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語用預設在法庭辯論中的技巧——以兩難推理為視角

    2010-08-15 00:46:08索曉非尹丕安
    懷化學院學報 2010年7期
    關鍵詞:兩難法庭辯論

    索曉非, 尹丕安

    (西安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陜西西安710054)

    一、兩難推理的定義,特點和作用

    俗話說,燈越擦越亮,理越辯越明。法庭辯論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項訴訟民主權利,法庭辯論的目的不僅在于駁倒對手,更重要的是讓法官接受乙方的觀點和方法。作為一項獨立的訴訟程序和司法原則,就整個訴訟過程而言,法庭辯論一向被人們視為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更容易對裁判施加影響的時機。辯論的好壞將直接決定法官對法庭調查成果的認識和評判,直至最后裁決。所以法庭辯論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兩難推理就是其中的一種。

    兩難推理是一種特別的有兩個假言前提和一個選言前提的推理。這種推理之所以被稱為兩難推理。當我們考慮事物有兩種可能性以及每一種可能性會導致某一后果時,我們常常采用兩難推理的形式。[1](P3193-198)

    例如,有消費者給“東方時空”打電話,告之某酒店出售紅燒天鵝肉,480元一斤?!皷|方時空”記者邀請工商局和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的有關人員進行了采訪。記者首先采訪了服務員,服務員一再表示紅燒天鵝肉是真的。接著,記者又采訪了酒店副經理。記者問:“據你們酒店服務員講,你們這里出售天鵝肉,你們不知道這是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嗎?”副經理解釋說:“這不是真的天鵝肉,只是起了個這么個名字,叫著好聽,其實是普通鵝肉?!庇浾哂謫?“把普通鵝肉作為天鵝肉出售,這是違反《公平競爭法》的,難道你們不知道嗎?”酒店副經理啞口無言。這時,他面臨著這樣一個推理:

    如果這家酒店是把普通鵝肉作為天鵝肉來出售,那么就違反了《公平競爭法》;如果這家酒店出售的是真的天鵝肉,那么就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或者這家酒店出售的是真的天鵝肉,或者這家酒店是把普通鵝肉作為天鵝肉來出售;所以,這家酒店或者違反了《公平競爭法》,或者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這個推理就是兩難推理。

    兩難推理可以說是辯論中使對方無法正面反駁自己,是自己穩(wěn)操勝券的最佳武器,在司法工作中被采用,特別是在法庭辯論中,兩難推理更有其特殊的作用,公訴人,律師如果善于運用兩難推理,就可以迫使對方處于尷尬之窘境,從而不得不承認自己的論點,這個技巧的使用對最后的判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語用預設

    1.預設的理論

    什么是語用預設?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 (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tài)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2](P68)預設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Frege于1892年提出來的,他被人們尊稱為19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他指出通過句子做出的聲言總有明顯的預設,聲言中的專有名詞總是有所指的。20世紀5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Strawson發(fā)展了Frege的思想,將這類現象看作是自然語言中的一種特殊的推理關系。他指出,自然語句中任何有意義的語句都能推導出一個背景假設 (預設),該預設可表現為另一個語句。從此預設進入了語言學的研究范圍。[3](P142)預設是指在語言結構的基礎上依靠邏輯概念、語義、語境等推斷出的話語信息;它并不在話語的表面顯示出來,而僅僅內包含在話語之中。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商業(yè)社會的繁榮,各國交流的日益頻繁,語言的預設機制在日常交際、人工智能、商品銷售市場、法庭辯論及對外交流領域中愈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法庭辯論中使用預設,可以使對方者不知不覺地陷入辯方事先設計好的預設陷阱,從而能夠使對方在不違反法律的同時以簡短的篇幅達到自己取得庭審勝利的目的。

    2.預設的特征

    語用預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單向性。這是指語用預設是說話人單方面作出的。語用預設必須為交際雙方所共知,共同性是語用預設被理解的基礎。然而,單向性是針對語用預設本身而言的,在被聽話人處理之前它只相對于說話人而存在。

    (2)主觀性。語用預設是帶有斷言性質的語境假設,本身并不具備必然的真實性或正確性。Stalnaker認為,語用預設不但同語境有關,而且跟說話人有關。如果一個命題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預設,這個命題是說話人本身設想或相信的。(Stalnaker,1974:473)

    (3)隱蔽性。預設部分常常是隱含性的,如果不留神就會把說話人的預設的“斷言”看作是真實的而加以接受。趙元任曾指出,有的時候說話的人不留意突出他的主要信息,故意把它塞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4](P87)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你是否已經停止打你父親了?”我們一起分析如下:

    如果回答“是”,預設著剛才你正在打你的父親,只是現在停止了。

    如果回答“沒有”,預設著現在你還在打你的父親。

    即無論你回答“是”還是“否”,都會落入陷阱,預設著你承認打父親這一罪狀。

    這就運用了語用的隱蔽性這一特點。

    (4)信息凸顯性。說話人為了強調某一信息,使之在話語中凸顯,便采用預設的手段。預設的部分也就成了信息焦點,語用預設的變化決定著信息中心、認知焦點的位置,即信息中心是隨著語用預設的變化而變化的。請看下例:

    1)a.It was on Sunday that her sister flew to London.

    b.It was to London that her sister flew on Sunday.

    c.It was by air that her sister went to Londay last Sunday.

    d.It was her sister who flew to Londay last Sunday.

