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程秀
(吉首大學 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歷 史
試論徽州地域文化對戴震重知思想的影響
卞程秀
(吉首大學 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戴震是我國18世紀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巨擘,被后世諸多學者奉為中國“啟蒙先驅”。戴震出生地徽州,18世紀以商賈興盛、儒風幟盛、宗法禮制完備著稱于世,有“東南鄒魯”之稱的美譽。戴震思想重知的特色,與徽州地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文試圖在學術觀念史和徽州區(qū)域文化的雙向中來展開對戴震重知思想形成的深層區(qū)域社會背景的探究。
戴震;重知思想;徽州地域文化
戴震是我國18世紀著名的考據(jù)學家、自然科學家、思想家。他一生治學,著作等身,博涉天文、地理、音韻、訓詁、算學、哲學,在諸多學科領域有重大貢獻。就其重知思想而言是處于傳統(tǒng)向近代轉變的接榫處,被后世諸多學者奉為中國“啟蒙先驅”。許蘇民先生在《戴震與中國文化》一文中指出,“戴震乃是中國18世紀具有科學的知性精神的學者的杰出代表”[1],余英時先生認為,戴震“對學問與知識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智識主義發(fā)展到高峰時代的典型產品”[2]。
戴震出生于清雍正元年的安徽省徽州府休寧縣(今屬黃山市屯溪區(qū)隆埠鄉(xiāng))一個徽商家庭。作為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自古以來,休寧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賈之多、文風之盛而名聞遐邇,被譽為“東南鄒魯”。梁啟超先生在《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早于預見的指出,“環(huán)境對于‘當時此地’之支配力,其偉大乃不可思議”,“氣候山川之特征,影響于住民之性質,性質累代之蓄積發(fā)揮,衍為遺傳。此特征又影響于對外交通,及其他一切物質上生活;物質上生活,還直接間接影響于習慣及思想?!盵3]
戴震的同鄉(xiāng)胡適先生曾說,“戴氏不肯空談知行合一,他很明白地主張‘重行須先重知’。從知識學問入手,每事必求其‘豁然使無余蘊’,逐漸養(yǎng)成一個‘能審察事情而準’的智慧,然后一切行為自能‘不惑與所行’。這是戴震的‘一以貫之’。”[4]此言道出了戴震哲學之所以能“超邁時人,獨步千古”的真諦,即是一種對知識的獨立地位和價值的尊重。后世諸多學者多將戴震的重知思想冠之以“啟蒙先驅”的名號,即主要是從戴震的通經明道的考據(jù)方法和其“理存于欲”的理論來說的。
在章實齋之前,戴震都是以訓詁考據(jù)而聞名于當時的清代學壇,而在戴震自己而言,訓詁考據(jù)、典章制度之學則是其成學的主要途徑。在其高足段玉裁所著《戴東原先生年譜》中則有這樣一段記載:“仆自十七歲時,有志聞道,謂非求之《六經》孔孟不得,非從事于字義、制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宋儒譏訓詁之學,輕語言文字,是欲渡江河而棄舟楫,欲登高而無階梯也。為之卅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亂知源在是?!盵5]在戴震看來,宋儒過于拘泥義理而鄙棄考據(jù)訓詁,然而義理之道則在文詞?!敖浿琳?,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必有漸”[6]。這一由先明訓詁而后明義理之法對于重知思想有著重大的影響。戴震治學,不同于同時代與之齊名的漢學家惠棟近漢信古的路徑,而是論學必求其是,“他長于分析條理,而裁斷嚴密,每護一義,及參互考之,往往確而不易。又其治經,以識故字為始,……且凡天文、算術、輿地莫不精究”[7]。戴震提出治學要“空所依傍”,凡事必求“十分之見”,才能把握事物之理,“所謂十分之見,必征之古而糜不條貫,合諸道而不留余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8],這十分之見正是強調考據(jù)實證的重要性。