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偉
陳大偉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
通過對實踐中的課堂觀察,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是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的教學。如果教的行為引發(fā)了預期的學的行為,我們就可以說教的行為有效果。有效果的教以學生信任教師的教導,并愿意跟隨教師的指引為條件。效果未必帶來效益,盧梭曾經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有效益的教學是對兒童身心發(fā)展有幫助的,并符合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教學。有了效果和效益的基礎,我們才有可能討論教學效率。對于教學效率,我們建構了這樣一個公式:教學效率=學生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時間÷教學花費的時間。這個公式并不適合所有課程,比如,它不適合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健康為目的的體育課程。就適用這個公式的課程而言,我們有這樣的假設:教的有效性需要通過學生的學實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性質(是否是智力活動)和學習水平(智力活動是否有適度緊張性)影響教學效率。通往有效教學可以尋求以下路徑。
我們可以舉出這樣一個假設的情境和問題:你是家長,你的小孩跑來問你,“爸爸,蝴蝶飛舞為什么沒有聲音,而蜜蜂飛舞有嗡嗡的聲音?”你會怎么處理呢?第一類型的家長可能對孩子進行一頓呵斥:“不要來煩我!”孩子哭著離開。這是我們認為需要反對的。第二類型的家長告訴孩子蝴蝶飛動的時候翅膀振動慢,而蜜蜂飛行時翅膀振動很快,聲音和振動有關。孩子可能會點點頭,高高興興地離開。這里有了對孩子好奇心的保護,但我們并不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方式,因為家長在滿足孩子求知欲望的同時,也可能導致孩子過于依賴,今后有了問題,他還會繼續(xù)問你,有時弄得你煩不勝煩,最終導致呵斥。第三類型的家長可能讓孩子首先觀察蜜蜂和蝴蝶停留在花朵上是否有聲音;然后,拿出一張紙,先用手提著它,讓它在空中慢慢晃動,讓孩子聽一聽有沒有聲音,再用力吹動紙片,讓孩子聽一聽紙片發(fā)出的“嘩嘩”聲;最后把這張紙片交給孩子,讓他自己去玩。這樣的家長不僅鼓勵孩子提問,而且注意培養(yǎng)孩子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孩子知道,有了問題先要自己想一想。當然,在孩子遇到困難或者最終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的幫助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認為,第三類型的家長的行為最值得學習和研究。
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有效教學為什么一定要先學,而且強調是自學。我們可以用“責任、準備、發(fā)現(xiàn)”三個詞來概括我們的理解。
第一,先學和自學立足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學習責任,通過先學和自學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學習者自己的事,對于自己的學習任務和遇到的問題,學習者必須承擔起必要的責任來。通過先學的實踐鍛煉,可以培養(yǎng)學習者不等不靠、不依賴別人的學習習慣,并在先學中嘗試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此,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定要有學生的獨立工作,使學生在獨立工作中思考事實,得出概括性的結論?!?/p>
第二,先學和自學可以讓學習變得有準備。布魯姆認為:“學生在校的學習是建立在一系列預先學習的基礎之上的,即學習每一任務都要具備某些必需的預先學習。這種預先學習帶有認知的特點,是影響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主要變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先學的過程不僅是認識和理解新學習材料的過程,也是喚起過去相關經驗和發(fā)現(xiàn)學習困難的過程。通過學習者的先學,可以使未來的教學變得有準備。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課堂上的失敗感和挫折感源于缺乏事先的準備,他們不知道課堂上要學什么,教師要問什么,一方面趕不上教學進度,另一方面因為沒有準備,因而也就不能充分參與,逐步走向邊緣化,這是產生后進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防止“后進生”進一步落后和后進面擴大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他們對學習做出事先的準備,事先準備過了,參與過程中就不怕了,準備以后的交流發(fā)言質量高了,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增強了。實踐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有了先學和自學的基礎,后面共同學習的質量和效益也就有了更好的保證,合作學習也好,探究學習也好,做起來都可以事半功倍。
第三,先學和自學可以滿足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的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毙虏牧细哂刑骄亢桶l(fā)現(xiàn)性,更容易激發(fā)和滿足學生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欲望,先學和自學提供給學生接觸新材料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更有效地引發(fā)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和獲得新知識的愉悅和快感,獲得“我能行”的自我認同感。
有效教學中的先學和自學是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的有效自學。對于學生的先學和自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的差異,有層次和有區(qū)別地給予指導和幫助。
