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洲
遼寧省丹東市中醫(yī)院(丹東 1180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指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循環(huán)不全引起腦干、小腦及大腦半球后部等灌流區(qū)的機能障礙,其臨床表現(xiàn)復雜。筆者應用眼針加川芎嗪注射液靜滴治療本病,與單純靜滴川芎嗪注射液者對比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近年丹東市中醫(yī)院VBI患者72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等癥,辨證屬痰濕上蒙。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齡49~74歲,平均53.4歲。對照組36例,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齡45~68歲,平均52.7歲。兩組性別、年齡、血壓、發(fā)作次數(shù)、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治療前TCD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1]執(zhí)行;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張源祥等[2]制定標準執(zhí)行。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濕為治,眼針取穴基本方為脾區(qū)、胃區(qū)、上焦區(qū)。伴肝腎虧虛者加肝區(qū)、腎區(qū);氣滯血瘀者加心區(qū);半身不遂者加下焦區(qū)。用直徑0.30mm、長25mm的毫針,進針后施手法刺激得氣,間隔5min刮針柄1 min,留針20min。每天上午9:00~11:00由同一醫(yī)師進行治療。同時予川芎嗪注射液20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對照組僅以川芎嗪注射液200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滴,每日1次。兩組均以10d為1個療程。
1.4 觀察方法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體征;TCD測定治療前后血管痙攣程度及供血情況;檢查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
1.5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判定療效。顯效:眩暈及其伴隨癥狀、體征完全消失,TCD示供血明確改善。有效:眩暈及其伴隨癥狀明顯減輕,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TCD示供血有改善。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華西醫(yī)科大學PEMS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 t檢驗和!2檢驗。
2.1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 <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治療前后TCD檢查結果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各指標治療后均顯著改善(P<0.05),治療組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檢測結果比較(cm,)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D檢測結果比較(cm,)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Vm PI組 別 基底動脈 左椎動脈 右椎動脈 基底動脈 左椎動脈 右椎動脈25.02±5.40 29.90±5.31*△24.79±6.28 26.82±6.00*30.51±3.78 35.76±4.23*△29.66±4.65 33.41±4.31*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n=36)對照組(n=36)23.36±4.51 28.56±3.67*△23.22±4.25 26.21±5.32*1.57±0.21 1.04±0.39*1.46±0.31 1.22±0.35*1.26±0.25 0.82±0.44*△1.24±0.20 1.01±0.28*1.17±0.35 0.80±0.38*△1.19±0.25 0.98±0.35*
2.3 其他檢測指標 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兩組治療前后均未見明顯變化。
VBI是誘發(fā)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約33%的患者在5年內發(fā)展為腦梗死。VBI病因復雜多樣,但不外乎血管本身病變、血液動力學障礙、血液成分異常、血管外因素、顱外栓子等方面。
VBI眩暈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究其病機,《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丹溪心法·頭?!酚小盁o痰不作眩”之說,《景岳全書·眩暈》又指出“無虛不作眩”。臨床上多數(shù)醫(yī)者從以上角度考慮,將眩暈分為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yǎng);腎精不足、不能生髓養(yǎng)腦;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素體陰虛陽亢、風陽升動挾痰而上擾清空,肝郁氣滯、瘀血阻滯脈絡、血液不能上供于腦等證。筆者認為其不外乎精血虧虛,脈絡空虛,痰濕之邪因虛而入,或氣虛氣郁,氣血不行,瘀血凝滯脈絡不通,其病理產物非痰即瘀。痰來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故痰瘀同病同源,可同病同治。近期研究認為,高血脂和高血黏度與中醫(yī)學“痰濁”、“瘀血”密切相關[3]。高脂血癥為“血中之痰濁”,痰濁留滯于血脈之中是引起高脂血癥的重要因素[4]。血流動力學異常是血脈瘀阻的客觀指征[5]。
眼針療法是以中醫(yī)學經絡原理和生物全息論為基礎,根據眼球結膜上血管的形色變化,判定疾病的性質與部位,然后辨證針刺眼周特定區(qū)穴,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6]。我們對VBI眩暈屬于痰濁中阻證者應用眼針治療,以健脾和胃、化痰祛濕為原則,取脾區(qū)健脾化痰祛濕,胃區(qū)和胃止嘔,上焦區(qū)疏通頭部經絡以止眩,配合心區(qū)養(yǎng)血活血、疏通經絡。臨床觀察表明,該針法治療VBI有較好的療效,能顯著改善中醫(yī)臨床癥狀,改善腦血流速度。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優(yōu)于對照組的69.44%,表明眼針配合靜滴川芎嗪注射液優(yōu)于單純靜滴川芎嗪注射液。眼針針刺可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通過直接改善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血液循環(huán),在調整血流速度和血容量的基礎上使VBI得到緩解。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2]張源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超聲對比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1996,12(3):50.
[3]馮光功.論腎虛氣弱風痰瘀血阻絡在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病機中的重要性[J]. 中醫(yī)雜志,1998,39(8):458 ~460.
[4]程小曲.痰濁型冠心病與血脂、脂蛋白、載脂蛋白的關系及痰濁形成機理的探討[J].新中醫(yī),1994,26(3):7~9.
[5]靜文英,劉采英.321例心腦血管病伴高脂血癥病人血液流變學變化與中醫(yī)辨證的關系[J].內蒙中醫(yī)藥,1993,12(2):1 ~ 3.
[6]彭靜山.眼針療法[J].中國針灸,1988,13(6):21.
[7]董文毅,彭敏.眼針療法的研究進展[J].針灸學報,1991,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