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文
雙眼視功能檢查與矯治(五)
王 冬/文
(續(xù)上期)
上期講述了調節(jié)功能的檢查,即調節(jié)幅度、調節(jié)反應及正負相對調節(jié)和調節(jié)靈敏度。下面就聚散功能(能力)的檢查做闡述。
4.1 概念
聚散能力包括雙眼的集合與發(fā)散,是指雙眼向內和向外的協(xié)同運動,由兩條水平作用的內直肌和外直肌協(xié)同作用引起。
集合是以棱鏡度為單位,1△的定義為當光線通過1m遠的距離所產生垂直偏離為1cm。如某患者的雙眼瞳為70cm,當注視眼前正中1m遠的一點時,根據公式計算3.5/1(在這里假設左右眼的瞳距分別為35cm,距離是1m,單位分別為cm和m),根據計算可知每只眼睛向內轉3.5△,雙眼集合即為7△。同理,若瞳距為60cm注視眼前30cm遠的一點時,根據公式計算3/0.5,則單眼向內轉10△,雙眼則為20△。聚散能力檢查很多是以棱鏡度為單位,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4.2 聚散的分類
聚散可分為張力性聚散、調節(jié)性聚散、近感知性聚散和融像性聚散等4類。在檢查和診斷過程中,特別是涉及到同調節(jié)相關的檢查,調節(jié)性聚散和融像性聚散則更是重點。
4.3 聚散的基本檢查內容
4.3.1 集合幅度的測量
集合幅度的測量是指通過對集合近點的測量來判斷患者的集合幅度。當眼睛在注視5m以外的物體時,兩眼的視軸是平行的,調節(jié)處于放松狀態(tài)。要看清近處物體時,兩眼不但要產生調節(jié),瞳孔也會縮小,而且兩眼的視軸也要向內側轉動,這就是近反射三聯(lián)動,目的是為了保證雙眼能夠更清晰、舒適地視近。集合幅度即測量雙眼在保持融像前提下的集合能力,即兩眼向內側轉動的能力。
4.3.1.1 集合幅度的檢查步驟
a. 常規(guī)操作:矯正患者的遠用屈光度并保證雙眼視窗完全打開,將患者的遠用瞳距調整至近用瞳距。
b. 打開近用照明燈,保證良好的照度。
c. 拉下近視力標桿,將近視力表置于40cm處檢查患者近用視力,選取患者最佳視力上一行或兩行的視標作為注視目標 。
d. 將視力表平穩(wěn)地由遠到近向患者移近(3~5cm/s),直至患者報告視標分離為兩個,出現(xiàn)復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訴說視標看起來是兩個,但又不能確定,可以將視標移遠直至視標為單個;再將視標移向患者,注意觀察患者的眼睛,直至患者報告看到兩個像,或觀察到患者一只眼離開了注視視標時,記錄該距離,即為患者集合近點的破裂點。
e. 再將觀察的視標遠移,直到恢復為一個視標,或患者的眼睛回到注視視標狀態(tài),此距離為患者集合近點的恢復點。記錄為:集合近點(NPC)破裂點××cm,恢復點××cm。正常值為:破裂點:3cm±4cm,恢復點:5cm±5cm。
4.3.1.2 檢測的意義
a. 可以計算患者的集合能力。如某患者的PD 60cm,NPC 10cm ,近距離(用d來表示)為40cm,公式為:集合能力= PD×(1/d)×NPC =60×(1/40)×10=15△。
b. 評估患者集合的靈活度。一般情況下,患者應在10~11cm處或更近的距離恢復至雙眼單視。若患者恢復雙眼單視的距離超過11cm,可認為患者的集合恢復較差,集合靈活度偏差。
