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章太炎亞洲觀敘識*

    2011-02-21 09:33:38盛邦和
    中州學刊 2011年1期
    關鍵詞:國粹章太炎亞洲

    盛邦和

    章太炎亞洲觀敘識*

    盛邦和

    章太炎宣傳亞洲文化,主張“國粹”,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以“驅(qū)除韃虜”,建立民國;他鼓吹“用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但其所說的“國粹”,不如說是“亞粹”,其所言宗教,其實是佛教。他主張“亞洲和親”,建立民族紐帶,“期使亞洲已失主權之民族,各得獨立”,以“反對帝國主義”;而其值“五四”新潮席卷之際,孜孜于“亞洲古學”,寄思于“舊日文明”,則落后于形勢,站到了新文化的對面。

    章太炎;亞洲文化;亞洲和親;亞洲古學

    章太炎的亞洲觀,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主張“國粹”。用“國粹”去“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而這樣的“國粹”,異于眾說,竟非儒家。他鼓吹“用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而所論“宗教”,即為佛教。他所言“國粹”,莫如說是“亞粹”,是泛亞洲主義的文化精粹。由此原因,他立志復興“亞洲古學”,倡言文化亞洲主義。第二,以“文明史觀”看亞洲。論中國、日本文化為文明,以蒙古“韃靼”文化為野蠻,以此為思想指針,決計“掃除腥膻,建立民國”。第三,主張“亞洲和親”,反對帝國主義,“期使亞洲已失主權之民族,各得獨立”。

    一、中國“國粹”與亞洲精髓

    章太炎主張國粹。“三十有六歲,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惟余亦不任宅其位,系素臣之跡是踐,豈直抱殘守缺而已,又將官其財物,恢明而光大之”,“至于支那閎碩壯美之學,而遂新其統(tǒng)緒國故民紀絕于吾手,是則余之罪也”。①以上的這段話很“經(jīng)典”,堪稱章太炎的國粹宣言。1906年章太炎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上發(fā)表演說,論中國緊要事有二,“第一,是用宗教發(fā)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第二,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首先當立宗教,是為振作道德精神,樹立精神脊梁。他在《革命之道德》中說:“道德衰亡,誠亡國滅種之根極,”“道德之為用,非特革命而已,事有易于革命者,而無道德亦不可就。一于戊戌變法黨人見之,二于庚子?;庶h人見之。戊戌變法,惟譚嗣同、楊深秀為卓厲敢死。”

    章太炎言國粹,不重儒學。他說:“為甚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②將日本的“國粹”與章太炎“國粹”相較,前者推崇“孔教”,后者疏淡孔子。章太炎撰《論諸子學》,對孔子做如下評價:“蓋中國學說,其病多在汗漫,春秋以上,學說未興,漢武以后,定一尊于孔子,雖欲放言高論,猶必以無礙孔子為宗,強相援引,妄為皮傅。愈調(diào)和者,愈失其本真;愈附會者,愈違其解故。故中國之學,失不在支離,而在汗漫?!雹劭涤袨殚T徒1907年在美國紐約發(fā)起昌教會,將“昌明孔教”定位宗旨,設想“擬輯《孔教約編》,以英文譯之”,章太炎云:孔子之學非為宗教,當作史學論,不言孔學則已,若言孔學,亟以提倡歷史為職,④“孔氏之教,本以歷史為宗,宗孔氏者當沙汰其干祿致用之術惟取前王成跡”。孔子何為教主?名之歷史學者可也,奉為教主,勉為其難。⑤

