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民
(中國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語言學
認知科學中的隱喻研究
唐世民
(中國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本文論述了對隱喻研究的傳統(tǒng)觀點和認知科學理論。重點討論了亞里斯多德和Black的隱喻思想如何影響當代最重要的隱喻理解模型,包括Ortony的突顯不平衡模型,Gentner的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Glucksberg amp; Keysar的特性賦予模型和Lakoff的概念隱喻理論,從而揭示隱喻研究的來龍去脈。
隱喻;結(jié)構(gòu)映射;特性賦予;概念隱喻
對隱喻的研究至少從Aristotle時代就開始了,但隱喻的復雜性使人們至今仍未對其本質(zhì)和機制達成一致。人們對隱喻主要有兩種理解。傳統(tǒng)上,隱喻一詞來源于希臘語詞“轉(zhuǎn)移”(metapherein=transfer),指把一個物體的名字轉(zhuǎn)移到另一個物體上。隱喻被看作是個別的語言現(xiàn)象,處于次要的地位,而字面語言才是基本的。研究目標是找到隱喻,特別是名詞性隱喻(X is a Y),如My lawyer is a shark的釋義如何從本體X和喻體Y產(chǎn)生。
Lakoffamp;Johnson(1980)等認知語言學家把隱喻研究帶進了概念隱喻的新時代,但是概念隱喻與傳統(tǒng)的隱喻意義很不同。Lakoff等認為,隱喻不是語言現(xiàn)象,而是整個概念系統(tǒng)和思維的特性。隱喻的實質(zhì)不是個別的隱喻句,而是概念結(jié)構(gòu)之間固定的映射即對應(yīng)關(guān)系,人們用一個概念域的結(jié)構(gòu)去組織和理解另一個概念域。因為概念隱喻是固定的思維方式,所以,概念隱喻是不易被人察覺的。個別隱喻只是概念隱喻決定我們對目標域思維方式的結(jié)果,是概念隱喻的一種副產(chǎn)品。例如,概念隱喻“ANARGUMENT/THEORY IS A BUILDING”,決定人們用“建筑”的結(jié)構(gòu)和詞匯去理解和談?wù)摗袄碚摗?,如We need to construct a strong argument for that.The argument collapsed.We need to buttress the theory with solid arguments.Lakoff amp;Turner(1989)指出,“討論隱喻的一個前提是我們要在基本的概念隱喻和這些概念隱喻的個別表達式之間劃出明顯的界限”(p.50)。概念隱喻研究的目標是通過研究日常習俗化的語言表達式如I’ll see you at 2 o’clock,來揭示概念域之間的映射:TIME IS SPACE,確定這些映射如何制約人的推理和行為。
盡管概念隱喻為隱喻研究開辟了新的方向,認知科學(特別是哲學和心理語言學)對隱喻的研究始終沿襲傳統(tǒng),集中在名詞性隱喻上。所以,現(xiàn)代認知科學是從語言和概念系統(tǒng)這兩個不同的層次研究隱喻。本文的目的是想對隱喻研究的現(xiàn)狀做一個較全面的評述,以便能從整體上把握隱喻研究的來龍去脈。
Aristotle把隱喻定義為“把一個事物的名字用到另一個不同的事物上,這種名字轉(zhuǎn)移可以是從類到種,從種到類,從種到種或以類比為基礎(chǔ)”,“隱喻在于對不同事物之間相似性的一種直覺感知”(轉(zhuǎn)引自Gibbs, 1994)。Aristotle的定義包含一個重要思想。隱喻的基礎(chǔ)是兩個物體之間的內(nèi)在相似。這個思想深刻影響了當代對隱喻的認識。當代認知科學中的比較理論即來自Aristotle的思想,認為隱喻是一種隱性的比較。
隱喻研究的重大轉(zhuǎn)折點是Black(1962)的研究,Black奠定了當代隱喻研究的基本走向。當代認知科學對隱喻的研究開始于70年代,從那時起,幾乎所有的理論都起源于Black的思想。Black討論了三種不同的隱喻認知理論:替代理論、比較理論和互動理論。Black主張,互動理論最具合理性。Black提出,本體和喻體必須被看成是與這兩個概念相聯(lián)的共同知識的體系(systems of associated commonplaces),它們由特性、關(guān)系等組成。但是這些特性關(guān)系只是一種信念,并不一定符合事實。例如,英語本族人認為,大象的記憶力特強,大猩猩很兇猛,這些只是一個習俗化的信念,不一定有事實依據(jù)。隱喻理解是將本體和喻體兩者動態(tài)聯(lián)系起來建立對本體新認識的過程。喻體體系的某些特性提供給本體,但本體的特性也限制喻體的哪些特性能進入本體。
