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宏 李 靖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 (烏魯木齊 830054)
糖尿病是目前世界衛(wèi)生公共疾病之一,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導致的死亡率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占第三位。糖尿病的胃腸并發(fā)癥雖然不是主要并發(fā)癥之一,但臨床亦較常見。糖尿病性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糖尿病在消化系統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大約有 40%~50%的糖尿病患者有早期胃輕癱的表現,癥狀明顯的占10%[1]。由于 DGP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西醫(yī)對 DGP的治療臨床副作用大、易產生耐藥性、停藥后病情易復發(fā)[2]。與西醫(yī)相比,中醫(yī)的優(yōu)勢在于辨證論治的個體化治療以及中藥療效顯著、副作用少的顯著優(yōu)點。近年來,筆者應用加味枳實消痞湯治療 DGP,取得了較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擇 2007年 8月~2009年 2月在本院住院確診的60例DGP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患者能堅持正規(guī)有效的治療,血糖控制較平穩(wěn)。③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同時排除胃肝膽胰器質性病變和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者、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者、結締組織病變者、甲狀腺功能減退者、甲狀腺功能亢進及有精神病病史者、妊娠和哺乳者。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 ,男 20例 ,女 10例;年齡 33~74(平均 56.73±14.14)歲;體重指數 (BMI)值為 (24.46± 2.75)kg/m2;病程 5~14年 ,平均 (7.57± 2.48)年。對照組中 ,男19例 ,女 11例 ;年齡 34~75(平均 56.76± 14.21)歲 ;BMI值為 (23.63± 2.55)kg/m2;病程 6~16年 ,平均(7.85±2.7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論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DGP診斷標準[3]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參照《神經胃腸病》、《消化疾病診療指南》、《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相關內容,擬診斷西醫(yī)標準如下:具有糖尿病病史;參照國際公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RomeⅢ標準,符合以下 1個或多個癥狀:①餐后飽脹不適;②早飽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燒灼感;并且沒有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其他功能性和器質性疾病;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上標準。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和降糖藥物治療。對照組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商品名:瑞琪,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19990315),每次 5mg,每日 3次,飯前服用。治療組口服加味枳實消痞湯:加味枳實消痞湯處方:伏苓、炙甘草、半夏、干姜、連黃川、川厚樸各10g,枳實15g,白術、麥芽、神曲、黨參、丹參各30g。諸藥先以溫水浸泡約 30min,首煎以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煎煮15~20min,取藥汁后加開水再煎 2次,每次煮 30min。混合 3次煎煮藥液,共 400mL分二次口服,2次 /d,早晚分服。 4周為 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觀察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變化,采用 4級癥狀計分方法,將癥狀分為無、輕、中、重4級。②胃排空率測定:采用標準試餐加鋇條X線攝片方法進行檢測。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及胃排空率擬訂:臨床治愈:癥狀療效指數≥95%,試餐后 5h胃排空率≥95%;顯效:癥狀療效指數≥70%且 <95%,試餐后 5h胃排空率≥70%且 <95%;有效:癥狀療效指數≥30%且 <70%,試餐后5h胃排空率≥30%且 <70%;無效:癥狀療效指數 <30%,試餐后 5h胃排空率<30%。
治療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7%),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例,%)
兩組治療前后胃排空率變化 治療后,兩組胃排空率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上升,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也顯著上升,相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 2。
表2 兩組胃排空率的比較(%)
安全性評價 兩組患者治療后三大常規(guī)及心電圖等檢測指標無異常。治療組未見明顯不適癥狀,對照組有 4例出現乳房脹痛,1例出現泌乳癥狀,4例患者均未給予藥物治療,后癥狀自覺消失。
討 論 糖尿病性胃輕癱(DGP)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以惡心、早飽、餐后腹脹、納少、嘔吐、腹痛和體重減輕等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有關DGP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報道:DGP的發(fā)病與自主神經和腸神經系統病變、胃腸激素分泌異常、胃電節(jié)律紊亂和消化間期移行性復合運動周期紊亂或消失、微血管病變、高血糖、糖尿病引起的代謝紊亂等因素引起的胃動力障礙和排空延遲有關[5]。
祖國醫(yī)學認為 DGP是消渴病日久不愈所致,此病從臨床癥狀分析可歸屬中醫(yī)的“痞滿”范疇。從證型分布來看,DGP的中醫(yī)病機與“久病必虛,日久必瘀”的中醫(yī)理論相一致。加味枳實消痞湯由枳實消痞丸、丹參制成。方中枳實為君藥,具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之功效;厚樸為臣藥,具下氣消脹,化濕除滿之功;黃連為佐藥,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三藥配伍,辛開苦降、消痞除滿,溫清合用,寒熱并除;與 DGP脾虛氣滯血瘀為本、寒熱錯雜為標的病機相吻合。黨參、白術、茯苓健脾化濕,麥芽消食和胃;使藥甘草調藥和中。丹參通過降低全血及血漿粘度,改善紅細胞的變形性,從而降低微循環(huán)阻力;通過擴張微動脈,增加微循環(huán)的灌流量從而改善微循環(huán);并有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6]。根據現代研究及中醫(yī)“久病必瘀”的理論,加用涼血活血的丹參,對改善DGP的重要發(fā)病機制中的微血管病變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7%,顯著高于對照組(76.7%),相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加味枳實消痞湯臨床療效好。本研究采用不透光鋇條X線攝片檢測DGP患者胃排空率,可以間接反應 DGP患者胃動力障礙和胃排空延遲情況。本文結果,兩組胃排空率與治療前比較均顯著上升,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也顯著上升,相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可見加味枳實消痞湯能有效改善DGP患者的胃動力障礙。
綜上所述,加味枳實消痞湯顯著改善 DGP的臨床癥狀,臨床近期療效好,且使用安全,不良反應少,患者耐受性好,大大降低了西藥副作用的發(fā)生。因此,加味枳實消痞湯治療 DGP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值得推廣應用。
[1]尹福在,劉蘭祥.小鋇條加發(fā)泡劑診斷糖尿病性胃輕癱 [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7,10(3):184-185.
[2]武翠凡,辛建勛,汶永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胃輕癱 80例 [J].現代中醫(yī)藥,2006,26(3):15-16.
[3]楊文彬 ,徐珊寧,鄭立升.糖尿病胃輕癱證治研究概述 [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6,22(4):252-253.
[4]冀曉紅,趙 鑫,糖尿病胃輕癱中西醫(yī)結合診治進展[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5,4(2):74-75.
[5]梁幼雅.糖尿病胃輕癱的病機特點及辨證治療 [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8,8(7):331-332.
[6]孫兆責.丹參對血管內皮細胞活力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 ,2005,4(18):5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