    以上幾句的預設分別為:

    a'Her sister flew to London at some time X.(X=last Sunday)

    b'Her sister flew to some place X last Sunday.(X=London)

    c'Her sister went by some means X to London last Sunday.(X=air)

    d'Some person Xflew to London last Sunday.(X=her sister)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各句的信息中心、認知焦點分別是on Sunday,to London,by air,her sister,it分裂句通過改變預設,也改變了信息中心、認知焦點。這說明說話人所要表達的信息中心、認知焦點與說話人心中的語用預設是密切相關的。

    (5)認知多維性。有時說話人根據語用預設在具體的語境中的體現方式和隱含意義,往往將預設進行改變,從而實現自己的語用意圖。也就是說,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個話語可能有多個預設,一個預設也可能有多重含義,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預設的“認知多維性”。

    比如在我們平常給小孩出的腦筋急轉彎的題“魚缸里有10條小魚,死了1條,還有幾條”中,小孩會作出這樣的預設——死魚不是魚,而出題人的預設是死魚也是魚,小孩很容易掉入這種預設認知多維性的“陷阱”之中。這說明預設在語境中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多維的。

    3.語用預設的運用

    預設的理論問題,我們簡單談了談,接下來我們談談預設的應用。預設理論一方面可以解決一些有關的語言、邏輯問題,解釋某些語言現象,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我們應用語言和理解語言的能力。我們重點談談后者。預設理論在表達自己的意思和理解別人所表達的意思方面是十分有用的。我們下面舉個巧妙利用語用預設的例子。

    例如:一個保險推銷員怎么也無法拉到客戶,內心十分著急,他的同事教了他幾招,一試,果然效果不錯。再次推銷時,他不再問:“請問你買不買保險?”而是說:“您是想買人壽保險還是意外保險?”這里他所利用的就是預設的知識,無論客人回答買什么保險,都預設著他/她要買保險,這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預設的巧妙運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預設研究的框架

    綜觀預設的研究,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預設的表達方面,如預設的種類、預設的觸發(fā)語、預設的投射等方面,而對預設的接受與理解、預設的表達與接受的互動方面研究不夠,預設是兩個主體的雙項交流行為在三個層面的展開,應該探討“預設話語權與表達策略”、“預設解釋權與接受策略”以及二者雙項互動的運作機制。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預設研究的一個總的框架:表達論、接受論與互動論,并就這三個方面分別加以論述。

    預設一直是哲學界、語言學界關注的課題。預設是一種潛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際雙方共同認可的背景知識,以往人們對預設的研究大致可歸納為三種情況:語義預設分析,語用預設分析和語用語義折衷分析。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們認為對預設的形成機制、語詞觸發(fā)、語境制約、投射與取消等諸多問題還遠沒有解釋清楚。由于預設這個問題的特殊復雜性,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建立起一種完備的預設理論。[5](P144)

    鑒于預設本身的復雜性,筆者主張應從多角度、多學科對預設進行全面綜合研究?!拔覀冃枰氖且环N由語言詞語的語義詳盡說明來預測預設的理論,這樣的一種理論在本質上是混合型的。”[6](P225)

    預設的表達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預設觸發(fā)語的研究、預設的種類、預設的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預設的接受論:我們發(fā)現,以往預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預設的表達方面,而忽視了預設的接受方面的研究。這正是我們要彌補的。這不能不說是預設研究的重大缺陷。我們知道,語言的編碼與解碼同樣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二者互相聯系、互相制約。我們認為預設的研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研究才更全面:

    總:預設功能三層面和預設主體的兩個主體

    分:表達論——編碼的視角

    分:接受論——解碼的視角

    合:互動論——雙項交流的視角

    表達論只是針對說話人而言的,在聽話人看來,說話人的預設未必能起作用。預設怎樣才有效,聽話人怎樣才能理解、接受預設?因此,語言學家認為,預設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共有的背景知識,否則預設將變得毫無意義。

    20世紀曾被人宣布是一個“批評的時代”。如英美新批評、文藝闡釋學、女權主義、讀者反映批評,意識形態(tài)批評,各種各樣的文藝理論學說、批評流派層出不窮,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錯綜復雜的理論發(fā)展譜系圖。

