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凌
(鐵道部 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中心,北京 100844)
合同管理對提高外資貸款經濟效益的影響分析
周 凌
(鐵道部 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中心,北京 100844)
在介紹鐵路引進外資方面取得相關成就的基礎上,從外資合同管理的角度,提出影響合同管理效益的因素:選擇合適的合同幣種,合理確定外資合同的支付方式,注重技術培訓及服務。同時提出提高鐵路外資貸款經濟效益的途徑:鞏固既有的外資款源,爭取多元化融資渠道;及時掌握貸款政策,創(chuàng)新融資形式;發(fā)揮外資的軟效益,注重智力和知識合作等。
鐵路;外資貸款;合同管理
鐵路利用外資工作,是伴隨著我國鐵路改革和發(fā)展的不斷深入而產生、發(fā)展和壯大的。1979 年 12月,鐵路開始利用日本協力基金貸款建設兗石線、京秦線,這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利用外資的項目,標志著鐵路成為我國利用外資最早、規(guī)模較大的領域之一。改革開放 30 余年的歷程中,鐵路引進外資工作不僅解決了鐵路急需的建設資金,而且引進了大批新技術、新設備,提高了鐵路整體裝備水平。
隨著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鐵路抓住黃金發(fā)展機遇,邁進了高速鐵路新時代。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達到 8 358 km,其中350 km/h 的鄭西高速鐵路,250 km/h 的合武、石太、溫福客運專線等都引進了外資。同時,為了滿足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的要求,鐵路還利用外資大量引進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養(yǎng)路機械,成為高速鐵路安全運行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見,近年來鐵路引進外資工作逐步實現了從“量” 到“質” 的根本轉變。
外資項目的實施是通過立項、評估、貸款協議生效、開展相應的招標采購、簽訂合同并提款支付等環(huán)節(jié)實現的。其中,外資合同作為項目實施的一個重要載體,對之實施有效的管理將直接影響到項目的經濟效益,以及項目單位的風險防范與規(guī)避,也是更好地創(chuàng)造外資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利用國外先進的資金資源、管理經驗與設備技術的過程中,應及時總結經驗,使外資在我國鐵路建設中發(fā)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合同幣種的選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貸款組織機構到最后中標的供貨商,可能對采購合同幣種都有特殊要求。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機構允許不超過3種的貨幣簽訂合同,并可以直接支付其中可自由兌換貨幣。除此以外,利用外資的建設項目性質不同,幣種的選擇也會影響貸款協定執(zhí)行的進度和商務合同執(zhí)行的進度。通常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的貸款貨幣為美元,外國政府貸款為貸款提供國的本國貨幣。
對于外資貸款,無論是美元還是歐元,中標商(供貨商) 在選擇簽訂合同的幣種時,必須充分考慮匯率風險及其可能對合同價格的影響。
(1)選擇人民幣。執(zhí)行此類合同,采購方需要按支付當期人民幣匯率折合成貸款貨幣支付合同價款。當人民幣升值時,需要支付較多的貸款貨幣;當人民幣貶值時,則只需支付較少的貸款貨幣。對于采購方,由于需要進行貨幣買賣而承擔著較大的匯率風險;對于國內供貨商,只有在收到貸款機構直接支付的合同款項時會承擔相應的匯率折算風險。
(2)選擇貸款款源的幣種。執(zhí)行此類合同,按貸款幣種支付合同款。對于采購方和貸款國供貨商,由于不存在貨幣的買賣折算,因此均無匯率風險;對于國內供貨商,如果不需要外匯現匯貨幣,則由于需要進行貨幣買賣而承擔必要的匯率風險。
(3)選擇其他幣種。執(zhí)行此類合同,采購方需要按支付當期選擇幣種與貸款貨幣的匯率折合成貸款貨幣支付合同價款。當合同貨幣升值時,需要支付較多的貸款貨幣;當合同貨幣貶值時,則只需支付較少的貸款貨幣。對于采購方和供貨商,由于需要貨幣買賣,雙方都承擔著一定的匯率風險。
利用外資商務合同幣種的選擇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問題,既要考慮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又要考慮國外貸款機構、潛在的供貨商的具體情況,因此必須從項目管理工作的實際出發(fā),權衡利弊,合理分析,最終找到強化項目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最佳方案。
利用外資商務合同支付方式通常有3種形式:直接支付、周轉金支付、信用證支付。加強外資項目合同管理,必須建立項目提款報賬的通暢渠道,根據合同的具體情況合理使用不同的支付方式。
對于國內供貨商,通常不采用信用證支付,而采取由貸款機構直接將合同款項匯至供貨商賬戶的直接支付方式,或者通過在國內銀行開立的周轉金專戶進行支付。對于國外供貨商,由于人民幣屬于非國際結算貨幣,國外供貨商通常只選擇貸款款源貨幣或供貨商所在國貨幣作為合同幣種。因此,對于國外供貨商而言,3 種支付方式都可以使用,但考慮到信用證支付的銀行費用較高,加之鐵路行業(yè)外資貸款支付的良好信譽,在實際合同簽訂的談判中往往建議國外供貨商接受電匯方式,而不再堅持信用證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國內供貨商還是國外供貨商,直接支付都是最簡便和可靠的支付方式,也最能保障資金的使用安全。由于只要滿足合同規(guī)定的付款條件,合同款項將直接從貸款提供方的賬戶直接轉到供貨商的銀行賬戶中,沒有任何中轉停留,也不會發(fā)生銀行手續(xù)費用,因此時間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最優(yōu)的。
