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退稅話鞋帽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yè)于原杭州大學化學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jīng)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jīng)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帽與鞋,產(chǎn)品雖小,其作用卻十分巨大,它們不僅使人類有了頂天立地的堂皇儀表,更關乎人類的頭足保護,有利于人類在自然界的健康活動
出口退稅,是指通過退還出口貨物的國內(nèi)已納稅款,使本國產(chǎn)品以不含稅成本進入國際市場,與國外產(chǎn)品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從而增強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創(chuàng)匯。中國作為鞋帽出口大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曾從2009年6月1日起把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5%。這對加大中國出口鞋帽商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力,戰(zhàn)勝國際金融危機,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帽與鞋,產(chǎn)品雖小,其作用卻十分巨大,它們不僅使人類有了頂天立地的堂皇儀表,更關乎人類的頭足保護,有利于人類在自然界的健康活動。
在中國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fā)髻,如今西南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于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幞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后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后交叉,又發(fā)展成武官的頭盔。為了防止官員在朝堂上交頭接耳開小差,從宋代開始官帽上有了左右兩根鐵翅,強制官員相互之間保持一定距離。
中國古代常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征,今天帽子主要是保暖、裝飾和區(qū)別職業(yè)。例如,區(qū)別職業(yè)的有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廚師帽等。
人可以無帽,卻不可以無鞋。人要走路,必須要穿鞋。鞋是人們?yōu)榱吮Wo腳部免受棱刺傷害、便于行走和御寒防凍而穿用,且兼有裝飾和衛(wèi)生功能的足裝。鞋,在中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用骨針縫制獸皮服裝時,也同時縫制獸皮鞋子護腳,用以追尋獵物。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人們已開始穿草鞋。
在2300多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的記載,并明確履就是鞋。履與屨為同一物,只是穿著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春秋戰(zhàn)國和西漢時期人們稱由麻、葛等制成的單底鞋為屨,東漢開始稱由麻、絲制成的鞋為履。
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屐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后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愿接受晉文公的封賞,于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威脅,決絕的介子推竟不惜抱樹自焚而死。事后,晉文公自責不已,便以此樹制成木屐紀念介子推,從此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古代中國百姓之所以喜歡穿木屐,不但能盡享腳感涼爽,行走硬朗,還能起到明顯的防濕作用。在潮濕多雨的南方,人們還把木屐當雨鞋。明末清初之際,木屐開始上升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男子則穿黑色木屐,甚至在姑娘出嫁,娘家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靴是古代“鞮”的一種,它是指用獸皮做成的高筒鞋,其高度達到踝骨以上者稱“靴”,以下者稱“鞮”?!把ァ痹缭诖呵飸?zhàn)國時期隨游牧民族的胡服一起傳入中原,史稱“胡服騎射”。故事說,趙武靈王采用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教漢族百姓學習騎射。
在禮儀之邦的古代中國,不僅講究穿鞋戴帽,而且有關鞋帽的傳說和故事也非常之多,對于鞋子,有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鄭人買履”;用砍去腳指頭來適應鞋子尺寸的“削足適履”;為了使楊家將能重新為宋朝捍衛(wèi)邊疆的“寇準背靴”;反映背地里打擊報復或利用權勢讓人難堪的“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在寫文章時,為了迎合領導口味,在遣詞造句上照搬照套,被稱為“穿靴戴帽”。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傳說和成語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成了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鞋帽雖然只占人們服飾中很小部分,但它畢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歷史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