    “國粹”乃“漢種的歷史”,提倡國粹只是要人愛惜漢種的歷史。這個歷史,是就廣義說的,可以分為三項: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跡。愛惜歷史,必反對“歐化主義”,萬不可說中國人比西洋人所差甚遠,萬不可自甘暴棄,說中國必定滅亡,黃種必定剿絕。愛惜歷史,激勵種姓,愛我中國,曉得其的長處,見得其可愛,培養(yǎng)愛國愛種的心情,風發(fā)泉涌,不可遏抑。⑥倡言“國粹”,尤重佛教。章太炎在《自述學術次第》中云:“既東游日本,提倡改革,人事繁多,而暇輒讀藏經(jīng),又取魏譯《楞伽》、《瑜伽》者?!雹咭彩沁@樣的原因,章太炎對佛教有特別的感情。他主張國學,并沒有把佛教排除在外,主張立宗教,則以佛教為基礎,藉此鼓吹平等以反滿。⑧佛教最重平等,凡妨礙平等者,必得除去。滿人待我漢人種種不平,豈不攘逐!提倡佛教,為社會道德起見,固是重要,為革命軍道德見,尤為重要。1906年10月8日《民報》第8號載章太炎《無神論》,論世上宗教不外三種。一是“惟神的宗教”,二是“惟物的宗教”,三是“惟我的宗教”,“惟物之說,猶近平等,惟神之說崇奉一尊,與平等絕遠也。欲望使生平等,不得不先破神教”。章太炎推崇佛教是因為佛教雖為“宗教”,卻與唯物思想最近,堪稱“唯物的宗教”,其教義主平等,為其他宗教所不及。

    二、亞洲的“文明”與韃靼的“野蠻”

    “余成童時,嘗聞外祖父朱左卿先生言:‘清初王船山嘗云,國之變革不足患,而胡人之入主中夏則可恥?!艥M之思想,遂醞釀于胸中?!比A夷之辨的道理“王船山、顧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為甚”,所謂“國運”,可禪,可繼,可革,但不許異類間之。天下之大防二,一個是華夏夷狄,一個是君子小人。章太炎童年時代,外祖父朱有虔與之說雍正年間曾靜、呂留良文字獄案事,“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義”的思想灌注腦際,一生不忘,“革命思想伏根于此”⑨。

    章太炎論世上文明必分高低優(yōu)劣,究其成因也有多種答案:有經(jīng)濟論,認為地區(qū)經(jīng)濟狀態(tài)是決定原因;有交通論,主張交通的暢通與閉塞直接影響民族文化的性質(zhì);有人種論,強調(diào)人種區(qū)別是文明差別的根本原因;有環(huán)境論,日本學者和辻哲郎《風土》一書,認為決定一個民族既有文化的基本元素一個是“自然環(huán)境”,一個是“地理位置”。日本特有的季風氣候與平原特點決定日本的文化風貌,而日本的海洋地理位置在它的文化形成中起有關鍵的作用。這里,章太炎成為一個環(huán)境論者?!昂商m人善行水,日本人善候地震,因也。山東多平原大壇,故鄒魯善頌禮,關中四塞外便于騎射,故秦隴多兵家。”⑩民族文明在對其所處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中形成,由此而成“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有兩個民族跨越野蠻而臻于文明,其一為華夏,其二為歐美。“如歐美者,則越海而皆為中國,其與吾華夏黃白之異,而皆為有德慧術知之氓。”[11]“在亞細亞者,舊國亡(亞細亞巴比倫、亞述之屬)。禮儀冠帶之族,厥西曰震旦,東曰日本?!痹趤喖殎嗊@個地方,只在一個狹長帶上可以看到文明亮光,一是中國(震旦)一是日本。章太炎予日本以較高待遇,論其不在戎狄之列,而與中國同為“禮儀冠帶之族”[12]。日本學者岡本監(jiān)輔說朝鮮為韃靼苗裔,章太炎不以為然,論此國家“自虞氏始著圖籍矣,卒成于萁子衛(wèi)滿”,“文教之盛與尚國同風”,與中國同列文明境界,豈可貶之“與韃靼為一族”。章太炎說法與福澤諭吉相異。福澤認為,世界上的文化可以分為三個等級:文明、半野蠻與半開化、野蠻。他所處的時代,日本、中國與朝鮮的文化都屬于“半野蠻半開化”性質(zhì),唯歐美文化進入文明階段。

