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張淑平,杜秀秀,周勤生
(上海理工大學(xué),上海 200093)
褐藻糖膠又名巖藻多糖硫酸酯或巖藻聚糖,是一種含有硫酸酯的水溶性雜聚糖,是褐藻中特有的一種化學(xué)組分[1]。目前,已有研究報道指出,褐藻糖膠具有廣泛的生理活性,如降血脂、抗凝血、抗氧化、免疫、抗腫瘤、抗疲勞等活性,成為目前海洋藥物開發(fā)的熱點。褐藻糖膠粗品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zhì)和色素,不但影響其品質(zhì),還會影響其生理活性及其他方面的進一步研究[2]。脫蛋白方法主要有酸法[3]、酶法[4]、有機試劑法[5]等,由于酶法成本較高,且酶滅活需要達到100℃,容易破壞多糖結(jié)構(gòu),不適于大量實驗;堿法效率低,不易回收樣品。因此,本實驗采用酸法和有機試劑法進行實驗,以尋求最佳的實驗參數(shù)。脫色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如離子交換樹脂[6]、活性炭[7],化學(xué)氧化法[8]等。由于樹脂的前后期處理相對復(fù)雜,而活性炭脫色存在殘渣難以除去的問題[9],因此本實驗采用過氧化氫氧化法脫色。
1.1.1 試 劑 供試試劑為硫酸、苯酚、乙醇(95%)、考馬斯亮藍G-250、葡萄糖、牛血清蛋白、三氯乙酸、正丁醇、氯仿、過氧化氫等,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1.2 儀 器 FA2004N型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HY31-01型電熱恒溫水浴鍋(紹興柯橋醫(yī)療器械廠)、UV-16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達儀器有限公司)。
1.2.1 脫蛋白 Sevag法[10]:氯仿與正丁醇體積比為5∶1,配置成Sevag試劑,褐藻糖膠溶液與Sevag試劑體積比為4∶1,磁力攪拌20min,于分液漏斗中靜置30 min,棄去下層液,并移取一定量上層液測定其蛋白質(zhì)含量和多糖含量,重復(fù)上述操作。
TCA法[11]:配制4mol/L TCA溶液備用。取7支具塞試管,先加入10mL褐藻糖膠溶液,分別取0.1,0.4,0.7,1.0,1.3,1.6,1.9 mL TCA 溶液加入上述試管中,置于冰箱保存過夜,然后將上述混合液離心,測定其蛋白質(zhì)含量和多糖含量。
Sevag法與TCA法結(jié)合:在上述實驗的基礎(chǔ)上,將Sevag法與TCA法結(jié)合,確定最佳實驗參數(shù)為,Sevag法2次,TCA溶液添加量為1.3 mL/10mL褐藻糖膠溶液。
1.2.2 脫 色 波長的選擇:將待脫色的多糖溶液在250~550 nm處每隔一定波長測定其吸光度,確定最佳吸收波長。
脫色實驗參數(shù)[8]:在單因素實驗的基礎(chǔ)上,確定最佳脫色實驗參數(shù)為:過氧化氫添加量為8%,脫色溫度為50℃,脫色時間為7 h。
先脫蛋白后脫色:選用1.2.1的最佳脫蛋白方法先將褐藻糖膠中蛋白質(zhì)除去,再以單因素實驗得到的最佳脫色參數(shù)進行脫色,計算脫色率。
未脫蛋白脫色:將褐藻糖膠溶液直接按照單因素實驗得到的最佳參數(shù)進行脫色,計算脫色率。
1.2.3 測定指標 (1)總糖含量的測定:苯酚-硫酸法[12]。以葡萄糖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37.829 x-0.013 4,r2=0.995 5。
式中:m1為去除蛋白質(zhì)前原液中多糖的含量;m2為去除蛋白質(zhì)后溶液中多糖的含量。
(2)蛋白質(zhì)含量的測定:考馬斯亮藍G-250法[13]。以牛血清蛋白繪制標準曲線,回歸方程為y=33.628 x+0.018 5,r2=0.997 0。
式中:n1為去除蛋白質(zhì)前原液中蛋白質(zhì)的含量;n2為去除蛋白質(zhì)后溶液中蛋白質(zhì)的含量。
(3)脫色率的計算:以蒸餾水為空白對照,測定溶液色度。
式中:p1為脫色前溶液的吸光度值;p2為脫色后溶液的吸光度值。
2.2.1 Sevag法脫蛋白 圖1、2是采用傳統(tǒng)Sevag法脫蛋白后蛋白質(zhì)和多糖濃度的變化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當?shù)?次加入Sevag試劑時,蛋白質(zhì)濃度和多糖濃度下降幅度較大,此時的脫蛋白率達到了39.21%,多糖損失率為33.36%。第2次加入Sevag試劑時的蛋白脫除率為50.54%,多糖損失率為39.77%。結(jié)合圖1、2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Sevag法脫蛋白比較劇烈,效果較好,但同時多糖的損失率較大,當?shù)?次加入Sevag試劑,多糖損失了將近一半,損失率為46.18%。因此,Sevag法采用2次為宜,可作為大量粗蛋白的去除劑。
圖1 Sevag法脫蛋白后蛋白質(zhì)濃度的變化
圖2 Sevag法脫蛋白后多糖濃度的變化
