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建華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2.和田師專語言系 新疆和田 848000)
試從三個平面分析維吾爾族學生的部分病句
康建華1,2
(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2.和田師專語言系 新疆和田 848000)
“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理論自形成以來,指導語法研究者和語言教學人員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維吾爾族學生由于受母語干擾和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了許多病句。糾正這些病句,指導學生克服這些病句的再次出現(xiàn)成為漢語教學的一大難點。本文試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分析維吾爾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的病句。
三個平面;分析;維吾爾族學生;病句
“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理論,即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方面對語言進行語法分析。句法分析,著眼于語言符號與符號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對詞類間的搭配組合關系及句子中的各詞或短語所充當?shù)木浞ń巧UZ義分析著眼于語言符號與客觀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如“同學們都選寫作課”一句中,“同學們”是施事,“選”是他們所發(fā)出的動作,“寫作課”是受事,“都”是說明“同學們”的“全體”、“無一例外”的,是對“同學們”的總括。語用分析著眼于語言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即人應該在什么情況下怎么恰當使用詞語表達思想的問題。
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思想最初萌芽于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1981年出版),教材在講到語序時說:“必須區(qū)分三種不同的語序:語義的,語用的,語法的?!边@一思想在先生的《句子分析漫談》一文中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原來的“語法”被改成了“句法”。三個平面理論的正式形成是胡裕樹、范曉發(fā)表于1985年的論文《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文章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在語法分析中,特別是在漢語語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統(tǒng)地把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區(qū)別開來,又相互兼顧地接合起來?!边@篇論文的發(fā)表標志著漢語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理論初步形成。
三個平面理論一經(jīng)誕生就受到漢語語法學界的高度重視,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很多人用它做指導,從不同側面研究具體的語法問題,或對它作深入的探討。1991年施關淦在《中國語文》上發(fā)表了《關于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專門對三個平面理論做了全面綜述,同時也指出了一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二年范曉、胡裕樹在《中國語文》上發(fā)表《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一文,就施關淦提出的問題一一做了認真的回答,進一步全面闡述了三個平面的理論和原則。1994年,胡裕樹又發(fā)表了長篇論文《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和展望》,對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理論做了全面的、綱領性的闡釋。至此,三個平面的理論得以基本完善。