    當代西方文論在研究重點上發(fā)生了兩次重要的歷史性轉移:第一次是從重點研究作家轉移到了重點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則是從重點研究文本轉移到了重點研究讀者和接受。[7](P4)美國的斯丹利·費希的批評理論又稱“感受文體學”,是反應批評理論具有重要影響的代表理論之一。他主張“把讀者當作一種積極地起著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視,并因此把話語的‘心理效果’當作它的重心所在的分析方法”。他認為意義的理解是閱讀的結果,文學文本中的句子不提供作品的客觀意義,文本的意義是讀者閱讀作品的經驗和反應。有人認為,這種理論雖然重視了讀者的閱讀活動,但容易把文本解讀變成個人閱讀經驗的反映,容易導致解讀的主觀隨意性。

    接受美學的最大特征就是第一次如此明確地把接受之維、接受主體置于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突出強調了接受者的“閱讀”對于本文意義的決定地位,由此構筑了本文——接受者的關系的新型理解觀念,并又從中引發(fā)一些富有創(chuàng)見的研究范式,例如接受的文學史觀。[8](P241)讀者反應批評論在注重讀者接受方面比接受美學走得更遠,他們認為“文本的客觀性只是一個幻想”。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經死亡,對文本的解讀就交給讀者去了。因此產生了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門的理論,什么接受美學、讀者批評反應論、意識形態(tài)批評論等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預設的互動論預設的接受受制于預設的表達,即預設接受需要承受來自預設表達的作用力;預設接受也影響預設的表達,即預設接受對預設表達產生反作用力。二者互為對象、互相依存,各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這也表明了預設接受與表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之間的永不停歇的矛盾,構成了預設表達與接受的張力,形成了語言表達與理解無窮的魅力。

    著名詮釋學家伽達默爾提出了“視域融合”的概念,他說:“這樣一種自身置入,既不是一個個性移入另一個個性中,也不是使另一個人受制下我們自己的標準,而總是意味著向一個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這種普遍性不僅克服了我們自己的個別性,而且也克服了那個他人的個別性”。[9](P171)他認為在解釋過程中,主體的視域與客體的視域不斷融合,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產生出新的主體與新的客體。人看花,人到花中去;花看人,花到人中來。

    預設的互動論主要是指預設在大語境下,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你來我往、彼此唇槍舌劍,雙方的矛盾沖突通過預設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把這種復雜語篇中的預設的表達與接受復雜情況稱為預設的互動論。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選擇什么樣的語用預設的形式,取決于說話人自己的語用意圖和語境中的各種因素,是順應各種語境因素的結果,它反映了語言使用者大腦中的元語用意識;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語用預設的理解也是一個不斷作出選擇的過程,聽話人應根據具體語境中語用預設的不同的語言標記,去理解說話人字面意義以外較為隱蔽的語用意義,甚至可以根據具體語境對說話人的語用預設加以析出、加以改變。

    語用預設作為一種語言使用現象的確帶有很強的意圖性,它充分反映了說話人在選擇語用預設作為交際策略的元語用意識,是順應不同語境中的社會、文化、心理、認知等各種因素的結果。交際雙方的互動共同形成了預設的語用認知機制。預設研究的總的一個研究框架,表達論、接受論、互動論三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制約,預設應該從這三個方面來研究才更為完整。這是語用預設研究的新視角,值得我們重視。

    四、語用預設在法庭辯論技巧——兩難推理中的運用

    古希臘著名雄辯家普羅塔哥拉招收了許多學生學習訴訟,他與其中一名叫愛瓦特爾德學生簽訂了一份協(xié)議,規(guī)定:愛瓦特爾先交一半學費給普羅踏哥拉,余下一半 (2 000元)待愛瓦特爾學成畢業(yè)后第一次官司打贏了再付清。

    愛瓦特爾畢業(yè)后,久久未被人請打官司,因而這筆學費也就一拖再拖,普羅塔哥拉幾次催討,愛瓦特爾堅持按協(xié)議辦事,不肯先付。普羅塔哥拉無奈,便訴諸法院。

    普羅塔哥拉不愧為一代名師,對被告說:“如果這場官司你輸了,那么,根據法官的判決,你得給我付那一半學費;如果這場官司你贏了,那么,根據協(xié)議,你也得付給我那一半學費;這場官司不管你是輸是贏,總之你都得付給我2 000元學費!”

    法官含笑點頭,準備下筆定判。愛瓦特爾卻又語出驚人:“如果這場官司我贏了,那么,根據法庭判決,我不必付給你學費;如果這場官司輸了,那么,根據協(xié)議,我也不必付給你學費。這場官司不論我贏還是我輸,我都不必付給你那一半學費!”

    觀眾嘩然,真乃名師出高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真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啊!

