的奴隸制社會開始向封建制社會轉(zhuǎn)型,處于亂世之中的稷下學宮,就讓大學學術自由的思想在封建統(tǒng)治的縫隙中恣意生長。秦亡后的漢朝,吸取了秦亡的經(jīng)驗教訓,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令漢朝的學術自由有著發(fā)展的機會。毋庸置疑的是,統(tǒng)治者開明的統(tǒng)治以及一系列重視學術的政策的頒布也是大學學術自由思想得以發(fā)展的有力保證。如漢朝時,武帝在太學中設五經(jīng)博士,皇帝領導的經(jīng)學會議、學術活動以及在當時逐漸形成的一套從封建王朝中央政府到高等學校的比較完備的政策和制度,都對學術自由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一度實行“開明專制”,經(jīng)學、玄學、文化藝術、醫(yī)學、算學和天文學均高度發(fā)達,各種思想既斗爭又融合,大學學術自由極度繁盛。從文化上來說,學問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邏輯,不管是哪一種學問,蘊含于其中的真理總是越辯越明,這必然會導致思想的多元化、教學內(nèi)容的多樣化和學科的豐富化,學術自由的繁盛自然也是這些爭辯的自然結(jié)果。如春秋戰(zhàn)國時大學中充斥著儒、道、法、墨等多種思想,教學內(nèi)容也非常豐富,到了秦漢的儒學獨尊,繼而魏晉的儒玄、道佛二學二教的碰撞交織,再到唐代的經(jīng)、玄、史、文、算、醫(yī)等學科的多樣,學術自由也在教學思想、教學內(nèi)容、教學學科的變化中發(fā)展,大學學術自由日益彰顯。

      相比而言,秦朝、隋朝和明清時期的大學學術自由則顯得非常之寂寞。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雖每個朝代不完全相同,但總體上來說,主要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原因所致。政治上,封建王朝政治一統(tǒng),刑罰極重。自秦始皇以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橫行,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統(tǒng)治者所制定的政策和國家的管理機構也總是于大學的學術自由發(fā)展不利,政治上的一統(tǒng)也波及到了學術范疇,學術爭鳴自是被限制。如秦朝,在政治上崇尚法家思想,因此,才會有教育上的以法為教和以吏為師。而極度的刑罰如秦朝的焚書坑儒、漢代的黨錮之禍和明清的文字獄等,也讓大學學術自由難以生存,更無從談及發(fā)展。在高壓政策下,知識分子謹言慎行,瞻前顧后,學術自由的小苗才露尖尖角便慘遭折斷,縱是學者大家如云,學術自由也舉步維艱。文化上,由于統(tǒng)治者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致使大學學術自由沒有發(fā)展的機會。漢代以來文化主流是獨尊儒術,既是獨尊儒術,那么別的思想流派定是難以在儒學大流中立足?!扒宄踅y(tǒng)治者在振興文教的同時,在文化上采取了嚴厲的專制政策,特別是康、雍、乾二朝,文綱迭興,迫使一些文人學者逃避現(xiàn)實,在舊典籍中重尋故路,走向樸實的考據(jù)之學。”[6]如此,又何談學術自由?大學學術自由的寂寞也就在所難免。

      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學術自由始于蔡元培執(zhí)掌的北京大學,這種始于不是簡單的始于,不是模糊的始于,不是漸進的始于,而且是清晰可見的始于,單刀直入式的始于,具有完整性和整體性的始于,總之,它是閃亮登場的始于。蔡元培曾留學德國,深受德國大學學術自由思想的影響,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就十分明確地提出學術自由思想的辦學理念。他說:“大學教員所發(fā)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黨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學者之牽掣。茍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反對之學說,不妨同時并行,而一任學生比較而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他借鑒德國大學模式,組建評議會,建立學科教授會,開我國現(xiàn)代大學“教授治?!敝群?。在這種完全清新和充滿自由的空氣里,匯聚著怪異奇才和思想迥異的學者,開展著學術研究,進行著學術爭鳴。不過,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除20世紀20年代“科玄論戰(zhàn)”和抗戰(zhàn)時的西南聯(lián)大可以大書特書一筆外,學術自由的亮點并不多。20世紀20年代“科玄論戰(zhàn)”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學術大爭鳴,以張君勱為代表的玄學派和以丁文江為代表的科學派展開了自由的、針鋒相對的論爭和大討論??梢哉f,當時許多頂尖學人都參與其中,貢獻了自己的智慧,使這一場論爭高潮迭起。這也充分地反映了當時學術界良好的學術自由氛圍。當人們談到西南聯(lián)大校長梅貽琦教授時,馮友蘭曾感慨道:“……維護了‘學術第一,講學自由,兼容并包’的學風,一直維護到抗戰(zhàn)勝利,三校北返?!盵7]

      大學的使命就是既要發(fā)展科學,追求真理,又要擴展學生心智、完善學生人格和修養(yǎng)學生人性。按照盧梭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以及康德純粹理性是自由的源泉的觀點,那么,凡是探求真理和有利于人性完善的一切手段也應該是自由的,因為目的的自由性決定了手段的自由性。而操持在人手中的學術就是通向真理和達至人性之完滿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學術它必定是自由的,即學術自由。所以,北大、西南聯(lián)大在人才培養(yǎng)上獲得如此成就,正是在學術自由精神之光普照下發(fā)生光合作用的結(jié)果。