梁啟超和胡適先生就曾經認為訓詁考據(jù)之學發(fā)中國現(xiàn)代科學方法和近代知識主義的先導。梁啟超先生曾說,“其所謂十分之見與未至十分之見者,即科學家定理與假說之分也。科學之目的,在求定理,然定理必經過假設之階段而后成。初得一義,未敢信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僅一二分而已。然姑假定以為近真焉,而憑借之以為研究之點,幾經試驗之結果,浸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卒達于十分,于是認為定理而主張之。其不能至十分者,或仍存為假說以俟后人,或遂自廢棄也。凡科學家之態(tài)度,固當如是也。震之此論,實從甘苦閱歷得來。所謂‘昔以為直而今見其曲,昔以為平而今見其坳’,實科學研究法一定之歷程,而其毅然割舍,‘傳信不傳疑’,又學者社會最主要道德矣?!盵9]
然而,考據(jù)訓詁終究是戴震通經明道的途徑。正如余英時所言的一樣,“乾隆時代有兩個戴東原:一是領導當時學風的考證學家戴東原,另一個則是與當時學風背景相背的思想家戴東原?!盵10]而這另一個戴震就是重視義理的戴震。戴震的重知思想也表現(xiàn)在其“理存于欲”的義理學說中。
在戴震看來,首先萬事萬物皆有理?!啊对姟吩?,‘有物有則’是也。物者,指其實體實事之名;則者,稱其純粹中正之名。實體實事罔非自然,而歸于必然,天地、人物、事為之理得矣?!盵11]他認為知識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中,是客觀必然之規(guī)則。“理者,察之而幾微必區(qū)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在物之質,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則有條而不紊,謂之條理?!盵12]他反對宋儒所說的“理,得于天而具于心”,認為理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萬事萬物皆有理可尋,而人通過主觀能力就能夠把握理。而求理的過程在于仔細分析、歸納事物內部的本質必然聯(lián)系。戴震還認為欲望與情感皆是人的自然之性?!袄碚?,存于欲者也?!薄靶灾?,其自然之符也。性之德,其歸于必然也。歸于必然,適全其自然。此之謂自然之極致?!盵13]“在己與人皆謂之情,無過情無不及情之謂理?!盵14]情感和欲望是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完全扼殺,處理的得當,就是把握了理。戴震對于真知的追求,不僅在于自然界外在事物,也在于社會倫理道德關系之中。他以追求自然界客觀規(guī)律的求真態(tài)度探求人類情感世界的理性道德標準。也就是說,戴震哲學中,對于道德情感的原則把握是建立在其理性探求分析基礎上的。也許這是他自己也未意識到的,他的努力在無形中已經彰顯了知識的獨立地位和價值。韋政通先生曾評論說:“東原以本能欲望為準據(jù),把欲望與本心等同起來,所產生的理論之一,是把本心中的道德意涵抽除掉,這正是從認知心出發(fā),必然會產生的結果。要建立知識意義和桑的倫理學,這本來是一關鍵的起點,由此可以暫時敝開成圣成賢的目的性的要求,把倫理問題從純知的觀點出發(fā)探討,東原朝這個方向已跨出第一步?!盵15]
就目前來說,學術界對于戴震思想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對于戴震思想的研究則過多的停留在文本與文本、觀念與觀念之間的跳躍。過去諸多學者試圖從學術史的起承轉合中來梳理、發(fā)現(xiàn)戴震的思想,我們在這里需要提出的問題是:是不是存在著一種從學術流變史之外的視域或者方法可以切入戴震思想本身?而這一視域或者方法能讓我們更好的回到史實本身。