    法官的手僵硬了,他皺著眉頭,反復推敲,皆在其理,兩難推理對兩難推理,這可使法官處于兩難境地。[10](P336-339)

    兩難對兩難,真是難上加難,這就是邏輯史上流傳的“半費之訟”,它是訴訟史上著名的雄辯。預設在這個兩難推理中體現的很充分,這個事例中哪些語句體現了兩難推理呢?就是這個協(xié)議充分體現了兩難推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首先,存在普羅塔哥拉和愛瓦特爾這兩個人,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并且他們之間存在這樣一份協(xié)議,規(guī)定:愛瓦特爾先交一半學費給普羅踏哥拉,余下一半 (2 000元)待愛瓦特爾學成畢業(yè)后第一次官司打贏了再付清。這也是事實。其次,普羅泰哥拉在這個“兩難推理”中采用了兩個不同的標準:一個假言前提是按協(xié)議,另一個假言前提是按法庭判決,而這兩個不同的標準預設了他在這場法庭辯論中的優(yōu)勢,當法庭判決對自己有利的時候,他們就以法庭的判決為準,當協(xié)議約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就以協(xié)議為準。也就是說,這個事例中存在的預設是:老師普羅泰戈拉看到自己勝訴的時候就主張以法庭判決為準,要求學生付費;當老師敗訴的時候,就說明對方會勝訴,就根據契約,在愛瓦特爾贏了第一次官司要付費2 000元。學生所預設的與老師相反,當他敗訴的時候,也就是老師勝訴要求以法庭判決為準的時候,他輸了第一場官司,以協(xié)議為準的話,就不用付清余下的學費,;而學生愛瓦特爾勝訴的時候,也就是老師敗訴要求以契約為準的時候,學生要求按照法庭的裁決為準,也就是說這場官司贏了,不牽扯到協(xié)議,就不必付費。這樣,他在不同的情況下可靈活采用有利于自己的標準。協(xié)議上的一個條件,竟然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正是因為有了預設,讓這個兩難推理的案例對自己而言,更加有說服力,才使自己的立場更有可靠性,撐能使法律程序運轉得更順利,兩難推理中的語用預設正是律師想達到目的的方法,它提供了話語之外的相關的背景知識,為聽話人理解說話人的真正意圖提供了推理的依據和條件。

    五、結束語

    司法實踐中,即便有了事實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師辯論獲得成功,這就要求律師充分施展自己的辯才和謀略。當法庭進入辯論階段,各方之間或針鋒相對,或避實就虛,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備,或迂回包抄,以退為進。此時,一方律師如不講究“戰(zhàn)術”,不懂得辯論技巧,就難以沉著地依據事實和法律發(fā)表辯論言辭,更無法巧妙地應付辯論中出現的新情況,以實現運籌方略的要求。事實上,雖有好的辯論方案,但臨庭辯論時,因不能把握時機,不善于采取相應的對策,使本已掌握的“鐵證如山”的事實因沒能發(fā)揮作用而導致辯論失利的現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見,預設在律師業(yè)務活動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師業(yè)務才能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又是法庭宣判正確判決與否的一個參照物。語用預設在法庭辯論——兩難推理中的運用是一個新的視角,因此,有必要對預設在庭審辯論中的有關技巧問題加以研究和探討,充分發(fā)揮預設在庭審辯論中的重要作用。

    [1]金岳霖.形式邏輯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 [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4]趙元任.語言問題 [M].臺中:臺灣大學出版社,1968.

    [5]索振羽.語用學探索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UP,1983.

    [7]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8]杜書瀛.文藝美學原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9]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10]徐達輝.中外法律幽默透視 [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1.

    猜你喜歡
    兩難法庭辯論
    兩難
    法庭不需要煽情的辯護詞
    央行行長們就應對氣候變化展開辯論 精讀
    英語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 07:57:34
    詞典引發(fā)的政治辯論由來已久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如何贏得每一場辯論
    英語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6
    上法庭必須戴假發(fā)?
    IBM推出可與人類“辯論”的計算機系統(tǒng)
    英語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2
    兩難的選擇
    法庭爭孫究竟為哪般?
    公民與法治(2016年7期)2016-05-17 04:11:15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洪江市| 木兰县| 阳信县| 吴桥县| 广宗县| 望谟县| 岑巩县| 宁夏| 连南| 太谷县| 呼和浩特市| 龙南县| 泌阳县| 织金县| 信丰县| 云南省| 海口市| 彭山县| 合江县| 高要市| 株洲县| 临泉县| 土默特左旗| 剑河县| 沭阳县| 健康| 金堂县| 南平市| 焉耆| 南岸区| 闽侯县| 教育| 泗洪县| 高要市| 和硕县| 宜阳县| 汉源县| 如东县| 平昌县| 丰城市| 昭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