    章太炎考慮提出華夷文明論,會不會給人產(chǎn)生“褒進歐美”的感覺?!笆箽W美之人,入而握吾之璽,則震旦將降心厭志以事之乎?”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歐美之人,仿歷代北方戎狄入主中國,握權執(zhí)政,中國是不是就因為它不是戎狄,而為文明,就“降心厭志以事之”。“是何言也!”章太炎否認這樣的可能。中國與歐美雖同屬文明的“貴種”,然“部族不同”、文化迥異。中國文化之存在,既因其古老先進,也因其獨立不羈。戎狄“入主”,可使中國文明倒退,歐美入擾,同致中國文明困頓。就前者而言,野蠻拉著先進而退,就后者而言,“寄寢廟者亡其大宗”,終使薪火失傳,血脈中斷。章太炎崇仰國粹,視文化為民族生命,畢生鼓吹存中國文化則中國存,亡中國文化則中國亡的道理。戎狄文化掩蓋中國文化中國亡,歐美文化替代中國文化中國也亡。于“戎狄”當“排斥”,力排“韃靼”陋風,而使中國死中求“生”;對歐美文化當“消化”,咀嚼消化品味,而使中國日進而“新”。華夏、歐美既為世界貴種,余者一概等而下之,列于戎狄無疑。有的“犬種曰狄”,自稱“出于狼鹿”;有的“蛇種曰蠻”;有的“羊種曰羌”,“是數(shù)族也,在亞細亞洲則謂之戎狄,其化皆晚,其性皆獷,雖合九共之辨別有口才則,而不能予之華夏之名”。南蠻北狄,尤其是那個北方韃靼世界的“引弓之人”,雖得志于中土,究竟文明程度太低,“遂為人乎?非也,其肖人形也”,僅具人形,而非人性,與禽獸同。華夏為人,韃靼為獸,“烏呼,民獸之不秩敘也,千有五百歲矣夫”。[13]蒙古游牧數(shù)千年歷史,至今不變,“然猶不若臺灣之生番”[14]。許多世界學者都認為草原民族襲掠中國與印度,造成不良的歷史后果。如布羅代爾云:“蒙古人的征服對這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筆者注)都是致命的打擊。由此在13到14世紀和16到17世紀之間持續(xù)出現(xiàn)了兩次大的入侵浪潮,”而這樣“入侵浪潮”給中印民族帶來的是文明倒退。[15]

    章太炎以上言論無疑都為“排滿革命”服務。章太炎曾撰《民報一周年紀念會祝辭》云:“相我子孫,宣揚國光,昭徹民聽,俾我四百兆昆弟,同心戮力,以底虜酋愛新覺羅氏之命。掃除腥膻,建立民國,家給人壽,四裔來享。嗚呼!發(fā)揚蹈厲之音作而民興起,我先皇亦永有攸歸?!盵16]從文明論視角貶低“韃靼”,矢志“掃除腥膻,建立民國”,又有《正仇滿論》,倡言排滿與革命為一劍之雙鋒:“今人人切齒于滿州,而思順天以革命者,”“夫所謂革命者,固非溷淆清蝕,而一概誅夷之也。”[17]

    三、創(chuàng)辦“亞洲古學會”倡言文化亞洲主義

    1917年,章太炎從南洋歸,在上海發(fā)起“亞洲古學會”?!斑儊砦鲃輺|漸,我亞人群,有菲薄舊日文明,皮傅歐風,以炫時俗者。亞洲古學,益慮淪亡”,章太炎面對新學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十分憂慮困惑。[18]亞洲古學會宗旨稱,本學會以研究學術、連絡群誼為前提,不含任何“政治上之臭味”。學會宣言指出,亞洲各國雖風俗人情各不相同,然溯其源流,“無大歧異”,只為國界分隔,以至情志久疏,“遂忘同氣”。近來日本一戰(zhàn)而勝,“北制強俄”,遂使亞洲增加信心,啟人思考:“東西民族,安見其不相及?!倍骄咳毡疚幕乖从谥袊?,此所謂“考日本民族之發(fā)展,必尋源于支那有唐以來之歷史”。中國學問又與印度有緣,“中國自四世紀至八世紀之思潮,必探源于印度哲學”。鑒于這樣的道理,亞洲本應敘“同洲之情誼”,聯(lián)“各國之學識”,這也是亞洲古學會成立的主要宗旨所在。近代以來,西學骎骎東進,舉世追逐歐風,亞洲古學漸次淪喪。因此成立古學會的又一目的是接續(xù)傳統(tǒng),弘揚古學,寄望于亞洲的振興,而亞洲之振興,又有待于亞洲傳統(tǒng)文化即古學之復興。“近者歐戰(zhàn)發(fā)生,自相荼毒,慘酷無倫,益證泰西道德問題掃地以盡,而東方高尚之風化,優(yōu)美之學識,固自有不可滅者?!盵19]這或為亞洲古學會成立的第三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歐洲文化已經(jīng)衰退,道德已經(jīng)掃地殆盡,高尚的風化,優(yōu)美的學識,唯存亞洲,世界價值應該重新評估,學習西方的舊調(diào)不復可彈。當今的時代不再是亞洲學歐洲,而是亞洲救歐洲。

