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薇
(武漢市普仁醫(yī)院內分泌科 湖北武漢 430081)
許多學者認為,糖尿病及動脈粥樣硬化都與低水平慢性炎癥狀態(tài)高度相關[1],在糖尿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發(fā)病學說中,炎癥因子被認為是導致二者發(fā)病及影響疾病演變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亦有假說認為2DM可能是細胞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是一種免疫性疾病[2]。研究發(fā)現(xiàn)高敏CRP這種炎性因子在糖尿病及大血管病變早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糖尿病及大血管病變的始動因素。而頸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和冠狀動脈具有類似的解剖結構特點和動脈粥樣硬化機理,可作為觀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窗口[3]。我們選擇了50例2DM患者,其中22例合并頸部血管粥樣斑塊及50名健康人群進行超敏CRP的測定,用以探討CRP與2DM及AS的關系,為臨床預防,早期發(fā)現(xiàn)和病情評估提供臨床依據(jù)。
A組:正常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46.32±12.36)歲。B組:2DM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齡(51.36±10.23)歲。C組:2DM伴頸部血管粥樣斑塊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50.42±13.04)歲。2DM診斷依據(jù)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頸總動脈后壁內膜中層厚度(CCA-IMT)依據(jù)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測定,并根據(jù)CCA-IMT及斑塊的有無將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不伴動脈粥樣硬化組B組(CCA-IMT<1.0mm且無斑塊)及伴動脈粥樣硬化組C組[CCA-IMT≥1.0mm和(或)有斑塊。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各種急、慢性感染,全身免疫疾病、惡性腫瘤及近期外傷史等。
受試者于清晨空腹采靜脈血,分別檢測血漿CRP表達(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和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在距頸動脈分叉10mm處測定頸總動脈后壁內膜中層厚度(CCA-IMT)。
表1 各組血漿CRP濃度比較(±s)
表1 各組血漿CRP濃度比較(±s)
注:B和C組與A組比較aP<0.001,C組與B組比較bP<0.05
?
從表顯示:與A組相比B、C組CRP值明顯升高,差異有顯著性(P<0.001),C組較B組明顯升高(P<0.05)。
本實驗結果顯示,2DM組,2DM合并頸部血管粥樣斑塊組CRP水平與正常對照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由此提示CRP在2DM以致AS變化進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2DM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2DM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資料報道2DM是一種亞臨床炎癥性疾病,炎癥在2DM的發(fā)病過程中可能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機制可能涉及3個方面:(1)炎癥導致內皮功能紊亂,內皮通透性的降低和外周血流的減少從而限制胰島素在代謝活躍組織的轉運以及促進胰島素抵抗;(2)脂肪細胞分泌過量的炎癥因子可直接干擾細胞胰島素信號傳遞,引起胰島素抵抗;(3)炎癥觸發(fā)氧化應激及致脂肪細胞產(chǎn)生過多游離脂肪酸,均可導致B細胞凋亡。而動脈粥樣硬化各期的發(fā)病機制均有炎癥的參與,作為炎性因子CRP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有效預測因子。目前認為CRP促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如下:(1)CRP使單核巨噬細胞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攝取增加,同時增加單核巨噬細胞對內皮細胞的黏附性,導致動脈內膜泡沫細胞生成增加;(2)CRP可與脂蛋白結合而激活補體系統(tǒng),繼而產(chǎn)生大量終末攻擊復合物和終末蛋白,最終造成血管內膜受損,激活凝血纖溶途徑和誘導血小板活性,促進血管病變和血栓形成;(3)CRP可上調血管緊張素l型受體,后者可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移動和重塑,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實驗結果顯示:2DM組,合并頸部血管粥樣斑塊組CRP水平較正常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且2DM合并頸部血管粥樣斑塊較2DM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CRP作為急性炎癥時最敏感的蛋白指標之一,可能參與了2DM及AS的發(fā)生發(fā)展。
綜合上述,作為急性炎癥時最敏感的蛋白指標之一,CRP可能參與了2DM及AS的發(fā)生發(fā)展,由此對2DM及其它合并AS疾病的早診斷、預防及預后評價有極積的臨床意義。
[1]Pickup JC,Mattock MB,Chusney GD,et a1.NIDDM as disease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association of acute-phase reactants and interleukin-6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x[J].Diabetologia,1997,40(11):1286~1292.
[2]Schmidt MI,Dancan BB,Gunnar L,et al.Markers of inflammation and predic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lancet,1999,353:1649.
[3]Gagliardi RJ,Damiani IT,Menoncello R,et a1.Spontaneous extracranial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evolution in asymptomatic individuals:a three year prospective study[J].Arq Neuropsiquiatr,2004,62(3A):61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