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實施先學和自學呢?指導學生自學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引起學生先學和自學的好奇心,提高先學和自學的興趣和熱情,“我需要的是要所有的學生都進行思考,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蘇霍姆林斯基);二是指示學習內容的重點和要點;三是給予方法和策略的指導。為了更好地促進先學和自學,教師需要為先學和自學留出時間,并在教學工作的重心安排上作出調整。如,現(xiàn)在有很多教師課下的工夫主要下在課后輔導和彌補上,我們主張“與其過后彌補,不如事前準備”,課后輔導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益的工作是在課前,是在有效指導學生先學和自學上。同時,因為教的有效性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實現(xiàn),因此,備課(或稱教學設計)的核心也就在于“備學”,在于思考如何促進學生更好地學,通過精心選擇和組織學習材料,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具有挑戰(zhàn)性質的智力活動中收獲探究和成長的快樂。
不會才教,教學生還不會的,這一道理似乎不言而喻。但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并沒有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以筆者的一次課堂觀察為例。
曾經有一位教師要執(zhí)教《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執(zhí)教前一天她問我如何教更好,我請她注意思考這樣的問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個故事學生已經很熟悉了。你一定要想一想,學生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已經知道了哪些東西?通過教學給學生哪些過去不知道的東西?如何讓學生對這個老故事產生新奇感?”
第二天在一個大教室上課,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些一直喜歡選教室后面位置就坐聽課的農村孩子,今天一窩蜂地擠到了教室前排的位置。我們都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他們要干什么。上課了,教師開始解題,然后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教師就要組織故事的分析和理解了,突然,有幾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不要講了,我們來演。”沒等教師回過神來,呼啦啦地,前排就上去了八九個學生,分別扮演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更有意思的是,扮演白骨精的也上去了四個學生。在后面的近20 分鐘時間里,學生興致勃勃地表演了“三打”的過程,我們也看明白了為什么要上去九個學生:白骨精扮成村姑、老太太、老大爺各一人,此外還有一個“真身”的扮演者。在“第一打”和“第二打”的時候,“真身”的表演者表現(xiàn)了白骨精的逃逸;“第三打”,當孫悟空打倒扮成老者的妖精時,“真身”一并倒地。這樣的表演使我知道,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已經十分深入。
學生的活動徹底打亂了教師原有的計劃和安排。在學生表演的20 多分鐘里,教師只能在一旁站立著,根本無法介入,她也不知道到底該干什么。后面的近10 分鐘教學,盡管教師在組織著,但學生都沉浸在成功表演的興奮中,而且,教師的教學看來也只是畫蛇添足而已。
教學實踐出乎執(zhí)教者的設計和意料,這時,最需要執(zhí)教者進行教學反思。筆者認為,執(zhí)教者需要反思的問題既有“教什么”的問題,也有“怎么教”的問題。
教什么呢?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回顧自己的中學語文學習生活時說:“在語文課堂上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教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比思颐髅饕呀泴W會,你還要浪費他的時間,要他一本正經地坐著專心聽講,他不分心才怪。語文是這樣,其他學科同樣是這樣。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主張,有效教學需要明確一個原則:不會才教,教的有效性表現(xiàn)為引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過去一知半解的東西,接觸和感受過去不知道的東西,并進一步引發(fā)探究未知的熱情和興趣。
怎么教呢?奧蘇貝爾說:“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币私鈱W生,當然最好是在課前調查了解清楚;如果課前沒有機會和時間,課堂上就要安排出調查了解的活動和時間,調查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因勢利導。在不清楚學生實際的情況下,我們建議課上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調查了解學生,學生會了的,學生來說來交流,教師注意引導傾聽和小結。對于學生不會的,需要小組合作的,就進行小組合作;需要教師講解指導的,教師講解指導……
曾經有教師教學“圓周率”,走進教室先問:“同學們,假如我們知道圓的直徑,你們是否知道,可以通過什么辦法知道它的周長?”本意是期望學生回答“不知道”,然后順水推舟“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沒有想到學生的回答是“乘以3.14”,教師問“你們怎樣知道的”,學生回答說“書上有了,我們看了書?!本驼?jié)課來說,教師原來準備的是“發(fā)現(xiàn)教學”的思路: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F(xiàn)在學生已經知道了,怎么辦呢?你就不能還當學生不知道,還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一個他已經知道的結論。這時,因勢利導,就可以變“發(fā)現(xiàn)教學”為“實驗驗證教學”。比如,可以表揚看過書的學生:“預先看過書,知道3.14 的倍數關系了,真好。那大家知道3.14 是怎么來的嗎?”如果學生還說知道,并且回答正確,你就可以再進一步:“這是他人的結論,想不想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一下前人的結論,看一看我們在實驗中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由此,在實驗設計、數據整理和分析中推進教學。實際上,對于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很多結論學生是知道的,用發(fā)現(xiàn)的教學法并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用驗證的方法更容易幫助學生體會和理解前人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幫助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