    亞洲古學會發(fā)起當日,章太炎演說云:成立亞洲古學會,就是溝通情誼,探討古學,恢弘傳統(tǒng)。亞洲與歐洲不同,“學派雖多,尚無宗教之爭,未若歐土教爭,動致流血”。與歐洲學說相比較“歐人以物為主體,以心為客體;亞人則以心為主體,以物為客體”,這是亞洲學說之所以能聯(lián)誼協(xié)同的思想基礎。文化與物質(zhì),文化至關重要,文化興則國家興,而一國之文化興,則必先有古學興,“如是則古學可興,而國家亦可得其裨益”。[20]1917年4月8日,亞洲古學會第二次大會[21],章太炎就佛教問題發(fā)表看法,提出“欲謀亞洲佛教之聯(lián)合”的愿望。他分析了佛教現(xiàn)狀:“佛教中有大乘、小乘,又有天乘、人乘。所謂天乘者,即天堂等說是也;人乘者,即望人為善是也。至有所謂外道者即屬天乘,以天乘有門戶之分,故謬執(zhí)天乘之說即為外道,否則均可入佛法。今中國無天乘,但有人乘而已,人乘無迷信,其入大乘甚易。彼主張?zhí)斐苏?,若去其門戶之私,亦可入佛法?!边@是在說佛教門派很多,要“連絡而統(tǒng)一”,實在困難,尤其僧人信仰已深,歸附宗派,聯(lián)絡不易。然而“居士學術較深,亦無宗派爭執(zhí),連絡而統(tǒng)一之,甚易為力”。因此建議從聯(lián)絡居士著手實現(xiàn)佛教聯(lián)合。他得到的結論是“門戶之見除,則各教自合”,“各教之聯(lián)絡,宜于居士,不宜于僧徒也”。1917年7月1日,亞洲古學會開第四次常會,決定發(fā)刊《大亞洲》雜志,報載:“亞洲古學會,昨日假一品菜館開第四次例會,所議之件:一,雜志之出版;二,會費的酌減。后經(jīng)在會者逐件磋商,乃議決會費仍照定章,雜志則著手進行。該雜志定名為《大亞洲》,總編輯一席由章太炎先生擔任,其中文編輯為謝英伯君,英文編輯為周越然君,和文編輯為波多博君,并預定9月1號出版。所有體例,約分六門:一,圖畫;二,論說;三,紀事;四,時評;五,雜著;六,古籍提要。迨至各件議妥,遂由主席宣告散會?!毙蛘率霞措S孫中山赴粵,亞洲古學會未見續(xù)開,《大亞洲》亦未見刊行。[22]