三個平面理論一經(jīng)形成很快成為中國語法界的熱門話題。曾經(jīng)有一位語法家說過:“三個平面是金礦,我們都想做淘金者?!比齻€平面理論從形成至今已經(jīng)歷了二十年的發(fā)展,研究者的隊伍仍在不斷擴大,成果也有目共睹。三個平面的理論是語法研究的必然趨勢,在以后的語法研究中必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三個平面理論嚴格區(qū)分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廓清了長期以來傳統(tǒng)語法將它們雜糅在一起造成的混亂局面。拓寬了語法研究的層面,強調語法研究時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的結合,有利于語法研究的精密化。在語用層面上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對人們的語言實踐有指導意義。
與漢語語法特點對比,維吾爾語的語法特點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1.維吾爾語的形態(tài)比漢語豐富得多。這里所說的形態(tài)是指狹義形態(tài),即名詞的性、數(shù)、格和人稱,形容詞的級和動詞的時、式、體、態(tài)的變化。漢語里幾乎看不到這種變化。維吾爾語里除名詞不分性之外,其它的變化都具備。所以說維吾爾語是一種形態(tài)變化極為豐富的語言,我們通過屈折形態(tài)就能直接辨明各種表層語法關系。而漢語則是不可能的。
2.維吾爾語的詞序比漢語自由得多。詞序即詞在句子中的線性排列順序。在形態(tài)變化不豐富的語言里,詞序起著決定語法關系的作用。在漢語里,不同的詞序往往代表不同的語法結構。而在形態(tài)變化極為豐富的維吾爾語里,詞序的改變,只僅僅是詞序的不同,語法結構在一定范圍內(nèi)并不發(fā)生變化。打個比方來說,維吾爾語好比實行了軍銜制的部隊,只要看到肩章,就可以辨明職位,無論他們走在街上,坐在辦公室里,還是站在隊列里。維吾爾語的形態(tài)標志就如同軍官的肩章一樣,一個詞不管它在句頭、句中和句末,如果是主格名詞,一般都是主語,如果帶有賓格,它就是賓語,可以通過形態(tài)來區(qū)分表層語法關系,而不依賴于詞序。漢語就好像大家都穿一樣衣服的一群人,要確定他們的身份就不能根據(jù)服裝的式樣,而要根據(jù)他們站排的位置,站在排頭的是班長,站在排二的是班副,位置變了,他們的職務也就變了。
決定維吾爾語詞序的主要因素不是表層語法關系而是話題。話題屬于語用功能。語用功能(主位和尾位,話題和焦點)確定具體環(huán)境中語句各成分表達的信息在說話人和聽話人心目中的地位。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區(qū)分兩組語用功能,主位尾位為一組,話題焦點為一組。前一組是游離于語句主要部分以外的成分。第二個特點是話題是已知信息,是聽話人和說話人的“共知信息”。是由語言環(huán)境確定的,一般出現(xiàn)在句首。維吾爾語詞序的變化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話題,維吾爾語句子的話題可以是主語,也可以不是主語,而是其他成分。維吾爾語里話題和主語沒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漢語的情況則不是這樣,漢語里詞序的變換常常表明句子表層結構的語法關系的變換,也就是體現(xiàn)表層主語和話題密切關聯(lián)的傾向。
維吾爾語的語義功能和表層語法關系之間相互一致的程度要高。語義功能如施事、受事、與事、工具等確定句子所表達的事態(tài)中各參與者所承擔的角色或所起的作用。功能語法所講的語義功能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把施事、受事等語義功能同事態(tài)的類型聯(lián)系起來。第二個特點是區(qū)分核心語義功能和附屬語義功能。如“方式”、“工具”、“處所”、“原因”等一般屬于附屬語義功能,“施事”、“受事”、“與事”是核心語義功能。維吾爾語表層的主語一般都是施事,如果不是施事的話,動詞必須是被動態(tài)。賓語一般都是受事,詞序的變化不影響語義關系,而漢語則不是這樣,詞序的變換影響著表層語法關系,所以語義角色和表層語法關系之間的一致程度要小。