不會才教,教的目的是什么呢?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道出了教育的真諦。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有效的教學既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也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學習不僅意味著獲得持續(xù)學習的能力和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而且意味著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興趣,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能不斷體驗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對于“不會才教,以教導學”,如果需要給出三個操作性的關鍵詞的話,那就是:了解、指導、會學。
杜威把教育看成經驗的改造。作為有目的、有意識的課堂教學實踐,我們認為經驗改造本身意味著經驗的優(yōu)化,也就是要使學習者原有的經驗得到合理的改造和提升。優(yōu)化的終極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學“生”——學習生存的本領,感悟生活的智慧,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優(yōu)化體現(xiàn)了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是有效教學的具體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
促進優(yōu)化意味著要發(fā)揮好教師作為“相對先知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通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使學生在課堂上經歷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入和細致,并具有面向未來和生活的拓展空間,發(fā)揮經驗對未來生活的指導和影響作用。杜威說:“課堂教學可以分成三種:最不好的一種是把每堂課看作一個獨立的整體。這種課堂教學不要求學生負起責任去尋找這堂課和同一科目的別的課或和別的科目之間有什么接觸點。比較聰明的教師注意系統(tǒng)地引導學生利用過去的功課來理解目前的功課,并利用目前的功課加深理解已經獲得的知識。最好的一種教學,是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現(xiàn)實生活二者相互聯(lián)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態(tài)度,習慣于尋找這兩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边@是經驗內容的優(yōu)化。優(yōu)化還意味著促進新經驗與原有經驗建立聯(lián)系,使之具有結構和體系的特征,這是經驗結構的優(yōu)化。經驗的獲得和改造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發(fā)生失敗和錯誤,也難免走彎路和遇到曲折,方法的優(yōu)化就是對獲得和改造經驗的過程(包括思路、途徑、策略和方法)進行審視、反思和優(yōu)化。
在我們心中,有效教學是理想課堂中的一個目標,在理想課堂的架構中,其中還有一個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和享受美好的課堂生活。學生美好的課堂生活和有效教學具有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關系,兩者的共同基礎是參與者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緊張的智力活動。適度緊張的智力活動能促進有效教學,學生能夠勝任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智力活動是有效教學的基礎??鬃诱f:“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薄罢f”(同“悅”,下同)在何處呢?我們認為,不能簡單地說,學習就一定會“說”,不然就難以理解教室里有那么多的學生如坐針氈。“說”在“習有所得”,即在復習和練習中有所收獲,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并且在收獲、體驗、感悟中意識到了自身的成長和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注重優(yōu)化是為了“習有所得”。進一步,要“說”,就要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自己的“習有所得”。當然,這里的“所得”不能陷入僅僅關注知識和技能的狹隘的功利主義陷阱,愉快的時光、同伴的友誼、視野的敞亮和開闊、內心的豐富和充實、自我的認同和實現(xiàn)等,都是重要的“所得”。
我們也可以給出這一要點的實踐操作的三個主題詞:交流、優(yōu)化、快樂。交流是組織分享和展示,它是自身認識力量的一種外化的表達和實現(xiàn),是一種自身的參與和認同。優(yōu)化是組織概括和小結,它是在和同伴、師長對話中內化的經驗,是一種自身的發(fā)展和進步??鞓肥窃趯ι鲜鰞煞N活動進行審視時,去發(fā)現(xiàn)和獲得的內在的愉悅和外在的欣喜。
把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聯(lián)合起來,我們可以勾畫出有效教學的基本路徑是:有效先學和自學—展示分享學習成果—對話共同困難和問題—優(yōu)化改造學習經驗—體會感受學習的喜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