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強,劉進秀,狄崇來,王云香(, )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面料不斷更新?lián)Q代,人們對衣著的追求已經從耐穿實用向良好的服用性能方面轉變,對綠色環(huán)保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紡織品越來越關注,因此運用多種原料混紡改善面料服用性能,將是產品研制開發(fā)的方向。為此我公司開發(fā)了竹炭纖維/圣麻纖維/天絲纖維混紡織物,可用于制作醫(yī)療防護服飾、床品、高檔內外衣面料、家庭及賓館裝飾用品,還可用作空氣過濾用材及家用電器防電磁輻射面罩等方面。該產品投放市場后,深受客戶歡迎。
表1 原料物理指標
竹炭纖維/圣麻纖維/天絲(40/30/30) 14.8/ 14.8 524/ 283 164 cm 3/1+1/3
天絲纖維、圣麻纖維兩種纖維在清花按混紡比例采用包混,加濕時放入一定量的抗靜電劑,以提高纖維的抗靜電能力。適當調整抓棉機打手伸出肋條的長度及小車下降速度,提高小車的運轉率,使混合更加均勻。打手速度不高于750 rpm,棉卷干定量不高于380 g/m,棉卷羅拉速度10 rpm ,卷長30 m,棉卷重量不勻率控制在1.5%以下;由于棉卷蓬松,易破碎,需要加裝隔離紗并逐個用塑料布包裹,便于運輸。
采用柔性梳理,選擇適當?shù)腻a林、刺輥線速比和給棉板與刺輥的隔距,調整好給棉板的高度,并在該區(qū)域加裝噴霧給濕裝置,控制好該區(qū)域濕度。
生條定量20.5 g/5m,生條重量不勻率控制在3.0%以下,錫林速度不高于330 rpm,刺輥速度不高于780 rpm,錫林與刺輥線速比2.25左右,錫林蓋板5點隔距分別為9、8、8、8、9,道夫速度不高于20 rpm,給棉板刺輥隔距0.30 mm,刺輥錫林隔距0.18 mm,錫林道夫隔距0.13 mm。
表2 并條工藝參數(shù)
前羅拉速度為160 m/min。
適當加大粗紗捻系數(shù)提高纖維的抱合力,膠輥采用防靜電涂料,增加對纖維的握持。粗紗干定量5.0 g/10 m,捻系數(shù)偏大掌握,后區(qū)牽伸倍數(shù)1.26倍,羅拉表面距13 mm × 27 mm × 35 mm,前羅拉速度偏低控制,粗紗條干4.5%。
細紗優(yōu)化配置錠速、捻系數(shù)、鋼領和鋼絲圈工藝,降低千錠時斷頭和成紗毛羽,膠輥用清潔劑清洗,防止纏膠輥影響成紗質量。后區(qū)牽伸倍數(shù)1.29倍,羅拉中心距45 mm ×70 mm,前羅拉速度偏低控制不超過180 rpm,細紗百米重量不勻率不高于1.5%,細紗條干13.2%,捻系數(shù)偏大掌握,鉗口隔距使用2.6 mm的三角鉗口,羅拉雙錠加壓偏大10%,車間濕度控制在65%以上,需要搭棚隔離,防止異纖的附入。
棉結:300%,短粗節(jié):+200%× 3.0 cm,長粗節(jié):+45%×40 cm,細節(jié):-45% ×40cm。最終成紗質量為條干CV%:13.47,斷裂強度:18.1 cN/tex,強力CV%:7.6,重量CV%:1.3,捻度90捻/10cm,細節(jié)12個/km,粗節(jié)82個/km,棉結110個/km。
整經工序采用低速度200 m/min,張力分段控制,張力墊圈重量分別為5.0 g、4.6 g、3.8 g、3.3 g,不勻率大大降低,有效地減少了整經斷頭,斷頭率為0.81%。
合理調整漿紗五區(qū)張力,適當抬高漿紗浸沒輥高度,減小浸漿長度,以減小濕區(qū)張力。保證紗線排列、卷繞、張力三均勻。選擇合理的調漿配方,保持漿液良好的流動性且粘度穩(wěn)定。漿紗采用“高濃低粘、輕張力、小伸長”的工藝路線。經紗上漿雙浸雙壓,先重壓后輕壓,使用濕分絞裝置,保證漿膜完整,達到增強、耐磨、保伸、毛羽貼伏的上漿目的。
漿紗線速度50 m/min,預壓輥壓力5.5 kN,主壓輥壓力19 kN,壓紗輥壓力2.3 kN,卷繞張力2.3 kN,漿液溫度96℃,漿液粘度7 s,上漿率13%,伸長率不高于1.5%,壓出加重率不高于110%。
為解決開口不清晰、斷頭多的難題,并保證布面紋路清晰,體現(xiàn)織物應有的風格,重點調整了上機張力,后梁高度,停經架高度,開口量、開口時間等上機工藝參數(shù)。此外,為防止產生緯縮、三跳等疵點,采取了開口時間適當提前,適當增加上機張力等措施,確保了布面平整光潔、紋路清晰。后梁高低:90 mm;停經架位置40~52 mm;綜框高度:130、131、132、133、134、135、136 mm;梭口閉合時間:318度;開口時間:290~310 mm;機上張力偏大掌握。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竹炭纖維/圣麻纖維/天絲混紡面料試制非常順利,既保持了布面所特有的風格,又提高了布機效率。
表3 產品主要技術指標
檢驗結論:按FZ/T13004—2006標準檢驗,所檢項目合格。
該產品在研制和生產過程中,我們選擇合理的生產工藝,規(guī)范操作,成功開發(fā)竹炭纖維/圣麻纖維/棉混紡面料,產品各項物理指標達到了工藝設計要求,為我們批量生產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今后將開發(fā)更多的功能性系列產品,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的需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提高公司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 姚穆,周錦芳,黃淑珍,等. 紡織材料學[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2] 呂恒正.并粗工藝與成紗質量關系的討論[J].棉紡織技術,2005,33(8): 1—7.
[3] 徐少范,許才中. 減少滌棉品種經紗毛羽的漿料配方優(yōu)化[J]. 棉紡織技術,2004,32(11):54—55.
[4] 彭曉,胡梁.牛奶蛋白纖維與棉纖維混紡紗的生產[J].棉紡織技術,2008,(7):46—48.
[5] 瞿建增.運用系統(tǒng)工程工藝學.提高成紗產品質量[J].棉紡織技術,1998,26(8):14—20.
[6] 張裕.再生纖維素纖維的不斷創(chuàng)新[J].北京:中國纖檢,2003,(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