一種新的視域或者方法當然會遭到質疑。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整個20世紀以來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都得益于視域或方法的革新。文學中的由作家和文本到讀者的視域轉變;哲學中由對于本體論、認識論到語言分析和結構的關注;史學中由史實到地域環(huán)境和邊緣話語的探究,所有這些都得益于新的視域或者方法的運用。新的視域和方法的運用并不是說我們就已經還原到了史實本身,而是說我們通過新的一種視域或方法多了一條可能會通向史實本身的道路。華東師范大學許記霖教授在評價楊念群教授的《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tài):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一書時,就這樣寫道“思想史研究開始社會科學化,不再是從文本到文本,而是在社會學方法論的導引下,重新注重文本與語境的互動,重新回到‘外史’,回到內在理路與外在理路的交叉敘事。艾爾曼的清代思想史研究,無論是八十年代出版的《從理學到樸學》,還是九十年代的新著《樸學、政治與家族》,都是試圖鑿通思想史與社會史、在文本與語境的交叉分析中重釋歷史,建構思想史研究的新框架”[16]。在戴震思想研究方面,從其出生地徽州區(qū)域文化背景入手分析其思想形成的論文還較少。目前徽學研究已受到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諸多學者的關注。其原因不僅在于徽州大量契約文書的出現(xiàn),更在于徽州區(qū)域文化的典型性。
筆者試圖在學術觀念史和徽州區(qū)域文化的雙向中來展開對戴震重知思想形成的深層區(qū)域社會背景的探究。戴震如何會形成此種獨特的理性思索,并最終建立起其自成一體、邏輯嚴密的哲學理論體系?戴震重知思想形成與徽州地緣關系何在?這正是本文試圖努力解讀的關鍵問題。
(一)自然與經濟的影響
徽州,地處我國皖南丘陵地區(qū)。其地群山環(huán)抱,江水四流。境內有黃山、天目山兩大主峰,有新安江、龍?zhí)锖铀?,下匯錢塘江,閶江、婺江水系西入鄱陽湖。在山環(huán)水繞的谷地之間,便形成了徽州各縣的境域,所謂“徽之為郡在山嶺川谷崎嶇之中”。徽境位于地球北緯30度圈,亞熱帶季風氣候使得徽州氣候溫潤,氣溫適宜,四季分明而均勻。適宜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徽州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
戴震出生地即為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休寧縣(今屬黃山市屯溪區(qū))。據(jù)馮惠民等所編的《通鑒地理注詞典》所注,三國吳時從歙縣分置出一塊地區(qū),設置了休陽縣,后改曰海陽,晉武帝改曰海寧,隋時稱休寧,唐時屬于歙州。其地與浙江、江西接壤,新安江穿流其中,匯入錢塘江。休寧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早在南宋時就有“徽杉倉庫”之稱,“屯綠”、“瑯源松蘿”、“白岳黃芽”、“金龍雀舌”等各種名茶。
而另一方面,由于徽境自然地貌復雜,山陡嶺險,溪急澗深,徽州地區(qū)土地資源貧乏,地狹人稠。據(jù)萬歷《休寧縣志》記載,“山谷田疇十不有五。厥土驛剛而不化,高水湍悍,少潴易枯。十日不雨,土燥坼如龜文;驟雨暴漲,糞壤悉已淹沒。山隈溪隙,肆力墾辟,越十級不盈一畝,犁犢無所施功。入山益深,則勢益峻絕,為力愈艱?!盵17]在以農業(yè)經濟為主導的封建社會,徽州絕大多數(shù)家庭仍相當貧困。經過人口百余年間的繁衍,加之封建政府的盤剝日重,明清時期,原先將就只能夠維持生存的土地壓力更大。為求得生存,徽境百姓或業(yè)儒以讀書求取功名,或業(yè)賈,走上破釜沉舟,外出經商的道路。正所謂,“徽州介萬山之中,地狹人稠,耕獲三不瞻一。即豐年亦養(yǎng)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論歲饑也。天下之名,寄命于農,徽民寄命于商”[18]。
戴震出生地休寧隆埠,明清時期是個繁華的商業(yè)碼頭,由于其地理位置優(yōu)越,歷來是皖南山區(qū)的物資集散地和陸路交通樞紐。南京大學李開先生曾指出,“一休寧,一屯溪,成了皖南山區(qū)明清時代的兩大門戶。隆埠,地處這兩大商業(yè)城鎮(zhèn)彼此往來的腹地,”“隆埠可謂是屯溪、休寧鉗包的皖南山區(qū)中一小塊得天獨厚的寶地,儒風、世風、商業(yè)新風都會因水陸之便直接吹向這里?!盵19]
