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溯,楊宇紅
(上海長寧區(qū)中心醫(yī)院老年科,上海,200336)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最重要的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種危險因素有關(guān)[1],年齡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目前公認動脈粥樣硬化與高血壓關(guān)系密切,高血壓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2],本研究主要是對不同血糖、血脂水平的原發(fā)性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發(fā)生率是否存在差別作初步探討,為篩選高危人群,及早預(yù)防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提供臨床證據(jù)。
收集2009年4月~2010年3月本院老年科收治的186例已確診的原發(fā)性老年高血壓患者(高血壓診斷符合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其中男 105例,女 81例,年齡 60~94歲,平均(80.63土10.82)歲。高血壓病程10~35年。近期無急性心力衰竭及急,慢性感染。彩色多普勒超聲波檢查發(fā)現(xiàn)頸動脈斑塊者為斑塊組139例,無頸動脈斑塊者為非斑塊組47例。
檢測項目:全部患者測血壓,記錄高血壓病程。行OGTT,記錄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葡萄糖氧化酶法)??崭?12 h取血,檢查 HbAlc和總膽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頸動脈檢測采用使用意大利百勝MYLab70型彩色超聲儀,測定頸總動脈長軸后壁內(nèi)膜表面到中膜外表面之間的垂直距離作為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距頸動脈球膨大起始處10 mm內(nèi)最厚處,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3次測量位置一。同時對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頸外動脈做橫斷掃描,判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的存在。
共檢測186例高血壓患者,其中頸動脈正常者47例,頸動脈有斑塊組170例,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74.74%。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差異有顯著性(P<0.01)。以每10歲作為一年齡分組。檢出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80歲以上組檢出率達100%,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見表1。
表1 各年齡組頸動脈斑塊檢出事例
有斑塊組在年齡、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餐后2 h血糖(2hPG)等方面較無斑塊組明顯增高。2組間高血壓病程、糖化血紅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
表2 斑塊組與無斑塊組臨床特征及生化指標簟因素分析
頸動脈正常評0分,頸動脈斑塊評1分。以分值為因變量,將年齡、SBp、DBp、高血壓病程、FPG 、2hPG 、HbAIc、TG 、Tch、HDL-C,LDL-C 作為自變量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a=0.05水平進入。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患者年齡、SBp、DBp、2HPG為班塊形成的危險因素見表2。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年齡、SBp、2hPG是頸動脈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結(jié)果顯示患者的年齡、SBp、2hPG最終進入回歸方程。將上述變量及頸動脈硬化評分之間作直線相關(guān)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SBp、2hPG與頸動脈斑塊評分之間正相關(guān)(P<0.01),而年齡、SBp、2hPG之間無直線相關(guān)關(guān)系。提示進入回歸方程的3個因素是相互獨立的。
頸動脈超聲檢查對檢測頸動脈硬化斑塊、預(yù)測冠脈粥樣硬化病變、診斷腦梗死有臨床意義[3]。動脈粥樣硬化(AS)臨床上多見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后進展較快[4]。在本研究的前期工作中也觀察到相似的結(jié)果,隨著年齡的增大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到80歲及以上已達100%。目前公認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關(guān)系密切,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為無高血壓者的3~4倍,收縮壓與舒張壓升高都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guān)。有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5]。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內(nèi)膜中層(IMT)增厚或斑塊形成為特點,且頸動脈粥樣硬化IMT的改變早于斑塊的發(fā)生,許多學者認識到斑塊的組成成分較斑塊侵犯管壁的范圍更能預(yù)測臨床出現(xiàn)心性猝死和或卒中等急癥的可能。
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高血壓病密切相關(guān),同時高血壓又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的重要危險因素,Sander等通過對血壓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guān)性的研究表明高血壓組的頸動脈IMT明顯高于血壓正常組(P<0.05)[6]。本研究提示斑塊組與無斑塊組的SBp、DBp的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SBp差異有顯著性更大。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中僅SBp進入方程。這說明SBp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顯示在186例患者中有139例出現(xiàn)頸動脈斑塊,發(fā)病率74.74%,且其發(fā)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80歲以上組頸動脈斑塊的發(fā)病率達到100%。作影響頸動脈斑塊的多因素相關(guān)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SBp、2hPG、進入回歸方程。所有研究都證實,年齡是任何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的危險因素。大量調(diào)查顯示:>50歲人群由于AS程度增加,舒張壓呈下降趨勢,脈壓PP顯著增大,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增多,且血壓越高,PP增大越明顯,AS發(fā)病率明顯增加,故對于老年患者,PP對心血管疾病事件發(fā)生和死亡的預(yù)測作用甚至大于收縮壓與舒張壓;PP≥65 mmHg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顯著升高[7]。于是,PP增大與年齡明顯相關(guān),甚至可以說在老年人群中PP和年齡與心血管疾病的預(yù)后均明顯相關(guān)[8-9]。
[1]曹鐵生,段云友.多普勒超聲診斷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41.
[2]余振球,趙連友,惠汝太,等.實用高血壓學[M].科學出版社,2007:1477.
[3]伍麗紅,王繼陽,程立山,等.應(yīng)用頸動脈超聲分析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與頸動脈斑塊的關(guān)系[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6,13:154.
[4]葉任高,陸再英.內(nèi)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50.
[5]朱文暉,李瑞珍,肖際東,等.應(yīng)用超聲評價頸動脈硬化與冠心病的關(guān)系[J].實用預(yù)防醫(yī)學,2004,11(2):250.
[6]Zanchetti A,Crepaldi G,Bond Mg,et al.Systolic and pulse blood pressure(but not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serum cholesterol)are associated with alterations i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n the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aemic hypertensive patients of the Plaque Hypertension Lipid Lowering Italian Study[J].PHYLLIS Study group,JHypertens,2001,19:79.
[7]何柳平,韋檸琳.PP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guān)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6,14(6):457.
[8]Benetos A,Safar M,RudnichiA,et al.Pulse pressure:a predic-tor of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a French male popu-lation[J].Hypertension,1997,30:1410.
[9]Van People NM,Grobbee DE,Bots M L,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rterial stiffness and atherosc lerosis:the Rotterdam Study[J].Stroke,2001,3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