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艷梅,周海燕
體溫是新生兒監(jiān)測的重要指標,通過體溫觀察可以協(xié)助醫(yī)生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并為預防、治療和護理提供依據(jù)。暖箱中新生兒體溫完全由操作者所設(shè)定的箱溫控制,為了避免因機器故障或人為操作不當,造成患兒高熱或低溫的損害,除經(jīng)常查看暖箱中的床溫計外,還要定時監(jiān)測嬰兒的體溫。在臨床中,我們對不同體重的新生兒進行不同部位的體溫測量,以觀察其體溫的差異,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資料 隨機選擇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在我院新生兒科住院的86例新生兒,其中足月兒32例,早產(chǎn)兒54例。胎齡28~41周。86例新生兒根據(jù)體重分為4組:1 000~1 499 g組,1 500~1 999 g組,2 000~2 499 g組,2 500~4 000 g組,其中1 000~1 499 g組為11例,其余各組分別為25例。
1.2 方法 記錄條件:測量時室溫在22℃~26℃之間,新生兒無休克,末梢循環(huán)良好,并在安靜狀態(tài)(30 min內(nèi)患兒未進行沐浴、擦浴、冷熱敷,未進食,無哭鬧不安)下。暖箱溫度按第3版實用新生兒學進行設(shè)置和調(diào)節(jié)[1]。記錄方法:背部皮下脂肪采用遼寧醫(yī)療器械廠產(chǎn)LYC-3型皮褶計測量,精確到0.1 mm。測量肛溫時統(tǒng)一使用上海醫(yī)用儀表廠生產(chǎn)的水銀體溫計及玻璃汞柱式肛表,測試前將體溫計水銀甩至35℃以下,于同一時間放入38℃溫水中,3min取出檢視,體溫表誤差<0.2即可使用。每例連續(xù)測量3 d,每天分別在10 am、2 pm、6 pm、6 am測量。每次同時測試同一新生兒頸溫、腋溫、腰溫和肛溫。測量方法:(1)背部皮下脂肪測量:肩胛下角稍偏外側(cè)處,皮折自下測至上中方向,與脊柱平行。(2)體溫測量:①頸部溫度測量法:擦干頸部汗液,將體溫計汞端放入頸部中點處,緊貼皮膚,頭向此側(cè)傾斜,測量10 min。②腋下測量法:取仰臥位或側(cè)臥位,擦干汗液,將消毒備用的體溫計水銀端放于腋窩深處,緊貼皮膚,屈臂過胸,協(xié)助扶托。③背部測量法:取去枕平臥位,將消毒備用的體溫計水銀端從肩部的1/3處(平耳廓邊緣)插入脊柱與肩胛骨之間斜方肌部位,插入長度為4~6 cm,依靠重力作用壓緊體溫表,保持新生兒包被、床單平整,使體溫表水銀端與新生兒背部皮膚充分接觸,保證其準確性。④肛溫測試法:將肛表水銀端潤滑后輕插入肛門2~3 cm,手扶持體溫表,3 min后取出檢視。腋溫和腰溫、背溫測量7 min記錄讀數(shù)[2]。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O(shè)ne-Way ANOVA分析組間差異,兩兩檢驗采用LSD法,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Bivariate分析各組間相關(guān)性。
不同體重組背部皮下脂肪厚度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體重與皮下脂肪厚度值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r=0.280,P =0.000)。見表1。較高體重組(2 000~2 499 g組及2 500~4 000 g組)在生后3 d中頸溫、腋溫、背溫及肛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低體重組(1 000~1 499 g及1 500~1 999 g組)第1天肛溫較頸溫(P=0.126)、腋溫(P= 0.328)及背溫(P=0.274)較稍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第2天及第3天不同體重組頸溫、腋溫、背溫及肛溫4個部位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2~表4。
表1 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背部皮下脂肪值(mm)差異
表2 第1天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各測量部位的體溫(℃,±s)
表2 第1天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各測量部位的體溫(℃,±s)
組別(g)頸溫 腋溫 背溫 肛溫1000-1499 36.32±0.45 36.35±0.59 36.44±0.47 36.82±0.36 1500-1999 36.37±0.49 36.40±0.38 36.42±0.48 36.67±0.43 2000-2499 36.78±0.43 36.70±0.51 36.73±0.42 36.77±0.39 2500-4000 36.76±0.54 36.81±0.42 36.78±0.28 36.89±0.45
表3 第2天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各測量部位的體溫(℃,±s)