但是,Black的互動理論過于抽象,存在的問題是:本體和喻體如何互動?喻體的哪些特征被選擇應(yīng)用到本體?當代認知科學對隱喻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幾個重要理論模型都是以Aristotle和Black的思想為基礎(chǔ)。Ortony(1979)的突顯不平衡模型,認為隱喻釋義來自本體和喻體突顯特征不平衡的比較。Ortony模型之后,隱喻研究分裂為三大陣營。Gentner(1983)等人的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把隱喻看成是一種類比,認為隱喻涉及本體和喻體兩個概念結(jié)構(gòu)的映射。Glucksbergamp;Keysar(1990)的特性賦予模型,把隱喻當成是歸類句,認為隱喻把本體放到一個以喻體特征定義的上級概念。第三類理論的代表是Lakoffamp;Johnson(1980)的概念隱喻理論。
當代認知科學對隱喻研究的幾個里程碑都是建立在Aristotle和Black的思想上。Ortony的突顯不平衡模型是Aristotle比較理論的具體化。Gentner的結(jié)構(gòu)映射和Glucksberg的特性賦予模型是Black互動思想的具體化。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同時又是比較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3.1 突顯不平衡模型
比較理論認為,名詞性隱喻如My lawyer is a shark,產(chǎn)生一種歸類沖突,律師不是鯊魚的成員,所以隱喻表達的是一種比較關(guān)系,是隱性的比較:My lawyer is like a shark。隱喻的實質(zhì)是找出喻體和本體的內(nèi)在相似性,
但是,這些哲學層面的研究很抽象,對于隱喻理解要解決的問題,如相關(guān)特征如何選擇,如何解釋隱喻的不可逆性和識別線索,很難用實驗驗證。在當代隱喻研究中,心理語言學家把比較理論發(fā)展為許多不同的特征匹配模型。
匹配模型假定,本體和喻體概念可表征為一組特征或一個n維語義空間中的位置。隱喻的理解過程首先是隱喻被轉(zhuǎn)換為比較形式的明喻,一旦轉(zhuǎn)換為比較形式,隱喻理解按照與字面比較句一樣的方式進行,即通過搜索被比較兩概念的共有特性。匹配模型中最有影響的是Ortony(1979)的突顯不平衡模型。
隱喻具有不可逆性,本體和喻體不能顛倒,否則產(chǎn)生的隱喻或不可接受,或有不同的釋義:
(1)Some smiles are magnets.
(2)*Some magnets are smiles.
(3)My surgeon was a butcher.
(4)My butcher was a surgeon.
(1)的意義是一些微笑和磁石一樣有吸引力,(2)沒有意義。(3)的釋義是我的醫(yī)生很無能。(4)的釋義正相反,我的屠夫很有技能。
Ortony提出,隱喻的不可逆性和隱喻的來源是被比較兩個概念突顯特征的匹配不平衡。隱喻,如(1)的突顯特征的匹配特點是本體低突顯/喻體高突顯,這是判斷隱喻句的線索。這就解釋了隱喻的不可逆性,因為顛倒本體和喻體后,(2)句的特征匹配特點是本體高、喻體低。“有吸引力”這一特征在本體是高突顯,在喻體是低突顯。因為根據(jù)新舊信息原則(Clark,amp;Haviland,1977)高突顯的概念磁石不能作為舊信息放在主語,低突顯的概念微笑不能作為新信息放在謂語。
但是,Ortony注意到,這個模型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缺陷,它沒有詳細解釋比較如何進行,對喻體特征如何提供給本體的解釋還很抽象。由于以比較為基礎(chǔ),這要求聽者已有本體和喻體的特征,但是實際上聽者對本體特征并不知道。
3.2 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
Black(1962)的互動思想對當代隱喻研究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在當代心理語言學中,產(chǎn)生了有兩類模型。
Gentner等人把互動思想發(fā)展成一個復雜而清晰的理解模型(Gentner,1983;Gentneramp;Wolff,1997, Gentner et al,2001)。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把隱喻看成是與類比有一樣的內(nèi)在認知機制。該模型加深了對隱喻類型的認識。有些隱喻明顯與類比相似,甚至可被認為是類比。(5)明顯涉及金礦和百科全書之間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映射,(6)明顯涉及原子與太陽系之間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映射,兩個隱喻都不是建立在兩者外表或特征上的相像。
(5)Encyclopedias are gold mines.
(6)The atom is a solar system.
另外一些隱喻則是在客體或客體特征上的類比,如(7)把鯊魚的一些特征投射到我的律師上。
(7)My lawyer is a shark.
