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炎迅
追蹤中國院士亂象
◎劉炎迅
對很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而言,院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誰都想掛一張在自家的大門上。
1991年,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實現了該校院士“零的突破”。此后,有關部門立即關照該校:“你們千萬不要讓楊院士坐飛機,如果有什么閃失,豈不是又變成了零?!睏钍遄诱f:“雖是江城著名笑談,但我也的確有好幾年不敢坐飛機?!?/p>
楊叔子的助手陳思中曾說,與幾位院士的貼身工作經歷,讓他更深刻地感受到“院士”的影響力。一群院士聚集在一起,就會有一個“榕樹效應”。
“榕樹是一樹成林,一棵樹它長起來以后,就在這個領域占領了制高點,占領了一個學科的地位,它的根系也可以成樹。然后,如果有幾棵榕樹的話,在這片土地上就變成了森林?!标愃贾姓f,彼此根系勾連,形成一個特殊氣氛。
潘垣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了引進潘垣院士,時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朱玉泉、校長周濟等人四下合肥邀請。
陳思中回憶起一個細節(jié),當他們發(fā)現潘院士的妻子患重病時,立即介紹武漢著名的同濟醫(yī)院幫助潘妻治病。
大批院士進來,“院士群”的形成,華中科技大學年科研經費大幅度增長,1999年已達1.598億元。
對院士個人而言,在這一次次的邀請中,他們個人因為“院士”的頭銜,也獲得了不菲的利益。當時,同在211工程大學的武漢理工大學承諾,凡引進來的院士,都能獲得每人100萬元的科研經費、200平方米院士樓住房、50萬元安家費。
類似的價碼并非個案。
媒體曾這樣寫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來寧波的那天晚上,一輛銀色商務車停在開元酒店門口,一身黑色呢子大衣的柴天佑走下車來。這次來寧波,是硬擠出的時間,第二天要回北京,后天到深圳開會。他在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注資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此行是來開董事會的。”
但還是有不少人提出質疑,這樣候鳥型院士有點像在走穴撈錢。不少二三線城市的院士多為雙聘院士,只是在學校掛名,很少出現。如天津大學姚建銓院士,同時又被鄭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雙聘。一人同時出現在這三所學校的院士名單中。
成為院士后,在各院校和地方的爭奪下,很多院士成了走穴達人,開始腰包鼓起來,而一切也變得與以往不同起來。和院士相關的亂象逐漸增多,令這一讓人尊敬的頭銜失色不少。
如果不是一次情感糾紛的曝光,段振豪很有可能在今年被增補為新科院士。那么,很難說他是否會在自己的院士生涯里,繼續(xù)著自己虛報費用、生活不檢點等行為。
除此之外,學術作風不端也是公眾最關注的問題。早在2009年,“六教授聯名投訴工程院院士劉興土抄襲剽竊”一事鬧得沸沸揚揚。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曾對媒體說:“近20年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過度寬容,導致更多的人鋌而走險,不勞而獲。這種對學術造假恨不起來的糊涂思想嚴重影響了學術的健康發(fā)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何談創(chuàng)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官院士的出現,讓公眾感到擔憂,權力和學術的勾連,是否會讓院士圈子變得更加不可捉摸呢?
今年5月25日,中國工程院發(fā)布2011年度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名單共485人。名單公布后有人統(tǒng)計發(fā)現,工程管理學部44名候選人中,近一半是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
此外,院士和商業(yè)的結合,也引起一些研究者的警惕。中國科學傳播研究所一項新近的研究稱,院士過度參與商業(yè)活動有利用“院士”頭銜尋租的嫌疑,不利于良好的學術氛圍的形成。研究以2009年南方某省都市報為例,該報全年共有18篇廣告軟文涉及中國兩院院士。分析其主題,11篇院士軟文是在賣藥,四篇是在賣食品,兩篇是在賣房子,還有1篇是教育類。在這些軟文中,院士并非直接推薦產品,而是作為商品“科學性”的標簽。
院士的光暈效應,在尋求科研經費上顯得很重要,其中也存在問題。曾有人援引一位院士的話說:“有幾位院士曾聯名打報告,要求國家撥款40億元,發(fā)展一個新項目??山Y果卻發(fā)現,報告中的一些基本數據都算錯了,其中一個關鍵技術指標算錯了100倍,產量算錯了60多倍。后來幸虧有人發(fā)現,才及時制止了這個錯誤?!?/p>
在2010年兩院院士大會上,院士兼職問題就成為焦點,而有人斷言,取消院士到處收費兼職,中國的學術水平或將提高一倍。
歐美國家的院士,是科學界授予學術成就卓越、學術品格高尚的科學家的一個榮譽稱號,和科學家的職務、研究經費、個人待遇并無牽涉。而中國的院士頭銜卻被庸俗化、功利化,院士頭上除了光環(huán),還包含著巨大的有形或無形的實際利益。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