總之漢語由于沒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所以詞序對于表層語法關系而言是固定的,改變詞序就意味著改變語法關系。表層主語和話題相關聯(lián),表層語法關系和語義角色不相對應。維吾爾語由于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所以詞序對于表層語法關系而言是自由的,改變詞序不一定改變語法關系。表層主語和話題不相關聯(lián),話題只占據(jù)句首位置,表層語法關系和語義角色相對應。由此不難看出,眾多的差異的根本點在于形態(tài)的有無。
句法方面的錯誤主要是句子成分的錯位、殘缺、多余以及詞類搭配組合不當?shù)取?/p>
1.句子成分錯位。
①我從超市一斤葡萄買了。
在漢語中,謂語動詞的賓語一般應該在謂語動詞之后。所以“買”的賓語“葡萄”連同其前面的定語“一斤”都應放到“買了”之前。
②我們是老鄉(xiāng),應該幫助互相。
副詞“互相”應該放在動詞前面修飾動詞,作狀語,而不應該放在動詞后面。因此應該說:我們是老鄉(xiāng),應該互相幫助。
③我要把打掃好教室的衛(wèi)生。
“把”字句中的介詞“把”后邊應該是名詞性詞語,這個名詞性詞語意念上是謂語動詞的賓語,“把”字與該名詞性詞語組成介賓短語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所以“把”字后邊應該是“打掃”意念上的賓語“教室的衛(wèi)生”。
2.句子成分殘缺。
④現(xiàn)在吾買爾江已經(jīng)班長,你找他吧。
“班長”是名詞,“已經(jīng)”是副詞?!耙呀?jīng)”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作狀語,雖然它有時也可用在表示時間的名詞或前面帶有數(shù)量短語作定語的名詞前,如“已經(jīng)中午了”“已經(jīng)三個星期了”,但不能用于其他名詞前直接修飾名詞。名詞“班長”之前,副詞“已經(jīng)”之后應該有一個作謂語的動詞。這樣,“已經(jīng)”修飾它作狀語,“班長”作為它的賓語。原句可改為:現(xiàn)在吾買爾江已經(jīng)選為班長,你找他吧。
⑤我聽過很多漢語歌曲,我最喜歡漢語歌曲是《一剪梅》。
第二小句是以動詞“是”作謂語的句子。很顯然,主語應該是“漢語歌曲”,賓語應該是“《一剪梅》”。主謂短語“我最喜歡”應該是“漢語歌曲”的定語。在漢語中,主謂短語作定語時,它和中心詞之間一般要用結構助詞“的”。因此第二小句應該是:我最喜歡的歡漢語歌曲是《一剪梅》。
3.句子成分多余。
⑥我們是老鄉(xiāng),請你不要客氣我。
“客氣”是不及物動詞,后邊不能帶賓語。加之這句話是說話人直接說給自己老鄉(xiāng)聽的,因而也無需用介詞“對”“跟”等引介出動詞的關涉對象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所以此句最簡潔而正確的說法是:我們是老鄉(xiāng),請你不要客氣。
⑦我看不見清楚黑板上的字。
一般來說,動詞后邊只能有一個結果補語?!耙姟焙汀扒宄?,雖然都可以作“看”的結果補語,但不能同時用,只能用其中的一個,另外的一個則是多余的。這個句子可以改成“我看不見黑板上的字?!币部梢愿某伞拔铱床磺宄诎迳系淖?。”
4.詞類混用。有些詞的意思一樣或相近,但不屬于一類詞,即詞性不一樣或不完全一樣,可以和它們搭配使用的詞類有區(qū)別,它們在句子中可作的成分不一樣。這樣的詞維吾爾族學生最容易弄混用錯。如:
“討厭”和“可惡”,兩個詞都有“厭惡”的意思,而前者是個動詞,可兼作形容詞,后者卻只是個形容詞??梢哉f“她很討厭”,也可以說“她很可惡”,這時“討厭”和“可惡”都是形容詞?!坝憛挕弊鲃釉~,可以說“我討厭她”,“可惡”不是動詞,因而不能說“我可惡她”。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常犯“我可惡她”這樣的錯誤。再如:
⑧“早晨我只吃了稍微馕,因此剛上兩節(jié)課就餓了”。
“稍微”,有數(shù)量不多的意思,但它是個副詞,在句中一般只能用在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前作狀語,而不能用在名詞前作定語。要修飾名詞,表示數(shù)量不多可以用表示數(shù)量不多意思的不定量數(shù)量短語“一點”,它可以放在名詞前作定語。所以這個病句可以改為:早晨我只吃了一點兒馕,因此剛上兩節(jié)課就餓了。
語義分析是著眼于語言符號與客觀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即語言符號所表示的事物之間能不能構成事實上的某種關系。按句法法則成立的短語或句子,按語義法則不一定成立。