2.2.2 TCA法脫蛋白 圖3、4是采用TCA法脫蛋白時蛋白質(zhì)和多糖濃度的變化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TCA法脫蛋白效果較好,TCA添加量為0.1mL/10mL多糖溶液時,蛋白脫除率已達到45.08%,而此時的多糖損失率僅為4.23%。隨著TCA添加量的增加,蛋白質(zhì)濃度和多糖逐漸降低。當TCA添加量從1.3 mL/10mL多糖溶液增加至1.6 mL/10mL多糖溶液時,多糖損失率從15.15%增加到了29.17%,當TCA添加量為1.9mL/10mL多糖溶液時,多糖損失率更高達67.93%,而此時的蛋白脫除率并未增加多少,因此選擇TCA添加量為1.3mL/10mL多糖溶液。
圖3 TCA法脫蛋白后蛋白質(zhì)濃度的變化
如表1所示,采用Sevag法與TCA法結(jié)合的方法蛋白質(zhì)脫除率最高,達78.68%,而此時的多糖損失率為28.89%,實現(xiàn)了高蛋白脫除率和低多糖損失率的實驗?zāi)康摹?/p>
圖4 TCA法脫蛋白后多糖濃度的變化
表1 Sevag法+TCA法結(jié)合脫蛋白 (%)
2.2.1 波長的選擇 由圖5可知,多糖溶液的最長吸收波長在320 nm處,但由于此處讀數(shù)不穩(wěn)定,因此,實驗過程中選擇與最長吸收波長相近但讀數(shù)相對穩(wěn)定的325 nm波長處進行實驗。
圖5 波長掃描圖
2.2.2 脫色效果比較 過氧化氫帶有過氧鍵,容易因過氧鍵斷裂生成過氧自由基,該自由基奪電子能力強,有強氧化性。當過氧化氫與色素作用時,有色物質(zhì)的分子被氧化從而失去原有的顏色,從而起到脫色作用[14]。
多糖中所含的色素一般有兩種,即游離色素和結(jié)合色素[15-16]。由圖6可以看出,脫蛋白后多糖的脫色效果明顯好于多糖原液的脫色效果。這可能由于色素多為結(jié)合色素,與蛋白質(zhì)結(jié)合,在去除蛋白質(zhì)的同時帶走部分色素。多糖原液的脫色率為29.12%,脫蛋白后多糖的脫色率達到了85.17%。
圖6 多糖原液與脫蛋白液脫色效果比較
(1)單獨采用Sevag法脫蛋白,反應(yīng)劇烈,多糖損失率較大,不宜選用。TCA方法較溫和,脫蛋白效果較好,且多糖損失率不大,適合作為多糖的蛋白去除劑。將Sevag法與TCA法結(jié)合脫蛋白效果最佳,Sevag法操作2次,TCA溶液添加量為1.3 mL/10mL多糖溶液,此時蛋白脫除率為78.68%,多糖損失率為28.89%。
(2)脫蛋白后多糖的脫色效果優(yōu)于多糖原液的脫色效果,多糖原液的脫色率為29.12%,脫蛋白后多糖的脫色率達到了85.17%,約為原液脫色率的3倍。除蛋白質(zhì)和色素的褐藻糖膠氫呈淺黃色,溶液澄清,色素明顯減少,對褐藻糖膠進一步分離純化非常有益。
[1] 劉承穎,王維民.半葉馬尾藻中巖藻聚糖硫酸酯的提取工藝研究[J].食品科技,2008,(5):194-197.
[2] 袁紅波,張勁松,賈 薇.利用大孔樹脂對低分子量靈芝多糖脫色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2009,(3):204-206.
[3] 余 華.海帶多糖中蛋白質(zhì)去除方法的對比研究[J].成都大學(xué)學(xué)報,2005,24(4):265-267.
[4] 牛廣財,朱 丹.馬齒莧多糖脫蛋白方法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5,26(5):51-53.
[5] 劉曉紅,肖凱軍.金櫻子粗多糖的脫蛋白研究 [J].食品科技,2007,(1):102-104.
[6] 劉海霞,牛鵬飛,王 峰,等.大孔吸附樹脂對大棗多糖提取液的脫色條件研究[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07,33(10):180-184.
[7] 劉 芳,朱學(xué)慧,劉 玫,等.冬凌草多糖脫蛋白和脫色方法的研究[J].中藥材,2008,31(5):751-753.
[8] 楊大偉,吳永堯,唐巧玉.碎米薺多糖的過氧化氫脫色方法研究[J].食品科技,2008,33(1):174-181.
[9] 林勤保,高大雄,于淑娟.大棗多糖的分離和純化[J].食品工業(yè)科技,1998,(4):20-21.
[10]曾慶帥,李小定.吳茱萸粗多糖堿法提取及脫蛋白方法研究[J].食品科學(xué),2009,30(8):111-114.
[11]李 瑞,趙浩如,陳乃林.白花蛇舌草多糖除蛋白的方法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03,24(10):56-57.
[12]張惟杰.糖復(fù)合物生化研究技術(shù)(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3]王多寧,趙雁武,田芙蓉.考馬斯亮藍微盤比色法測定蛋白質(zhì)含量[J].第四軍醫(yī)大學(xué)學(xué)報,2001,22(6):528-529.
[14]朱越雄,石 亮,曹廣力.野生樹舌多糖的脫色和脫蛋白[J].氨基酸與生物資源,2005,27(3):1-3.
[15]張麗萍,盛義保,馬惠玲,等.蘋果多糖除雜脫色工藝的篩選[J].西北林學(xué)院學(xué)報,2007,22(1):141-144.
[16]夏 翠,熊雙麗,彭天蓉,等.夏枯草多糖脫色工藝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9,37(6):2552-2553,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