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煤正辰建設有限公司 楊心翰 張 勇
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是工程建設的根本,是工程項目管理三大目標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建設項目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建筑業(y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工程質量管理工作成為業(yè)內和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規(guī)范建筑企業(yè)管理、切實提高工程質量,是建筑企業(yè)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課題和重要工作[1]。
目前,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正在籌劃以電子政務頂層架構設計為抓手,通過轉變職能服務方式,采取包括建立工程項目信息收集系統在內的一系列措施,借助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工程質量這一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已完成意見征詢即將出臺的新特級資質企業(yè)標準中,信息化指標中的項目管理指標也對工程安全質量有了很大幅度的傾斜。這意味著即使是在制定建筑業(yè)企業(yè)的信息化相關標準時,有關領導專家也把工程質量安全問題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工程項目施工涉及面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影響其質量的因素很多,如設計、材料、地形、地質、水文、氣象、施工工藝、操作方法、技術措施、管理制度等,均直接影響著工程項目的施工質量。工程項目質量是項目建設的核心,是決定工程建設成敗的關鍵,施工質量低劣造成工程質量事故或潛伏隱患,其后果不堪設想。
質量管理是項目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概念最初來自國外。國際上質量管理的發(fā)展已歷經了三個主要階段: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全面質量管理階段成為繼單純質量檢驗(SQI)、統計質量控制(SQC)階段之后的質量管理發(fā)展過程的第三個階段。傳統質量管理階段的特征是以事后檢驗為主;統計質量管理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質量管理中引入統計技術;全面質量管理則認為為了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單靠統計質量控制還不夠,必須建立組織各部門相互協作的質量保證體系,對生產以至銷售的全過程進行控制,從而避免單純質量檢驗和統計質量控制的不足。許多大型施工企業(yè)運用了信息化手段來通過各專業(yè)協同工作,各部門統一管理,事前、事中對施工過程進行模擬和檢測以求消滅工程安全隱患于萌芽之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我國自1978年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活動以來,從普及推廣到深化提高,在建筑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為保證工程建設質量也相繼出臺了不少文件,在工程質量管理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然而標準的項目管理環(huán)境至今沒有形成,實際情形不容樂觀。過程形式主義嚴重,導致“造橋橋塌、筑堤堤決、建房房倒、修路路陷”等惡性事故頻發(fā)。
工程項目管控手段落后,絕大多數企業(yè)沒有采用自動化、數字化的手段進行工程項目管理,在國外已廣泛采用的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系統的使用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項目僅靠人力無法確保工程項目的進度、質量,導致工程項目質量隱患普遍存在,各種由于工程質量不過關而造成的惡性質量事故已成為危害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主兇之一。
目前我國在工程項目質量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我國工程項目建設嚴格依照四個階段進行,即:計劃任務書階段、設計和工程準備階段、施工和生產準備階段以及竣工驗收、交付使用階段。目前我國項目建設中盡管強調了質量管理,但階段性過強,沒有上升到全過程綜合管理的層次,即使有的單位意識到了這點,也缺乏有力的信息化工具來實現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且對工程質量的管理通常是一種事后行為,樓倒人傷才去追究有關方面的工程質量責任,違背了全面質量管理的事先預防原則。堅持以人為核心的質量管理體系并沒有真正激發(fā)施工企業(yè)的每一個職工來關心質量,并且這種虛化的指標缺乏有力的信息化工具和措施落到實處,很多時候還停留在口號階段。全面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的最高階段,強調的是全員的、全過程的質量管理,但在質量形成過程中,以人為核心的管理體系并未真正落到實處[11]。
招投標工作很大程度上還流于形式,招標的公正性得不到有效監(jiān)督,工程大多私下交易,暗箱操作,缺乏公開公平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建筑市場信息公開程度差,留存了不正當操作的土壤。一些建設單位無視法律、法規(guī),不辦理相關手續(xù),隨意壓低價格、肢解工程、串標,私下發(fā)包規(guī)避招投標,應委托監(jiān)理卻不委托,未辦理施工許可證就擅自開工;承包方出賣營業(yè)、資質證照、證章,層層轉包,致使施工管理和技術保證嚴重失控;許多擁有虛假資質的施工企業(yè)和設備材料廠家靠人情或回扣來取得承包權,這些都從根本上影響了施工階段的施工質量。