表3 第2天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各測量部位的體溫(℃,±s)
組別(g)頸溫 腋溫 背溫 肛溫1000-1499 36.75±0.39 36.78±0.46 36.84±0.58 36.91±0.46 1500-1999 36.87±0.35 36.84±0.41 36.89±0.43 37.04±0.32 2000-2499 36.86±0.46 36.83±0.56 36.97±0.47 37.01±0.31 2500-4000 36.84±0.37 36.92±0.44 36.93±0.51 36.97±0.47
表4 第3天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各測量部位的體溫(℃,±s)
表4 第3天不同體重(g)組新生兒各測量部位的體溫(℃,±s)
組別(g)頸溫 腋溫 背溫 肛溫1000-1499 36.70±0.43 36.74±0.47 36.68±0.52 37.10±0.39 36.85±0.44 1500-1999 36.87±0.51 36.75±0.42 36.81±0.39 36.87±0.28 2000-2499 36.77±0.43 36.79±0.55 36.83±0.42 36.90±0.38 2500-4000 36.90±0.39 36.89±0.56 36.96±0.44
體溫在臨床工作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觀測指標之一,精確的體溫測量對新生兒生命體征的判斷及疾病的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生兒產(chǎn)熱主要依靠棕色脂肪分解發(fā)揮化學產(chǎn)熱作用,而棕色脂肪分布在大血管周圍、腋窩和頸部等處,形成中心保暖系統(tǒng)。我們對日齡≤3 d、暖箱內(nèi)不同體重的新生兒分別進行了頸部、腋下、背部及直腸內(nèi)的溫度測量,發(fā)現(xiàn)較高體重組的頸溫、腋溫、背溫、肛溫差別不大,低體重組第2天及第3天 4個部位也呈現(xiàn)這個特點。
直腸溫度接近機體的中心溫度[3],肛溫雖然能代表核心體溫,但測肛溫時需松解尿褲,護士需用手托扶體溫表,以免脫落或折斷,再加上新生兒的直腸壁較薄,易造成直腸穿孔[4],這就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肛溫測試結(jié)果也受排便次數(shù)和是否排便的影響,如消毒不當,可引起腸道致病菌或耐藥菌群的傳播[5]。在新生兒科,每2~4小時需監(jiān)測體溫1次,如此頻繁測量肛溫,極易造成肛周黏膜的損傷,故直腸肛溫測量法在新生兒科,尤其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難以普及。另外,新生兒測量頸溫、腋溫存在不足,測量頸溫、腋溫時患兒頭部、肢體稍有微動,體溫計易脫落,需有專人扶托方能準確測溫,故在工作上也有一定困難。
新生兒測試背溫是利用身體重力的作用壓緊體溫表,使其水銀端與背部皮膚貼緊。背部肩胛間血管由腋動脈的主要分支組成,血運較豐富。出生28 d內(nèi)的新生兒一般不會自行翻動,因此體溫表不易松脫。護士將體溫表從新生兒頸肩部放入背部后即可去做其它的治療或護理,7~10 min后取出即可。目前新生兒暖箱普遍采用的是強制對流方式,空氣是通過氣體過濾裝置并經(jīng)過加溫然后在渦輪的作用下通過風口將氣體送入嬰兒暖箱上層,使暖箱內(nèi)溫度上升,暖箱中的溫度是均衡的,不會因此而影響測試背溫的準確性。
另外,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在低體重組中,生后第1天會出現(xiàn)測量體表溫度稍低于肛溫。低出生體重組的背部皮下脂肪在4.6~3.5之間,較高出生體重組的背部皮下脂肪在6.4~7.1之間。由于低體重組的多為早產(chǎn)兒,早產(chǎn)兒具有糖原儲備少,棕色脂肪少、皮下脂肪薄等的特點,同時肌肉活動少,分解代謝低,且不會寒戰(zhàn),體表面積相對更大更易散發(fā)熱量,容易出現(xiàn)體溫不升或體溫偏低[1]。新生兒剛出生時由于宮腔內(nèi)外的溫差使體表溫度迅速下降.當體溫不升或體溫偏低時,測量體表溫度可能不能真實反映患兒的真實核心體溫。
故我們認為,暖箱中出生體重較低(低于2 000 g)的新生兒中,生后24 h內(nèi)應(yīng)采用肛溫的測量方式,以達到準確的體溫數(shù)值。在正常出生體重或大于2 000 g的新生兒采用背部測量體溫的方式較適宜。
[1]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9-226.
[2] 顧樹校.溫箱內(nèi)新生兒體溫測量部位和時間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0,(2):207-208.
[3] 黃 芳.體溫研究的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 (7A):73-74.
[4] 段 麗.新生兒肩胛間體溫與腋溫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7,14(12):22-23.
[5] 蔡 紅,趙來珍.2種不同方法對新生兒體溫測試的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