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芳
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郝建芳
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從另一個角度理解,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社會、生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生命教育更加注重生命與社會、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宇宙大爆炸形成宇宙的雛形,到太陽系、地球的形成,再到生命的出現,以至于到今天的人類,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過程。地理學科涉及的“滄海桑田”“物質循環(huán)”等諸多現象包含著辯證法,還可以用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進而形成科學的生命觀;進而啟發(fā)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鼓勵學生要時刻善待生命,不斷進取。同時,地理學科自身擁有豐富多彩的課程內容,這些知識內容是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地理學科的這種優(yōu)勢對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生命教育而言無疑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
人口的增長給資源、環(huán)境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口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好似一對以資源為紐帶的孿生兄弟,而這兩者的關系實際上又相當復雜。人生活在環(huán)境中,一方面人類在不停地影響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另一方面,環(huán)境狀況時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環(huán)境不停地對人類的行為作反饋。地理學就是研究人和地理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在具有科普性的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自然觀和環(huán)境觀,幫助他們認清正確的人地關系,了解到自然環(huán)境和生命活動的一體性,從而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也是為人類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生活質量,將保護環(huán)境看成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善待環(huán)境就是善待人類、善待生命、善待自己。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的發(fā)展??沙掷m(xù)發(fā)展的核心是發(fā)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huán)境、資源永續(xù)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遵循3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xù)性原則、共同性原則。而當中的公平性原則,它的要求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對自然、社會和子孫后代應負的責任,并有與之相應的道德水準。
地理學科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強調對生物的保護,對生態(tài)平衡的維持,實際上是要引發(fā)學生內心中對綠色、陽光、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在啟發(fā)學生應愛護自然界中有生命物質的同時,可以自然延伸到對自身生命的熱愛和對他人生命的關愛,可以利用沙漠中的一株綠色植物、恐龍的突然消亡等知識激發(fā)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活之情。
身體素質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也是比較重要的,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其他各個方面的發(fā)展也會受到阻礙。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可以提高他們的耐挫折能力,為適應將來的社會競爭做好準備。為了使學生能夠具有堅定的意志力,在地理教育教學中就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如條件允許則可以安排學生野外地理實習,讓學生在實習中學到知識、親近祖國壯麗河山、鍛煉自己的身體、磨煉意志品質。
青少年學生善于模仿,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典范作為學習的榜樣,促進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如5·12抗震救災先進事跡,造福百姓而不畏艱難、積極同自然災害作斗爭的人和事,通過這些榜樣的作用來促使學生鍛煉自己的意志。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實際動手能力較差。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多繪圖,多制簡易教具,多實驗,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如地球儀的制作,經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比較順利地掌握了有關的知識點,還提高了動手能力。
延伸地理知識,特別是在講述自然災害時,延伸相關知識,以提高學生生存技能。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fā)性自然災害包括洪澇、臺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幾乎都與地理學知識有關聯(lián),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甚至威脅人類的財產、生命安全。為了使災害給人們的損失降到最低,人們就要對其有正確認識。這就要求在基礎教育中特別是地理教學中要介紹相關知識。
當前,地理知識在平時教育教學中可能受到來自應試教育的巨大沖擊而淡化,這也許是教育的一種失敗,令人哀嘆。但在哀嘆的同時,也令人欣喜地看到生命教育已在身邊悄然興起,且勢頭愈猛。筆者希望在不遠的將來生命教育能普遍地與各學科結合,從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就能夠時時灌輸生命教育的思想,真正教會學生如何生活。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十九中學)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