Gentner的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把隱喻理解分析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本體和喻體兩個結(jié)構(gòu)表征(包括客體、客體特征、客體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關(guān)系之間的高層關(guān)系)之間建立全面的排列,兩個結(jié)構(gòu)表征中的共同成分之間建立映射。結(jié)構(gòu)排列受三個主要的限制:(1)系統(tǒng)化,(2)一一對應(yīng),(3)并行關(guān)聯(lián)。系統(tǒng)化原則要求,高層關(guān)系如致使關(guān)系的映射具有優(yōu)先權(quán),高層關(guān)系能使我們發(fā)現(xiàn)兩個不同情景之間的相似性。這使我們對相似性的認識從客體的具體特征上升到客體之間的抽象關(guān)系。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客體,如果處于相同的關(guān)系中,也是對應(yīng)的、相似的。例如,當某人努力去找工作,沒有得到工作,就說這工作不好時,我們會說,“他這是吃不著葡萄嫌葡萄酸”。在這個復雜隱喻中,狐貍吃不著葡萄與求職者得不到工作兩個關(guān)系對應(yīng),平行關(guān)聯(lián)要求狐貍與求職者對應(yīng)。
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的機制可以從對酸葡萄隱喻的解釋中得到說明。在本體中,饑餓想得到葡萄致使狐貍努力去夠葡萄,沒有得到葡萄又致使狐貍說葡萄是酸的。我們能夠認識到酸葡萄故事與求職者故事之間的相似之處。在喻體中,想要得到工作致使求職者努力去爭取那份工作,但是沒有得到工作致使這個求職者說那份工作是無聊的。這里,對應(yīng)客體之間并沒有相似的特征,狐貍與求職者、葡萄與工作都沒有相似的特征。相似存在于高層關(guān)系中,即兩個情況都涉及相似的致使關(guān)系。由于致使關(guān)系被匹配,其中的論元根據(jù)并行關(guān)聯(lián)也被一一對應(yīng)。狐貍——求職者,葡萄——工作。
第二階段,這些局部匹配被整合成一個最大化一致的匹配整體系統(tǒng)。最后那些喻體獨有的但與排列結(jié)構(gòu)相連的謂項,即“由于達不到目標就說目標不值得”,作為推論被投射到本體中。
可見,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中,Black的互動思想被深化為共同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排列,產(chǎn)生相關(guān)特征,從喻體帶到本體。與Black的互動不同的是,這里互動如何決定相關(guān)特征被表述得非常明晰。
盡管這些優(yōu)勢,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仍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該模型涉及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匹配,這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chǔ)上。它的關(guān)鍵性的第一步,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的全面排列意味著聽者知道本體的所有特征。但是在理解這樣的隱喻時,聽者是不知道這些特征的。如聽者理解(7)時,并不需要事先了解我的律師。
3.3 特性賦予模型
在整個西方哲學和認知科學中,隱喻一直被認為是比較或互動。從Aristotle到Black, 到Ortony, 到Gentner,隱喻都被看作是本體與喻體之間的比較或匹配。但是,Glucksberg amp; Keysar(1990)提出,比較觀點不僅與聽者事先不知道本體的特征,從而無法比較本體和喻體的特征這一事實相反,而且不能把握隱喻固有的兩大特點。
第一,隱喻具有不可逆性,隱喻與字面比較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種不可逆性有兩種表現(xiàn)。第一,顛倒本體和喻體產(chǎn)生無意義句,如(8)(9)。第二,顛倒本體和喻體后,句子有意義,但是意義與原隱喻完全不同。如(3)是對醫(yī)生的負面評價,他是不稱職的。顛倒本體和喻體后,(4)是對屠戶的正面評價,他有精巧技能。
(8)Alcohol is a crutch.
(9)*A crutch is alcohol.
明喻和字面比較還有一個重大區(qū)別,即隱喻(X is a Y)和明喻(X is like a Y)可以相互解釋沒有意義變化,如(10)(11)。字面比較X is like a Y則不能轉(zhuǎn)化為歸類句形式,如(12)(13)。
(10)My job is a jail.
(11)My job is like a jail.
(12)Canada i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13)*Canada is the United States.