一些工程沒有勘察報告就進行施工圖設計;有的項目設計不做抗震驗算,構造措施不符合抗震設計要求,結構尺寸錯誤,配筋量不符計算或濫估冒算。還有的項目不嚴格執(zhí)行標準規(guī)范,尤其是沒有很好地執(zhí)行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標準;甚至有的項目設計仍然采用淘汰的標準圖和建筑產品,沿用落后的設計軟件和技術等。設計人員在缺乏必要的設計基礎資料的情況下,使用電腦自動生成、拍腦袋設計或私下無證設計,再加上缺乏監(jiān)管,造成在施工中發(fā)現大量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工程甚至設計變更圖紙比原設計圖紙還多,嚴重影響施工階段的質量。
我國項目建設領域暴露的種種問題,并非一朝一夕間形成,其中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全面質量管理的特點,一是在工程項目管理中提高工作質量,以此來保證和提高工序質量,從而保證和提高工程質量;二是強調事先預防,是要防止問題發(fā)生,而非事后把關,這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核心與精髓。
采取信息化手段介入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是經過很多項目驗證效果不錯的辦法。通過對項目的規(guī)劃、設計、施工、驗收等環(huán)節(jié)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使工程的各項指標“用數據說話”,工程的質量安全用制度,機器和系統來保證。
如何改善工程建設領域質量管理的現狀呢?從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這一角度有幾個相關要點:
全面質量管理強調的是全過程管理,強調從根源處控制質量。由于我國工程承包一般都要在設計任務書批準之后,因此對項目的質量管理往往初始于設計階段。而從根源上來講,項目前期的規(guī)劃、決策階段才是項目質量形成的起點。某些社會公益項目籌劃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較差,投融資體制的弊端也對籌劃產生了不良影響。要杜絕這種現象的出現,應加大內、外結合的監(jiān)督力度,例如可以考慮將相應的審計工作提前到項目建設前期,由懂工程技術知識和技術經濟分析的審計人員對投資決策過程進行跟蹤審計,為決策者提供咨詢服務[10]。
項目設計質量實際上也是一個決策問題,決策過程中盲目降低或改變設計標準都將導致項目“先天不足”,在項目立項之后,工程采用的工藝和裝備是否先進合理,產品的品種、質量和成本是否有市場競爭力,建筑是否先進、適用,結構是否合理、堅固,以及建造速度的快慢、投資的大小、質量的優(yōu)劣、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設計。韓國大邱地鐵大火案、法國戴高樂機場候機廳天棚的塌陷都突顯了項目設計缺陷的嚴重性。如果設計上存在“本質性”的質量缺陷,那么,即使施工質量百分之百符合設計質量要求,生產出來的也只能是偽劣產品[13]。
此階段的質量管理工作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2.1 選擇具有相應資質與級別的設計單位
作為項目建設的甲方,設計質量是其控制項目質量的關鍵,在選擇設計單位過程中,應避免“人情項目”、“領導項目”的出現。最好采用公開招標,加強設計招標全過程的透明度?,F在我國許多設計單位實行承包設計責任制,指標到人、任務到人,并推行提成的方法,鼓勵所有人員接受設計任務。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設計的質量。更嚴重的是有些低級別的設計單位掛靠在高級別的設計單位,從而使其能承接設計范圍之外的設計任務,加大了工程的質量風險。因此甲方在審查設計單位時情況時應盡可能詳細,以免選擇失誤。
3.2.2 協調各專業(yè)設計的質量水平
一個設計項目,不管是在設計準備階段,還是在施工圖設計階段,一般都具有總圖、土建、設備、電氣、給排水、動力、暖通、環(huán)保等專業(yè)設計,不僅單個專業(yè)設計質量要保證,各個設計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程度對項目的整體質量水平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是由建筑產品制造的綜合性所客觀決定的。
3.2.3 加強項目設計方案本身質量的監(jiān)督
在國外,對設計工作質量的審計會受到審計部門的高度重視,目的是督促設計部門在進行項目設計時能更多地考慮設計方案的綜合效益。目前我國的審計實務中還沒有開展深入的設計質量審計,不利于及時發(fā)現設計方案中存在的隱患。當然,這項工作的開展對審計人員個人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相關介入制度也需出臺,但這將是中國建筑業(yè)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16]。
3.2.4 采用先進技術彌補設計不足
目前,傳統的二維設計方式中出現的錯漏碰缺已經成為令設計單位、施工方和業(yè)主都十分頭疼卻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這些錯誤與疏漏幾乎是二維設計無法避免的。
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所代表的三維設計方式已經得到很多設計單位的認同并投入實際項目的使用。與二維設計相比,三維設計不僅僅是將設計的過程和結果實現了三維與可視化,還將設計中的錯漏碰缺依靠其強大的關聯功能和自動糾錯能力降到了最低。并且隨著越來越多外形復雜的地標建筑的誕生,二維設計的表現力匱乏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各專業(yè)的協同上,三維設計方式也更利于各專業(yè)間的交流溝通。即使出現了錯誤,各個專業(yè)的設計之間的關聯性可以實現“一處修改,相關部分自動調整”,避免了以前“一處改,處處改”局面的出現,避免了同樣的問題有些修改了,有些卻沒有修改的低級錯誤的發(fā)生。