      但中國大學學術自由的真正春天,還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改革開放以后,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梢哉f,當今中國學術自由是日新月異,成效顯著。主要表現(xiàn)在法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學術自由受到了法律的保護。我國最早提議將學術自由保護條款納入憲法的是張君勱。1922年,在上海召開的“國是會議”上,由張君勱起草的《憲法草案》第九十一條規(guī)定:“學術上之研究為人民之自由權,國家宜加以保護,不給限制之。”但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此條款始終未能正式寫入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4年的《憲法》第九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但1975年的《憲法》在這一點上又倒退了。1978年的《憲法》恢復了1954年《憲法》關于科學研究自由保護的條款。1982年的《憲法》對一般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作了區(qū)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jié)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薄爸腥A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事業(yè)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guī)定,教師有“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yè)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的權利。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10條規(guī)定:“國家依法保障高等學校中的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在高等學校中從事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化活動,自學成才,當遵守法律?!钡?6條又規(guī)定:“高等學校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自主開展與境外高等學校之間的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p>

      除了法律上的建設與保障外,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踐探索中,大學自身的地位及內(nèi)部管理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為學術自由的生長和發(fā)展亦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主要有如下幾方面作了調(diào)整和改進:第一,我國在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過程中,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學從政府系統(tǒng)中獨立出來,不再是政府的一個管理機構,不再是政府職能的延伸,已經(jīng)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當然,在某種程度上,剛開始的這種法人實體,即大學自治的象征意義要多于實際的意義,但時至今日,人們再也不否認其實際意義了。第二,大學領導機制的調(diào)整。過去,大學是黨委的一元化領導;現(xiàn)在,大學實行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一變化,實際上就把大學的若干權力作了調(diào)整,權力結(jié)構隨之也發(fā)生了變化,在變化中,學術自由的權利顯現(xiàn)了出來,受到了重視,并獲得了應有的地位。第三,大學教授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張揚。大學為此成立了各種委員會,體現(xiàn)了教授治校的精神,如學術委員會、人事委員會和福利委員會。第四,以大學牽頭成立了各種專業(yè)學會。目前,這種學會形成了省級和國家級兩級模式,當然也有區(qū)域性的大學協(xié)會,大學教師都可以參加相應的學會。學會一般一年舉行一次年會,同行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本專業(yè)的學術問題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第五,學術交流的國際化。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縱深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尤其是加入世貿(mào)組織以后,開放的廣度、深度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和深化,許多大學都與國外大學建立了聯(lián)系,開展合作研究,進行學術交流?,F(xiàn)在大學里,既有國際性的學術論壇,也有區(qū)域性的論壇;既有協(xié)作大學聯(lián)合論壇,又有一對一的學術交流。面對地球村的時代,在全面深化開放的時期,大學國際性的學術活動既頻繁又多樣,既活躍又豐富,而且這種勢頭正處在強勁之時。目前建立的各種合作模式和形成的豐富多樣的學術交流機制也為此在高速運轉(zhuǎn)。這些都為學術自由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保障。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熊明安.中國高等教育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4]張傳燧.古代書院傳統(tǒng)及其現(xiàn)代大學借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1):79-83.

      [5]陳青之.中國教育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6]江凌.試論清代兩湖地區(qū)私家刻書的特點及其興盛原因[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78-83.

      [7]韓延明.大學理念論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AcademicFreedomofChineseUniversity:DevelopmentintheUpsandDowns

      XUChao-fu,ZHANshu-lan,ZHZANGShu-gu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In China,universities have been enjoying academic freedom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nowadays.However,academic freedom i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experiencing circuitous instead of smooth development.The ups and downs of academic freedom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related to many different factors,especially liberty of politics and level of civilization.

      China;university;academic freedom;development

      2010-12-08

      湖南省科技廳科學研究項目“大學教育的知識選擇、傳授與教育質(zhì)量生成研究”(06FJ4130);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湖湘文化中教育資源開發(fā)研究”(10C0950)。

      徐超富(1963-),男,湖南澧縣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G529

      A

      1674-9014(2011)01-0127-05

      田 皓)

      猜你喜歡
      太學學術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學求學的遺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漢代太學如何培養(yǎng)治國安邦之才
      人民論壇(2018年21期)2018-08-28 02:50:04
      嵇康·絕響
      揚子江(2016年1期)2016-05-19 23:29:21
      我國古代官辦最高學府洛陽太學概況
      學術
      海宁市| 桦川县| 石嘴山市| 理塘县| 买车| 巢湖市| 工布江达县| 睢宁县| 陆川县| 神木县| 周至县| 来安县| 呈贡县| 虹口区| 宁陵县| 望奎县| 淮阳县| 镇安县| 个旧市| 河池市| 张掖市| 田林县| 康定县| 潼南县| 安庆市| 新安县| 德安县| 屏边| 饶平县| 万州区| 厦门市| 宜川县| 蚌埠市| 汉中市| 望都县| 梅州市| 贵溪市| 上蔡县| 思茅市| 宁晋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