Glucksberg amp; Keysar(1990)指出,比較或映射觀點無法解釋隱喻的這兩個特點,這要求隱喻理解需要從新的角度來解釋。他們提出,隱喻應(yīng)該按照它表面的形式去理解,即隱喻是一個歸類句,與其它歸類句的理解一樣。隱喻如(10)的本體(My job)被歸類于一個以喻體(jail)命名的上級范疇(限制人、壓抑人的情況)。這個上級范疇的特性(限制人、壓抑人)被賦予給本體(My job),而本體繼承這個上級范疇的一些特性。
歸類句是不可逆的,如“麻雀是鳥”,但是不能說“*鳥是麻雀”。把隱喻當成歸類句就解決了隱喻的不可逆性。對隱喻和字面比較在形式轉(zhuǎn)換方面的不同,歸類理論的解釋來自它的一個隱含假定:在隱喻中,喻體不是指它的字面所指,而是被理解為一個上級范疇,這個上級范疇包括本體和喻體的字面所指。喻體job被理解為上級范疇“限制人、壓抑人的環(huán)境”,監(jiān)獄和我的工作都是這個范疇的成員。與此不同,自古以來,比較理論都認為,本體和喻體是指它們字面的所指,如在(10)中,我的工作就是指一個工作,監(jiān)獄就是指一個監(jiān)獄。這也是為什么Aristotle和其他比較觀點的人認為,隱喻涉及一個概念所屬沖突,一個工作不可能是一個監(jiān)獄。
可見,喻體名詞如job具有雙重所指的特性,既可以指字面概念“工作”,也可以指上級范疇“限制人、壓抑人的環(huán)境”。當喻體為字面所指時,它用于明喻,如(11);當喻體指一個上級范疇時,它用于歸類形式的隱喻,如(10)。
這樣的歸類理論,仍有一個重要問題要解決。同一個喻體可代表多個上級范疇,如“鯊魚”可代表上級范疇“進攻性生物”,也可代表上級范疇“魚”,那么喻體的哪些特性是相關(guān)而被抽象為上級范疇,從而把這些特性賦予給本體?
在歸類理論的最新版本,特性賦予模型中,本體被認為起著決定相關(guān)特性的作用。喻體提供可賦予給本體的候選特性,而本體對能夠賦予給自身的特性的種類做出限制。喻體和本體相互作用來選擇喻體的哪些特性被用來代表相關(guān)的上級范疇,使本體被歸于這個范疇(Glucksberg etal,1997)。
可見,結(jié)構(gòu)映射和特性賦予模型是從不同角度確定互動,結(jié)構(gòu)映射認為,本體和喻體的比較匹配決定隱喻釋義;特性賦予模型認為,隱喻釋義決定于本體的限制維度和喻體特性之間的互動。
Lakoff & Johnson(1980)等的研究不再把隱喻當成語言現(xiàn)象,而是去探究語言背后的概念系統(tǒng)和思維方式。在Lakoff看來,個別的隱喻句如上面討論的各個隱喻,并不是隱喻的實質(zhì)。隱喻是概念系統(tǒng)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即用一個概念域的結(jié)構(gòu)去理解另一個概念域。所以,Lakoof等不再使用本體和喻體,而是使用源域和目標域來討論隱喻。語言中的個別隱喻只是概念隱喻決定我們對目標域思維方式的結(jié)果。例如,下面句子的存在都是由于大腦中存在一個概念隱喻ARGUMENT ISWAR。我們對戰(zhàn)爭的結(jié)構(gòu)被映射到爭論的概念域中,使我們對爭論的討論用戰(zhàn)爭的詞匯進行。
He attacked the weak point of my argument.
Her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He shot down my best arguments.
概念隱喻理論提出,認知機制的一部分就是眾多但有限的一組基本的概念隱喻。根據(jù)Lakoff &Turner(1989,p51),概念隱喻具有下列特點:
其一,映射具有系統(tǒng)性。在我們理解的概念域(源域)的結(jié)構(gòu)和要理解的概念域(目標域)的結(jié)構(gòu)之間有固定的對應(yīng)。如在LIFE IS A JOURNEY概念隱喻中,源域旅行和目標域生命之間,有固定的對應(yīng)。如,旅途的起點、十字路口、終點分別對應(yīng)人生的開始、艱難抉擇、目的等。
其二,概念隱喻是以共同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
其三,隱喻在認知中的操作是無意識的、自動的。
其四,隱喻是廣泛習俗化的。語言中有大量的隱喻表達式,它們的解釋依賴這些概念隱喻。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的基礎(chǔ)是概念結(jié)構(gòu),多個隱喻表達式是一個事先存在于長期記憶中兩個概念域之間映射的結(jié)果。而在其它理論中,每個隱喻都需要分別解釋。
盡管巨大的成功,概念隱喻理論也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有兩個涉及實證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第一,Lakoff等人提出概念隱喻如 A LIFE IS A JOURNEY是否實際存在于人的長期記憶中,這樣的概念映射是否是人類概念系統(tǒng)的普遍特性?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一套隱喻隱喻嗎?第二,如果這樣的映射確實是人的概念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這樣的映射是否在人們產(chǎn)出和理解隱喻時被激活?