施工是整個項目建設工期中占用時間最長的階段,是形成工程項目實體的過程,也是實現質量標準的階段[9]。
3.3.1 人員的管理
工程質量的優(yōu)劣,涉及到項目經理、每個施工人員的質量意識和專業(yè)素質,必須保證有一支穩(wěn)定的高素質的施工、質檢隊伍。施工單位所有人員都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根據施工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力量,進行全面質量設計,按照分部、分項工程進行分解。定期對前期工程質量進行總結講評,表彰質量優(yōu)良的分項,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改進方法,制定解決方案。同時,對下步工作進行技術、質量交底,進一步強調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和質量要求[8]。
3.3.2 材料的管理
工程材料作為工程實體的基本組成單位,材料的質量直接反映在工程上。所以,加強材料的質量管控是提高工程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打造正常施工條件的前提。
作為項目管理部門,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材料管理部門和優(yōu)選材料、產品制度,對所使用的工程材料和產品實行質量審查和嚴格把關。材料采購員根據施工組織設計中的用料供應計劃采購,按工程實際進度調整采購時間。
實際操作中,一些具備條件和有遠見的企業(yè)已經在引進材料管理信息系統對材料進行更加有效的管理。通過對進出場材料數據的自動采集,避免人為因素對材料管理造成的干擾,實時準確的了解項目的材料狀況。
3.3.3 機械的管理
工程機械在施工中對工程質量同樣起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機械設備的選用著重從其主要性能參數、性能可靠性、生產適用性、使用安全性、操作方便性上考慮,要能適應該項工程特點和具體施工條件,滿足和保證工程質量的要求,保證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4]。
3.3.4 嚴格現場管理
工程質量是通過一道道施工工序形成的,只有控制每道工序的質量,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實施過程中要組織專人進行監(jiān)督、檢查和跟進,保證每一工序順利銜接,隨時根據進度調整施工方案,保證及做好各原材料的地場簽證、送檢和各隱蔽工程驗收簽證等。
施工方加強工序質量控制的方法,所有生產班組必須對本班組的操作質量負責,完成或部分完成施工任務時,要及時進行自檢,如有不合格的項目要及進進行返工處理,達到合格的標準,經工長組織質量檢查員和下道工序的生產班組進行交接檢查,確認質量合格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12]。
借助能將現場信息收集并處理的施工現場管理信息化系統,能進行更及時和可靠的現場管控,最大程度上避免人為失誤對現場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對上述的人員、材料、機械也能實現更有效的管控。
在工程竣工驗收階段,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有關單位對施工階段的質量進行最終檢驗,將實際工程質量指標與合同文件或設計文件規(guī)定的指標進行比較,以考核質量目標是否符合設計階段的質量要求。這一階段是工程建設向交付使用轉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體現了工程質量水平的最終結果[5]。盡管全面質量管理強調事先預防,但事后檢驗并非多此一舉。這一階段的質量檢驗一方面是防止不合格工程流向社會,另一方面是有利于總結經驗教訓以促進建筑事業(yè)的發(fā)展[1]。
工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必須嚴格對待質量問題。提高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水平,從宏觀上要求進一步規(guī)范建筑市場招投標、工程監(jiān)理等相關制度,具體到各個項目建設階段則形成項目的全過程質量保證體系[14]。其中有兩點尤其值得重視,一是要加強工程項目質量的事前控制,追溯到項目的規(guī)劃、決策階段,從源頭上把好關,避免盲目規(guī)劃、胡亂決策引發(fā)后患;二是設計階段的質量控制,應加深對設計方案的技術審計,通過對項目開工前的質量管理以達到事先預防的目的[3]。
加大推廣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論的力度,同時鼓勵引進先進的設計工具和技術來提高設計質量,鼓勵應用適應施工企業(yè)自身特色的項目管理信息化系統,借助先進工具有效提高項目全方位的管控水平,用信息化的手段武裝施工企業(yè),實現將質量控制落到實處,落到細處。
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體制改革是在借鑒國外先進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fā)揮行業(yè)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要求的質量管理法律法規(guī),形成質量制約機制,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各項建設活動,完善質量控制管理機制,建立起一個公平、公正、健康的建設市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