    四、“亞洲唇齒”論對西方的精神抵御

    章太炎具有明顯的反西方列強的思想。1897年,于《時務報》刊《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云:“今行省皆設中西學堂,以救學官之窮,亦以是傾西人之設義塾于中國者。彼義塾之設,招吾屠牧子,教之語言,教之布算,教之格致,而大旨不出乎摩西基督之書。本實既撥,于彼有用,于我無益。”[23]章太炎是一個教育者,當然也會關心國家教育的當下與前途。他不反對全國各地設中西學堂,這樣的做法確可救中國“學官之窮”,然而他對西方人在中國辦教學,表示深刻的憂慮,其所教育的內(nèi)容為“摩西基督之書”,絕與中學不合,更與“國粹”相抵。其結果于彼有利,于我有害。同在1897年間,章太炎任職《時務報》館,有《讀日本國志一》、《讀日本國志二》、《論亞洲宜自為唇齒》等文發(fā)表,主張聯(lián)日反俄,“亞洲和親”?!墩搧喼抟俗詾榇烬X》云:“使中國生其霸心,發(fā)憤圖自強,綜核名實,使卒越勁,使民愨愿,使吏精廉強力,日本將親睦之不暇,而又何寇焉。使中國不生其霸心,不發(fā)憤圖自強,不新制度,隨俗雅化,惟舊章之守,雖無日本,猶蠶食于俄羅斯,何恥之可雪?”“發(fā)憤為天下雄,則百年而不仆;怠惰茍安,則不及十年而亦仆。吾所議者,為發(fā)憤者言之,非為怠惰茍安者言也。夫茍怠惰茍安,雖有形勢,若旅順之厄、馬尾之險,可以失之;發(fā)憤而為雄,而后以鄰國犄角為可恃也?!薄安蝗?,則一飯之頃,已潰敗決裂矣,安能十祀?”[24]其反復強調(diào)者有二:其一,反對外國侵略,有必要和亞洲各國,尤其日本,結“犄角”聯(lián)合之勢。其二,結“唇齒”外交,須有實力底氣。“弱國無外交”,一味腐敗與羸弱,無力獨立拒敵,且難獲鄰國援助。

    1907年,章太炎與張繼、劉師培、蘇曼殊、陶冶公等在日本發(fā)起“亞洲和親會”。[25]《約章》出自章氏手筆,謂“建亞洲和親會以反對帝國主義,而自保其邦族。他日攘斥異種,森然自舉,東南群輔,勢若束蘆,集庶姓之宗盟,修闊絕之舊好。用振我婆羅門、喬答摩、孔、老諸教,務為慈悲惻怛,以排擯西方旃陀羅之偽道德。令阿黎耶之稱,不奪于皙種,無分別之學,不屈于有形。凡我肺腑,種類繁多,既未盡集,先以印度、支那二國組織成會……一切亞洲民族,有抱獨立主義者,愿步玉趾,共結誓盟”[26]。宗旨為:“在反對帝國主義,期使亞洲已失主權之民族,各得獨立?!睍T為“凡亞洲人,除主張侵略主義者,無論民族主義、共和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皆得入會”。[27]義務為:“一,亞洲諸國,或為外人侵食之魚肉,或為異族支配之傭奴,其陵夷悲慘已甚。故本會義務,當以互相扶助,使各得獨立自由為旨。”“二,亞洲各國,若一國有革命事,馀國同會者應互相協(xié)助,不論直接間接,總以功能所及為限?!薄叭?,凡會員均須捐棄前嫌,不時通信,互相愛睦,期于感情益厚,相知益深,各盡其心,共襄會務。且各當視為一己義務,以引導能助本會及表同情者使之入會,并以能力所及,建設分會于世界各國。”“組織”云:“凡會員,須每月聚會一次,”“會中無會長干事之職,各會員皆有平均利權,故各宜以親睦平權之精神,盡相等之能力,以應本會宗旨。無論來自何國之會員,均以平權親睦為主?!薄艾F(xiàn)設總部于東京、支那、孟買、朝鮮、菲律賓、安南、美國等處,俾收發(fā)函件皆得定處。既便交通,且使散處之各會員,均得易悉會中事務?!?/p>