近年來,在外資投向上我國將重點項目需求作為優(yōu)先投向,把引進關鍵設備作為重點投向,大力采購鐵路擴能建網、提速改造急需的大型養(yǎng)路機械設備、軌道救援設備、客運專線“四電” (通信、信號、牽引供電、電氣化設備) 設備及引進電氣化系統設計等先進技術。例如在浙贛線項目中,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簽訂了通信信號及牽引供電設備等外資合同,全部按期交貨并調試安裝,為鐵路第六次提速打下了較好基礎;從 2004 年起通過外資引進購買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噸位鐵路起重機,為青藏鐵路和全國 11 個鐵路救援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2007 年亞洲開發(fā)銀行的專項優(yōu)惠貸款,全部用于購買國外先進的軌道救援設備,合同已經進入執(zhí)行期并陸續(xù)交貨,有力地配合了鐵路安全救援系統建設。
在外資合同中,除了要合理指定條款保障交貨期及質保期以外,還要注重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內容。近年來簽訂的外資合同,尤其是設備合同,基本上保證了相關的國內培訓、國外培訓、設計聯絡會議等具體內容,并細化到人/日。這樣使得最終用戶單位的技術人員直接在國內或出國接受到先進的技術培訓,或者是國外廠商的技術人員直接到工程現場服務,對設備的高效安全運行起到極大的保障作用。由于外資合同在支付上往往更加規(guī)范及時,很多國外供貨商在簽訂合同時主動減免了對技術服務的收費,變成免費服務。
近年來,隨著國外貸款款源結構的多元化趨勢,鐵路在引進利用外資上也要在多層次和靈活務實的基礎上,擴大利用外資的深度和廣度,在穩(wěn)定原有外資貸款渠道、擴大貸款規(guī)模的同時,積極拓展融資領域,探索新的融資模式,降低融資成本,著力提高貸款質量。
(1)鞏固既有的外資款源,爭取多元化融資渠道。在鞏固既有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融資款源的同時,積極開發(fā)新的款源。鐵道部已先后與西班牙政府、奧地利政府、法國開發(fā)署、美國進出口銀行、德國復興開發(fā)銀行等外國政府及金融組織達成貸款協議,為鐵路利用外資開辟了新的渠道:利用亞洲開發(fā)銀行和法國開發(fā)署聯合貸款用于大理—麗江鐵路建設;利用德國和奧地利政府聯合貸款用于武漢—合肥客運專線建設;通過聯合融資,降低了資金成本,擴大了融資規(guī)模,同時還獲得了較大數額的國外贈款,用于開展技術咨詢、政策研究和人才培訓,為鐵路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2)及時掌握貸款政策,創(chuàng)新融資形式?;谖覈F路多年來在利用外資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鐵路大規(guī)模建設發(fā)展的需要,亞洲開發(fā)銀行開始對我國鐵路項目貸款采取了創(chuàng)新的思路,貸款政策上更為寬松。2009年亞洲開發(fā)銀行首次批準了10 億美元的多批次融資鐵路項目框架融資協議,用于支持云桂鐵路、渝黔鐵路和成渝客運專線3個西部鐵路項目。這是我國鐵路利用外資貸款項目首次使用多批次融資形式,這種做法既滿足了國內大規(guī)模鐵路建設的需要,也有效地簡化了貸款評估程序,節(jié)約了項目實施費用,無疑將進一步提升鐵路利用外資的質量。
(3)發(fā)揮外資的軟效益,注重智力和知識合作。外資貸款的規(guī)模受國家宏觀政策、對外關系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在這種客觀制約下,應努力開發(fā)外資貸款的軟效益。目前,鐵道部在引進國外設備的過程中,把國外的專家請進來指導,將國內的技術人員派出去學習,開展了廣泛的技術培訓和交流,也培養(yǎng)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高級人才。在項目貸款中增加了鐵路改革的軟件研究項目,從而在投資規(guī)劃、成本、運價、財務會計、經濟管理、鐵路企業(yè)改革和鐵路應急救援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并產生了一定效果,對我國鐵路的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由此可見,利用外資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機構的智力資源,積極爭取國外贈款,選準選好合作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技術援助活動,學習有關國家發(fā)展的經驗,結合我國鐵路的實際,促進我國鐵路發(fā)展建設。
當前,我國鐵路正處在由傳統鐵路向現代化鐵路加速轉變的關鍵階段,在這樣一個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特殊時期,引進和利用外資工作也是機遇與風險同在。鐵路行業(yè)在穩(wěn)步擴大外資貸款規(guī)模的同時,應努力實現規(guī)模效益最大化,質量效益最優(yōu)化。實踐證明,外資獨特的橋梁與窗口作用,將一如既往地在鐵路建設中為我國鐵路的高速發(fā)展作出貢獻。
1003-1421(2011)01-0015-03
F830.571
B
2010-10-26
責任編輯:金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