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夏宇歐
1.1 一般資料 慢性腎功能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30例患者中慢性腎小球腎炎13例,高血壓腎病3例,糖尿病腎病6例,慢性間質(zhì)性腎炎6例,多囊腎2例,平均年齡(55.5±11.1)歲(30~80歲),透析年齡(8.5±3.4)年,10例患者透析2次/周,每次4.5小時,20例患者透析3次/周,每次4小時。所有患者透析初期收縮壓(SBP)均高于110 mm Hg,舒張壓(DBP)均高于70 mm Hg。出現(xiàn)持續(xù)性低血壓SBP<90 mm Hg,DBP<60 mm Hg半年以上。
1.2 觀察指標 血流量、超濾量、透析器、透析參數(shù)、透析2 h后及結(jié)束時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透析前血紅蛋白、尿素氮、肌酐、電解質(zhì)紊亂的變化。測定尿素氮清楚指數(shù)(KT/V),記錄患者治療方法。
2.1 一般情況 患者低血壓發(fā)生于開始血液透析后0.5~8年,平均(4.25±2.3)年,8例患者血液透析初期存在高血壓,8例患者有II級以上心功能不全,6例患者不能耐受超濾,3例患者應(yīng)用聚砜膜(面積1.32 m)透析器,5例患者應(yīng)用血仿膜(面積1.32 m)透析器,血流量平均(230.2±28.6)ml/min。
2.2 治療情況 16例患者增加透析液鈉濃度至142~145 mmol/L,4例患者降低透析液溫度至35.5~36.5℃。6例患者靜脈點滴5%碳酸氫鈉250 ml,4例患者靜脈注射25%葡萄糖40~60 ml。
2.3 血壓變化 透析前平均收縮壓為(88.5±5.5)mm Hg,平均舒張壓為(59.0±2.9)mm Hg。透析2 h后平均收縮壓為(86.4±5.6)mm Hg,平均舒張壓為(58.1±5.0)mm Hg。血液透析結(jié)束時平均收縮壓為(84.6±4.6)mm Hg,平均舒張壓為(52.8±2.8)mm Hg。結(jié)束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顯著低于透析前(P<0.05)。
2.4 實驗室檢查 患者透析前平均血紅蛋白(91.6±12.8)g/L。血清白蛋白(36.0±3.0)g/L。尿素氮(29.6±8.6)mmol/L,肌酐(900±138)μmol/L。鈣離子(2.2±0.3)mmol/L,磷離子(1.1±0.3)mmol/L。鈉離子 140±4.5 mmol/L。鉀離子4.5±0.8 mmol/L,KT/V結(jié)果為(1.23±0.26)。
低血壓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本實驗組患者低血壓平均在透析4年后左右出現(xiàn)。部分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壓,部分患者有心功能不全?;颊邿o貧血及低蛋白血癥。電解質(zhì)正常,低血壓可能心功能不全時左室舒張功能減低,與自主神經(jīng)病變、血管收縮性降低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改變等因素有關(guān)。目前治療只能是對癥治療,患者透析結(jié)束時血壓低于透析前,KT/V結(jié)果較低,說明透析不夠充分。
防治對策:①血液透析過程中超濾本身可導(dǎo)致低血壓發(fā)生,因此,準確評估透析患者的干體重,限制其透析前后血容量波動范圍在最小程度。②限制水、鈉攝入量,使透析期間體重增長小于1 kg/d,或小于干體重的3% ~5%。③有效糾正貧血,保證血氧供應(yīng),盡可能維持心臟舒縮功能,是有效防治透析低血壓的基本措施。若體重增長過多,可增加透析次數(shù),采用序貫或鈉梯度超濾血液透析,減少透析低血壓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