    《民報》第十三號發(fā)表章太炎《記印度西婆耆紀念會事》和《送缽邏罕、保什二君序》。從這些文章來看,章太炎對印度有特殊的好感,無怪乎他希望將佛教列為國教。他認為中國與印度同是亞洲先覺,兩個國家擔負歷史的使命,此即互通聲氣,“扶將而起”,絕不去做“蹂躪他國相殺毀傷為事”,以此為世界表率,這樣可“使帝國主義之群盜,厚自慚悔”。[28]章太炎還曾喻中國與日本、印度三國為扇,中國是扇骨,印度是扇紙,日本是系扇柄的扇繩,以此象征三國友好關系。章太炎又說:日本歷艱難困苦脫出危亡險境,所遺憾者“作為扇繩的日本”沒有擔負起支援亞洲的使命,而對亞洲實行侵略,破壞了亞洲的安全。他要求日本深刻反省,制止侵略,轉(zhuǎn)與亞洲人民團結一道?!段逯迺r事匯編》,載章氏《論黃種之將來》一文:“使黃種不幸被逼迫,則遁逃伏竄者何地之依?”“含血之倫,必有精銳之氣,精銳之氣蟄伏于胸中,若水之有隱熱,非淬之厲之磨之搗之,則不足以發(fā),常有亡國敗家,而其人材什倍于平世者。”“且國之所以存者,以其相兢也;兢之所以起者,以其相羨也,”“有羨則兢心因之以至矣,無羨則競心無所發(fā)而他人之競心因之以至矣。羨與兢之有無,則北人所以常制震旦,與南人所以常為震旦所制之分也。是故黃種之移植,其或在澳洲與,或在秘魯、墨西哥,未可知也。其遺植之必在于南部則既可知也?!盵29]《民報》載《清美同盟之利病》一文論:“欲絕其種性,必先廢其國學,是乃所危心疾首、寤寐反側(cè)以求之者也。始宣教士咻之,猶不見聽,適會游學西方之士,中其莠言,借科學不如西方之名以為間,謂一切禮俗文史皆可廢,一夫狂舞蹈,萬眾搴裳躡屣而效之。今已糜爛不可收拾,外人之志已得矣,則猶以為未足。美之返歲幣也,以助中國興學為辭,俾倪山西,知藏礦最博奧,乃令宣教師往主學校,卒令山西大學堂專崇歐語,幾有不識漢文者,以是為鼓鑄漢奸之長策,而寶藏可任取求矣。今美與清政府同盟,游學者且加厲,其成效百山西,其獲利萬歲幣,異日求學子如今之憲黨者且不可得,何有于革命?”[30]

    由上而言,章太炎的亞洲觀表現(xiàn)為國粹主義的昭示與佛教的崇揚,主張建立宗教以發(fā)起民族的信心及增進國民的道德。這種中國式的國粹主義與日本國粹主義相映而輝,發(fā)生內(nèi)在的思想聯(lián)系。當日本國粹主義與亞洲主義發(fā)動之初,提倡亞洲學問、弘揚東方精神,而具反西方思想萌芽之際,章太炎的國粹主義也閃爍近似的思想光譜,而當前者出現(xiàn)急劇“右”轉(zhuǎn),則和章太炎的同類思想發(fā)生徹底離異。要討論的又一個問題是,何為支撐章太炎亞洲觀的方法武器。章太炎的方法論,概括為華夷論、進化論和文明論。華夷論是中國的,后兩者是西方的。章太炎以“文明史觀”對亞洲做文化分析,將中國與日本文化歸為文明,將蒙古“韃靼”文化論為“野蠻”,以此確證“掃除腥膻,建立民國”的歷史合法,在他的時代發(fā)散巨大思想影響,且對后世留下清晰的精神足跡?!胺磳Φ蹏髁x”是章太炎亞洲論中的又一積極思想特征。主張“亞洲和親”,建立亞洲被壓迫民族的思想紐帶;共同奮斗,“期使亞洲已失主權之民族,各得獨立”。章太炎的亞洲主義是一種“地域”主義,終而成為“抵御”主義——抵御西方列強的“主義”。要思考的是,“西方列強”與“西方文化”具有語義的區(qū)別,中國與亞洲其他各國同受列強侵略,緣自經(jīng)濟制度的腐敗與文化的衰朽,因此“反對”西方侵略同時,又得對西方文化有所師法,此所謂魏源說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設若在反對帝國主義的旗幟下漠視亞洲的落后,保守文化的孤陋,拒絕學習,疏離世界,結果將背離時代的方向。1917年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胡適《文學改良芻議》等相繼在《新青年》發(fā)表,新思潮席卷而來,而章太炎卻孜孜于“亞洲古學”,明言于“舊日文明”寄一分溫情,顯見其思想逐漸落后于形勢,站到新文化的對面。

