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謙,韓大明,高 峰
(河南義馬氣化廠,河南 義馬 472300)
總鐵離子及鈣離子是煤氣水的重要指標,其含量高低可以反映管道的腐蝕結垢情況,d煤加壓氣化產生的煤氣水中含有大量的油、塵、酚、氨等物質,顏色呈深紅色,現(xiàn)有鐵離子、鈣離子的分析方法均要求試樣為無色,若測定煤氣水中的鐵離子及鈣離子首先要排除油、塵、酚、氨等的干擾,故須建立新的煤氣水中總鐵離子及鈣離子的分析方法。
實驗原理:總鐵離子的測定:用抗壞血酸將煤氣水中的Fe3+還原為Fe2+,在pH值為2.5~9時,F(xiàn)e2+可與鄰菲羅啉生成橙紅色絡合物,在最大吸收波長510nm處,用分光光度計測其吸光度[1-3]。
反應式為:
Ca2+的測定:在pH值為12~13時,以鈣-羧酸為指示劑,采用EDTA滴定法測定水樣中的Ca2+含量。滴定時EDTA與Ca2+反應形成絡合物,溶液顏色由紫紅色變?yōu)榱了{色即為終點。
水浴鍋;高溫爐;VIS-723型分光光度計。
HCl(1+5);H2SO4(1+35);抗壞血酸;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pH值為 4.5);2.0g·L-1鄰菲羅啉;1.0mg·mL-1鐵標準溶液;1.0mg·mL-1鈣標準溶液;(1+2)三乙醇胺溶液;200g·L-1KOH溶液;鈣-羧酸指示劑(稱取0.2g鈣-羧酸指示劑[2-羥基-1-(2-羥基-4-磺基-1-萘偶氮)-3-萘甲酸]與100gKCl混合研磨均勻,貯存于廣口瓶中);0.01mol·L-1乙二胺四乙酸(EDTA)。
分別取 0.0、1.0、2.0、4.0、6.0、8.0、10.0mL 鐵標準工作液于7個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約40mL,加入0.5mLH2SO4溶液,調pH值近2,加入3.0mL抗壞血酸,10.0mL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5.0mL鄰菲羅啉溶液,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室溫下放置15min,用分光光度計于510nm,3cm比色皿,以試劑空白調零測其吸光度。以測得的吸光度為縱坐標,相應的Fe2+含量為橫坐標繪制工作曲線。
取100mL煤氣水試樣,放入150mL的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蒸干,經過550℃灼燒后用鹽酸溶解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取25mL試液于100mL比色管中,調節(jié)pH值到中性。加0.5mLH2SO4溶液,調pH值近2,加3.0mL抗壞血酸,10.0mL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5.0mL鄰菲羅啉溶液,用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室溫下放置15min,用分光光度計于510nm,3cm比色皿,以試劑空白調零測其吸光度。
煤氣水中總鐵含量X按下式計算:
式中m:從標準曲線中查得的Fe2+質量;V:所取煤氣水試樣的體積,mL。
取100mL煤氣水試樣,放入150mL的蒸發(fā)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經過550℃灼燒后用HCl溶解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取25mL試液于100mL比色管中,調節(jié)pH值到中性。加入3mL三乙醇胺溶液,8mL KOH溶液,再加約0.2g鈣-羧酸指示劑,用EDTA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色變?yōu)榱了{色即為終點。
煤氣水中Ca2+含量X1按下式計算:
式中 C:EDTA 標準滴定溶液的濃度,mol·L-1;V1:滴定消耗的EDTA標準滴定溶液的體積,mL;V:所取煤氣水試樣的體積,mL;40.08:Ca2+的摩爾質量,g·mol-1。
在含鐵試樣1、2、3中分別加入2mL鐵標準溶液,按鐵離子測定方法進行測定,計算加標回收率。
在含鈣試樣1、2、3中分別加入2mL鈣標準溶液,按Ca2+測定方法進行測定,計算加標回收率。
按照鐵離子測定方法進行的加標回收試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利用鄰菲羅啉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鐵離子,加標回收率均達到90%以上,該方法適用于測定煤氣水中的總鐵離子。
表1 總鐵離子加標回收測定結果Tab.1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total iron ion recovery
按照Ca2+測定方法進行的加標回收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Ca2+加標回收測定結果Tab.2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calcium ion recovery
由表2可以看出,利用EDTA滴定法測定煤氣水中的Ca2+,加標回收率同樣達到90%以上,該方法適用于測定煤氣水中的Ca2+。
利用鄰菲羅啉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鐵離子,EDTA滴定法測定Ca2+,方法簡便、快速且準確率高,容易操作,該兩種方法分別適用于測定煤氣水中的總鐵離子及Ca2+。
[1]何丹鴻,袁曦,林功舟,等.多糖鐵復合物微丸中鐵離子的含量測定[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6,26(1):1-2.
[2]程芳婷,羅細珍,孫立忠,等.常用的鐵離子含量分析方法探討[J].工業(yè)水處理,2007,27(1):1-3.
[3]陳姚,張曉松,于欣偉,等.分光光度法測定工作電解液中的微量鐵離子[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