Glucksberg,Keysar,amp;McGlone(1992)指出,這樣的映射即使存在于記憶中,在理解時也不一定被激活。例如,在概念隱喻LIFETIME IS A DAY中,源域“一天”的結(jié)構(gòu)映射到目標域“一生”中。黎明對應(yīng)出生,中午對應(yīng)成熟,夜晚對應(yīng)死亡。但是在實際理解中,很多人把隱喻“人生就是一天”理解為生命短暫。在這個例子中一天中的黎明、中午和夜晚的映射可能都存在于記憶中,但是并沒有被激活。
第三,涉及證據(jù)的問題還在于,概念隱喻的證據(jù)目前只限于語言材料,還沒有來自語言材料之外的證據(jù),因而存在循環(huán)論證:我們?nèi)绾沃栏拍铍[喻,如A THEORY IS A BUILDING?因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關(guān)于建筑的詞匯談?wù)摾碚?。人們?yōu)槭裁唇?jīng)常使用關(guān)于建筑的詞匯談?wù)摾碚摚恳驗槿说挠洃浿写嬖诟拍铍[喻A THEORY IS A BUILDING。
在當代關(guān)于隱喻的三大理論中,概念隱喻、結(jié)構(gòu)映射和特性賦予模型哪個是反映隱喻理解的正確理論呢?這個問題本身是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概念隱喻與結(jié)構(gòu)映射和特性賦予模型是針對概念和語言兩個不同的層次。
結(jié)構(gòu)映射和特性賦予模型關(guān)心的是作為語言表達式的隱喻的理解過程,這里概念隱喻理論不是很相關(guān)。概念隱喻關(guān)心的是大腦的隱喻性的思維方式,這里結(jié)構(gòu)映射和特性賦予模型是不相關(guān)的。所以,我們需要兩個層次的隱喻理解理論。如果概念隱喻理論被證明是正確的,我們?nèi)匀恍枰粋€隱喻語言表達式的理解模型。從認知科學的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相當肯定的結(jié)論,即隱喻句涉及本體和喻體的互動。結(jié)構(gòu)映射模型和特性賦予模型已經(jīng)經(jīng)受了近20年的實證考驗,這兩個理論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產(chǎn)生關(guān)于隱喻句的大量實證研究,而概念隱喻理論將揭示更多、更深刻的思維方式。
[1]Black,M.1962.Models and metaphors[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Clark, H. H., amp;Haviland, S. E. 1977. Comprehension and the given-new contract[C].// R. O. Freedle, 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pp.1-40).Norwood,NJ:Ablex.
[3]Gentner,D.1983.Structure-mapping: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J].Cognitive Science 7: 155-170.
[4]Gentner,D.,amp;Wolff,P.1997.Alignment in the processing of metaphor[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7): 331-355.
[5]Gentner,D.,Bowdle,B.,Wolff,P.,amp;Boronat,C. 2001.Metaphor is like analogy [C].//D.Gentner, K.J.Holyoak,amp;B.N.Kokinov.The analogical mind: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science(pp. 199-253).Cambridge,MA:MIT Press.
[6]Gibbs,R.W.1994.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and understand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Glucksberg,S.,Gildea,P.,amp;Bookin,H.1982.On understanding non-literal speech:Can people ignore metaphors?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21,85-98.
[8]Glucksberg,S.,amp;Keysar,B.1990.Understanding metaphoric comparisons: Beyond similarity[J]. Psychological Review,(97):3-18.
[9]Glucksberg,S.,Keysar,B.,amp;McGlone,M.S.1992. 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a:Reply to Gibbs[J].Psychological Review, 99,578-581.
[10]Lakoff,G.1990.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39-74.
[11]Lakoff,G.,amp;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Lakoff,G.,amp;Turner,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Ortony,A.1979.Beyond literal similarity[J]. Psychological Review(86):161-180.
Metaphor 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s
TANG Shi-min
(Graduate University,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The present paper first examines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approach to metaphor and then turns to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phor.The focus is on the influences of Aristotle and Black on the most prominent models of metaphor comprehension:Ortony’s salience imbalance model,Gentner’s structure-mapping model, Glucksbergamp;Keysar’s property attribution model and Lakoff’s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structure-mapping;property attribution;conceptual metaphor
H0
A
1674-3652(2010)01-0036-05
2009-11-10
中國科學院院長基金項目(085101TM03)。
唐世民(1964- ),男,博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語言學研究。
[責任編輯:何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