如按句法說“形容詞名詞”可以構成偏正短語,這是無疑的。按這個法則說“柔軟的棉被”成立,“柔軟的大山”也應該成立。但實際上前者是對的,后者是錯的。這是因為事實上“棉被”有“柔軟”的屬性,可以用“柔軟”來形容,構成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而“大山”沒有“柔軟”的屬性,它不可能“柔軟”,因此“大山”和“柔軟”兩詞之間不可能構成一種修飾被修飾的關系。再如“運動員跑步”可以構成“施事—動作—受事”的語義關系,因為“運動員”可以發(fā)出“跑”的動作,“步”可以作為“跑”的對象。而“運動員跑樹”“運動員放羊”則是事實上不可能存在的,構成這兩個句子的三個詞所表示的事物之間根本不可能構成“施事—動作—受事”的關系。我們過去糾正病句的時候,常用“搭配不當”這句話。如此看來,搭配不當也應該分為兩種,一種屬句法問題,如“副詞名詞”的結構一般來說是不能成立的,“介詞形容詞”的結構也是不能成立的等等。在維吾爾族學生的病句里,這樣的錯誤是常有的。
另一種搭配不當,如上面的“柔軟的大山”之類,問題是語義方面的。這種搭配之所以不能成立,是由于客觀事物之間根本不存在語言符號所顯示的那種關系。比如:
⑨他是一位民間歌手,在我們家鄉(xiāng)名聲很高。
“名聲”是指在社會上流傳的評價,修飾這種評價,要用“好”“壞”“大”“小”等,不能用“高”。和“名聲”意義相近的名詞有“聲望”,“聲望”指人在社會上群眾中的一種威望,可以用“高”來修飾,所以此句可似改成:他是一位民間歌手,在我們家鄉(xiāng)名聲很大?;颍骸八且晃幻耖g歌手,在我們家鄉(xiāng)聲望很高?!痹偃纾?/p>
⑩你應該多去旅行,因為旅行可以擴大眼界。
“擴大”有“放大范圍,使寬廣”的意思,但它常用于表示實有面積或范圍、數(shù)額、規(guī)模等由小到大。如擴大廠房面積,擴大招生范圍或數(shù)額等。因而“擴大眼界”屬語義搭配不當。能和“眼界”搭配使用的動詞是“開闊”,“開闊”同樣含有“放大范圍,使寬廣”的意思,而且側重于思想認識、心胸由窄而寬,由小到大,常和眼界、知識等搭配。所以這個誤病句最好改為:“你應該多去旅行,因為旅行可以開闊眼界?!?/p>
語用分析著眼于語言符號與人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即人使用詞語得體、恰當與否。其中既包括詞和短語的使用,也包括句子的使用,還包括語氣的使用等。比如書面語和口語詞匯的使用問題。在漢語里,在同一意義上有的有口語詞匯和書面語詞匯之分。如果該用書面語詞匯的地方用了口語詞匯,或該用口語詞匯的地方用了書面語詞匯,就會顯得別扭。比如“老家”“籍貫”和“原籍”三個詞,都有“出生地”“原家庭所在地”的意思,但在正式表格或文字介紹中,都用“籍貫”或“原籍”而不用“老家”,在口語中說“他趁這次出差的機會,順路回了一趟老家”,一般不說“他趁這次出差的機會,順路回了一趟原籍”。
報紙大肆宣傳裝修住房的害處。
副詞“大肆”含有“大規(guī)模、全力”的意思,多用于說明毫無顧忌地作壞事。而“宣傳裝修住房的害處”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所以這里用“大肆”不妥。和“大肆”有相近意義并可說明作好事的副詞是“大力”,因而原句可改為:報紙大力宣傳裝修住房的害處。
在討論會上,大家都發(fā)言了,只有他保守秘密。
“只有他保守秘密”這個小句從句法和語義上都沒有語病,如果用在“在集體婚禮上,絕大多數(shù)新婚夫妻都談了自己的戀愛秘史”之后,是恰當?shù)?。但用于“在討論會上,大家都發(fā)言了”這種場合和環(huán)境下,就顯得不妥。因為既然是討論會,大家就要圍繞一個或多個問題各抒己見,一般來說沒有什么秘密可保。從“大家都發(fā)言了”這一情況推斷,下文應是“只有他沒發(fā)言”,或是“只有他一言不發(fā)”等。這位學生誤把“沒發(fā)言”、“一言不發(fā)”和“保守秘密”的意思和作用等同起來,導致了“只有他保守秘密”的誤用。
從大量的維吾爾學生的病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語病僅從一個方面剖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對它進行句法、語義、語用的綜合分析才能講得透。這也正印證了一些語言學專家所講的“三個平面之間有質的不同,所以我們把它們分為三個平面,三個平面之間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它們都是語法研究的對象,所以又可以結合,而且應當結合”下面試從多角度分析以下病句:
聽了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了逗號和頓號的區(qū)別。
這一誤句的語病是“恍然大悟”的誤用。首先我們應該從句法上搞清“恍然大悟”的結構和性質?!盎腥淮笪颉笔且粋€偏正結構,“恍然”是說明“大悟”的,“大悟”又是一個次類偏正結構,“大”是徹底的意思,是說明“悟”的程度,“悟”是中心詞,所以整個“恍然大悟”是一個以動詞“悟”為中心的雙層偏正結構,是個動詞性成語。其次,從語義上說,“悟”在此是“醒悟”的意思,“醒悟”是不能有直接受事的,如不能說“我醒悟了這個問題”。再從句法角度說,醒悟是個不及物動詞,后邊不能帶賓語。再則,“悟”處于一個雙層偏正結構的里層作中心詞,“恍然大悟”已成為一個結構固定的成語。成語,包括動詞性成語,即使中心詞是及物動詞的成語,如“朝思暮想”、“虎視耽眺”等,也不能用如一個動詞,不能直接作用于一個事物,這又是一個語用問題。經(jīng)過這樣“句法—語義—句法—語用”既區(qū)分又結合多角度的交叉分析,才能把“才恍然大悟了……的區(qū)別”的病源講清楚。使用者的錯誤在于把“恍然大悟”當成一個簡單的及物動詞用了。要表示“恍然大悟”的意思,可以用短語“一下子明白”“徹底明白”等,“明白”后邊可以有直接受事,即賓語,所以上面的病句可改成“聽了老師的講解,我一下子徹底明白了逗號和頓號的區(qū)別?!?/p>
上面的病句是同時違反了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的規(guī)則,所以對它的語病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既分開又結合的交叉分析。但很多病句只需作兩個方面的剖析即可。如:
由于生產(chǎn)不景氣,和田棉紡廠失業(yè)了很多工人。
從句法上講,“失業(yè)”是動賓短語,它作句子謂語,主語一般是失業(yè)者,其后不能再帶賓語。從語義上說,“棉紡廠—失業(yè)—工人”根本不能構成“施事—動作—受事”的關系,即“棉紡廠”不能發(fā)出“失業(yè)”的動作,“失業(yè)”根本不可能有“工人”這個受事。無論從句法還是從語義上分析,語病都在“失業(yè)”上,所以應把“失業(yè)”換成一個及物動詞,它既可以“棉紡廠”為施事,又可以“工人”為受事。那么可以使工人“失業(yè)”的動詞是什么呢“辭退”“解雇”皆可,所以原句可以改成:由于生產(chǎn)不景氣,和田棉紡廠辭退解雇了很多工人。
以上僅從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的角度對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漢語中的病句進行了嘗試性的分析,其實,由于視角不同,加上篇幅限制,只是對其中的一部分進行了探究式的探討,其他部分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系統(tǒng)研究。
[1]胡裕樹,范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2).
[2]施關淦.關于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中國語文,1991(6).
[3]胡裕樹,范曉.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J].中國語文,1992(4).
[4]何偉.關于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學說[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1(4).
[5]施關淦.再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漢語學習,1993(2).
[6]楊慶蕙.現(xiàn)代漢語正誤詞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7]程美珍編.漢語病句辨析九百例[M].華語教學出版社,1997.
[8]劉珉.漢維共時對比語法[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康建華(1971-),女,新疆和田人,西南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和田師專語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法理論與應用。
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