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王麗莉
(長春師范學院外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委婉的表達方式是各種語言中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最終目的是為了避免使對方產生不愉快的感覺以致于影響到雙方語言的交流?!度毡菊Z教育事典》中這樣解釋到:“委婉表現(xiàn)是指在言語中避免直接的表達,采取間接的表達方式”。
日語的表現(xiàn)方式一般不是開門見山的進入主題,日本人交流的特點是“以心傳心”,“曖昧或委婉表現(xiàn)”,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造出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讓對方來感觸,以盡量地避免直截了當的斷定性的表達方式。因此,在日本人的交流過程中,與語言本身的意義相比,弦外之音更應該被注重。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在具體環(huán)境如何運用的學說,委婉表達方式的研究是語用學研究的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語言學家利奇 (Leech)在基本上支持格賴斯“合作原則”的語用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禮貌原則”。具體包括:
1.得體原則,使他人的負擔最小化,他人的利益最大化;
2.寬大原則,使自己的利益最小化,自己的負擔最大化;
3.贊譽原則,對他人的責難最小化,對他人的贊賞最大化;
4.謙遜原則,對自己的責難最大化,對他人的責難最小化;
5.一致原則,使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見最小化,自己和他人的相同意見最大化;
6.同感原則,使自己和他人的共同感覺最大化,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感覺最小化。
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對語言的凝練是相當重要的。日本人不太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話人要盡量避免毫無掩飾的表達方式,而使用委婉的表現(xiàn)方式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法。眾所周知,日語的文體形式雖然可以簡單地分為敬體和簡體兩種形式,但是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絕不可以理解為敬體就是禮貌的表達方式,簡體就不是禮貌的表達方式。需要明確指出的是委婉的表現(xiàn)形式和委婉句式的應用,才是禮貌用語在禮貌原則結合中的具體表現(xiàn)。
通過委婉表達方法的句式不難看出日語怎樣運用禮貌原則的。
例如:“~~してさしあげます →お~します →~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ご說明してさしあげます →ご說明いたします →ご說明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日語這種表達方法順序的改變,反映出說話人在同一個語境中改為更加委婉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因為它更加符合禮貌原則中的得體原則。也就是說,由原來的為對方而為之,轉變成由自己來做,得到對方允許后自己才可以做。當然動作的執(zhí)行者仍然是發(fā)話人,但是這種講話方式使他人的負擔最小化,從而達到他人的利益最大化最終目的。
其次,當說話人必須將自己的想法傳達給對方的時候,在現(xiàn)代日本語當中,其表現(xiàn)形式經常會使用「~~と言われる」「~~と思われる」「~~と考えられる」等表達方式,這也應該視為一種委婉表現(xiàn)方式。這一部分指社會公認的事實。說話人要把自己的意見一般化的時候采用這一表達方式。
例如:今度の休みに海外旅行を計畫しているので、みんな經濟的にはあまり困っていないと考えられる。
この仕事は子供には難しいと思われます。
這一類句式的表達形式就是說話人要使對方與自己抱有相同的意見為最大的前提。這種用自發(fā)的句式來表達委婉的語言特征反映了日本人的一種心理特點:以一種謙虛的、客觀的講話方法,使說話具備了留有余地的心理特征??梢哉f是委婉表現(xiàn)方式的一種,也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式。在語言交流中所需要的委婉的形式,既讓別人同樣去考慮問題,又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從而避免了一種強加于人的感覺。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是遵循了禮貌原則中的同感原則。使自己和他人的共同感覺最大化,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感覺最小化。使語言執(zhí)行者的雙方在同一語境中能夠順利地討論相同的話題。遵循這一原則就會給對方留下謙虛且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處事印象。
另外,在日常交流當中,我們會無意識地發(fā)現(xiàn)日語表達的形式上,經常在句尾會出現(xiàn)接續(xù)助詞。比如,“~~が”、“~~けれども”、“~~ けれど”“~~ けど”等等,令人感覺好象話還沒有講完。實際上是因為日本人不太喜歡直接的、確定的表達方式,所以在句尾附加一些接續(xù)助詞,使句子結尾留有一定的余地,用委婉的語氣達到表達個人主張、客觀規(guī)定等目的。
比如:來周のいつごろが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
そうですね。遠足が一日の場合は土曜日、半日の場合は日曜日がいいんですが…。
あのう、王さんは??≤¤を持っていますか。
ええ、持っているはずですけど…。
這種結句形式在日常交流過程中會經常聽到。從上面的例文的「~けれども」「~が」等可以看出通過一種委婉的表達暗示對方自己對于征詢建議或說明情況的表達方式,意味深長。有時說話人不一定想按照別人的安排行動,直接拒絕或者回絕對方的講話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特別是有些時候談及有關的私人問題時,最好是用比較委婉的方式,給對方留有一定的回旋空間。從語用學的觀點來看這種講話形式符合贊譽原則,保持對他人的責難最小化,對他人的贊賞最大化的原則。
隨著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在語言學的諸多方面的探討將會越來越為廣泛。語言是人們交往過程中最基礎的工具,應用最新學科知識探討語言本身的含義,結合語境達到“以心傳心”的目的,是從事語言研究的基本工作任務。
[1]孟瑾.日語語用學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陳訪澤.言外的語言學[M].商務印書館,2005.
[3]彭廣陸.綜合日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