c. 評估集合的耐力??梢酝ㄟ^反復測量破裂/恢復值來予以評估。一般情況下應測量4次,如果每次所測定的距離越來越大,則可以認為該患者集合的耐力較差。
4.3.2 聚散力的測量
聚散度主要是檢測雙眼相互朝內運動或朝外運動,通過棱鏡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如果將底朝內的棱鏡放在雙眼前時,光線朝向基底,像則移向各自視網膜的鼻側點,由于物像不在患者各自視網膜的黃斑部,患者不得不將眼球外轉。繼續(xù)增加棱鏡度數時,患者雙眼繼續(xù)發(fā)散以保持物像始終在其黃斑部位置。逐漸增加棱鏡度數,雙眼無法再朝這個方向移動時,患者將會出現(xiàn)復視,這就是患者的負融像性集合或發(fā)散。反之,將底朝外棱鏡放在患者眼前并逐漸增加棱鏡度數時,所測量的是正融像性集合。
集合/發(fā)散力的測量分為水平相和垂直相的測量,以及遠距測量和近距測量。但在臨床上垂直測量數據利用很少,所以常規(guī)只做水平相的遠距和近距集合/發(fā)散力測量。
4.3.2.1 遠距離水平聚散力的測量
4.3.2.1.1檢查步驟
a. 完全矯正屈光不正;投射單一獨立的視標于6m處,此視標為患者矯正視力較差那只眼的最好矯正視力的上一行。
b. 放置綜合驗光儀的Risley旋轉棱鏡于患者雙眼前,棱鏡度刻度初始設置為0,并位于垂直位(如下圖)。
c. 囑患者注視6m處視標,同時以每秒1△的速度勻速增加基底向內的棱鏡度數。令患者在看視標出現(xiàn)持續(xù)性模糊時報告,記錄此時雙眼的棱鏡總量,例如出現(xiàn)模糊時右眼4△,左眼4△,則記錄為:模糊點8△;繼續(xù)增加基底向內的棱鏡度數,當患者報告所注視的視標變?yōu)閮蓚€時,記錄此時雙眼棱鏡總量,稱之為破裂點; 然后繼續(xù)增加基底向內的棱鏡度數,使視標分離加大,變得更為明顯時,再逐漸減小基底向內的棱鏡度數,當分離的視標重新恢復為單一視標時,記錄此時的雙眼棱鏡總量,稱之為恢復點。
d. 此時棱鏡刻度恢復至零位。囑患者仍然注視6m處視標,同時以每秒1△的速度勻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鏡度數,如上所述,令患者報告模糊點、破裂點和恢復點并記錄相應的棱鏡總量(如下圖)。
4.3.2.1.2 注意事項
a. 在檢測時,要先做BI(基底向內)再做BO(基底向外)檢測,這是因為BO檢測影響患者的調節(jié)和集合,從而有可能影響B(tài)I的檢測結果。
b. 在檢測時如果無模糊點,則用x來表示。
c. 當有的患者描述到,視標不斷移向左邊或右邊,這說明患者的某只眼睛被抑制。一般可通過詢問患者視標朝哪一個方向移動來判斷哪一眼被抑制,視標通常移向非抑制眼前的棱鏡頂方向。例如,如果檢測BO聚散時,患者報告視標移向左邊,說明右眼在注視,左眼被抑制。記錄: 遠距聚散力如:BI x/7/4 BO 12/18/8
4.3.2.2 近距離水平聚散力的測量
與遠距離水平聚散力的測定方法完全相同,唯一的區(qū)別在于患者所注視視標距離的不同。
4.3.2.3 垂直聚散力的測量
與水平聚散力的測量原理相同,只是旋轉棱鏡的位置呈水平位。同樣棱鏡的初始刻度位于0,逐漸增加棱鏡的度數。但由于人眼的垂直融像力較弱,因此雖然在雙眼前加棱鏡,但只改變一眼的棱鏡度數就足夠了。另外,在增加棱鏡時,由于患者的調節(jié)并未發(fā)生改變,因此只需檢查破裂點和恢復點即可,不需要檢查模糊點。
(未完待續(xù))
作者單位:天津萬里路視光職業(yè)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