    注釋

    ①章太炎:《癸卯獄中自記》,《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②⑥[14][20][21][22][28]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213、213、291、555、558、567、243—244頁。③④章太炎:《諸子學略說》,《國粹學報》,丙午年(1906)第9號。⑤章太炎:《答鐵錚》,《民報》第十四號。⑦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稿本,上海圖書館藏。⑧章太炎有《建立宗教論》,《民報》1906年第9號,云:“今之立教,惟以自識為宗”,“故一切以利益眾生為念,其教以證得涅槃為的,等而下之,則財施無畏施等,亦與任俠宋、魯所為不異?!雹嶂炝x祿、張勁:《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潮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第143頁。⑩章太炎:《原學》,《國粹學報》1910年第66期。[11][13]章太炎:《原人》,《訄書》十六,石峻主編《中國近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575、576頁。[12]章太炎《檢論》中,此句有所改動,“震旦”改為“印度”,“日本”改為“交趾”。[15]費爾南·布羅代爾:《文明史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74頁。[16]民意:《紀十二月二日本報紀元節(jié)慶祝大會事及演說辭》,《民報》第十號。[17]章太炎:《正仇滿論》,《國民報》第四期(1901年)。[18]《發(fā)起亞洲古學會之概況》,《時報》1917年3月5日。[19]宣言又稱:“在同人等爰自發(fā)起亞洲古學會于上海,以研究亞洲文學,聯(lián)絡感情為宗旨。特于三月四日下午三時,開第一次大會于西門外林蔭路江蘇省教育會內(nèi),凡我亞人,顧念同舟共濟之義,惠然肯來,不勝幸甚?!睖锯x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555頁。[23]章太炎:《論學會有大益于黃人亟宜保護》,《時務報》第十九冊,1897年3月3日。[24]章太炎:《論亞洲宜自為唇齒》,《時務報》1897年。[25]陶冶公:“此會成立于1907丁未之春,首由中、印兩國革命志士發(fā)起于日本東京?!睖锯x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282頁。[26]《亞洲和親會約章》為章太炎先生之手筆,開章明義即為反對帝國主義。其后陸續(xù)加入者有:越南、緬甸、菲律賓、朝鮮諸邦,形成亞洲民族解放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余記憶所及,中國方面入會者有章太炎(炳麟)、張溥泉(繼)、劉申叔(師培)、何殷振(震)、蘇子谷(元瑛,法名曼殊)、陳仲甫(獨秀)、呂劍秋(復)、羅黑子(象陶)及余等數(shù)十人。”[27]《亞洲和親會約章》曾譯成英文、日文,以上據(jù)陶冶公舊藏中文抄稿錄出,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79年,第243—244頁。[29]章太炎:《論黃種之將來》,《五洲時事匯編》。[30]章太炎:《清美同盟之利病》,《民報》24號1908年10月10日。

    責任編輯:王軻

    K25

    A

    1003—0751(2011)01—0181—05

    2010—08—30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金資助《中國與日本:近現(xiàn)代思想歷程中的亞洲認識》(2009JJD770016)。

    盛邦和,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研究所駐所研究員,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433)。

    猜你喜歡
    國粹章太炎亞洲
    亞洲自動售貨機展
    章太炎
    藝術品鑒(2022年22期)2022-10-10 04:25:30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10
    中國國粹——京劇
    大灰狼畫報(2022年1期)2022-05-23 12:53:38
    保護好我們的國粹
    中華詩詞(2019年10期)2019-09-19 08:59:34
    章太炎著醫(yī)論 首推《傷寒》
    飄逸在方寸里的國粹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8
    亞洲足球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1:42:02
    典范 章太炎
    詩書畫(2016年2期)2016-06-21 01:14:05
    走進國粹臉譜大本營
    學生天地(2016年35期)2016-04-16 05:16:43
    伊吾县| 乐东| 伊川县| 林州市| 涞水县| 额敏县| 凤城市| 南康市| 桦南县| 长乐市| 桂林市| 西乌| 礼泉县| 宜春市| 阿拉善盟| 阳城县| 杭锦后旗| 屯留县| 永清县| 轮台县| 喜德县| 张家界市| 沐川县| 平潭县| 营山县| 嘉定区| 庆城县| 潮州市| 通许县| 新建县| 桃园县| 会同县| 漳州市| 合作市| 成武县| 宁国市| 蒲城县| 阿城市| 麻江县| 延庆县|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