戴震出身于一個徽商家庭,家境貧寒,父親是在族人的資助下,從事經營棉布的小本生意。徽州風俗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州男人們到了十六七歲就要出門做生意,所謂“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戴震十八歲就隨父親背井離鄉(xiāng)從事商旅生活,直至二十歲才返鄉(xiāng),度過了三年亦儒亦商的生活。戴震三十二歲時遭族豪迫害,避走北京時,是住在徽商所設的歙縣會館。后來輾轉京、晉、淮揚等地,講學應考,大多是在徽商之家和徽商會館安身。沒有徽商的大力幫助,戴震的講學和著述難以進行。有學者提出,戴震長期生活在徽商圈內,其思想自然受到徽商文化的影響。而窮困的生活,則讓戴震過早體會的社會的冷暖和生活的艱辛,使其“具知民間隱曲”。他先賈后儒的從學道路,對其以后的治學路徑產生了極大影響。
馳騁商海的徽商,最大的特點就是“賈而好儒”,將儒道貫徹到其經商實踐中,以“儒學飾賈事”。徽商經商,常常是以義取利,以誠待人,以信接物。對于徽商的賈而好儒,戴震是肯定的,他指出“雖為賈者,咸近士風”[20]?;丈贪讶寮叶Y儀道德,運用于經商實踐,將儒學從王侯將相之學身體力行為世俗之學,從而推動了儒學的世俗化。而戴震則可以說是在徽商活動的背景下重新解讀先賢儒家經典,運用求實考據(jù)的科學方法,重新闡釋儒家傳統(tǒng)哲學諸多命題,包括“道”的問題、“善”的問題、“德”的問題等等。戴震賦予這些哲學命題更多人倫日用的世俗色彩。如他對“道”的解釋,“人道,人倫日用身之所行皆是也。在天地,則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在人物,則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是氣化之不可已,是謂道?!盵21]又說,“物者,事也;語其事,不出乎日用飲食而已矣;舍事而言理,非古圣賢所謂理也?!盵22]
另一方面,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日益繁榮,商業(yè)競爭也日趨激烈。徽商之所以能長期在商海立于不敗之地,除了靠商業(yè)道德樹立其良好的信譽外,更關鍵的是以高超的技術和商品質量取勝。徽商在技術上力求精益求精,刻意創(chuàng)新。明清時期,徽州科學技術呈現(xiàn)空前繁榮的景象,人才濟濟,科技著作猛增,涉及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地學、物理、農學、生物學,以及建筑、印刷、制墨等眾多領域。戴震治學亦精益求精,且博涉諸多學科,他重視自然科學,尊重技術工人,著有《考工記圖》,對古代車輿制造工藝有詳細圖解;鉆研算學,天文地理知識。戴震曾說,“至若經之難明,尚有若干事:誦堯典數(shù)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運行,則掩卷不能卒業(yè)。誦周南召南自關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強以協(xié)韻,則齟齬失讀。誦古禮經,先士冠禮,不知古者宮室衣服等制,則違於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之地名沿革,則《禹貢》、《職方》先其處所。不知少廣旁要,則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志。不知鳥獸蟲魚草木之狀類名號,則比興之意乖。……凡經之難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講。仆欲究其本始,為之又十年,漸于經有所會通。”[23]戴震治學講究條理具析,邏輯推理嚴密,且能融會貫通,其嚴密完備的哲學理論體系,正是在博涉諸多學科,一以貫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二)地域學風的影響
明清時期徽州讀書學習氛圍濃厚,“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第一等好事是讀書”的觀念在民間百姓中思想中根深蒂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徽商財力上對家鄉(xiāng)教育的大力資助和徽州宗族崇文重教的傳統(tǒng)有密切關系?;丈淘谥赂缓?,往往會首先致力于發(fā)展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大都紛紛捐巨資、出大力修建書院、辦族塾、義學、置學田?!罢n子孫,隆師友,建書舍為砥礪之地,置學田為膏火之資”[25]。而徽州宗族始遷祖因多是“中原衣冠”,亦多重視發(fā)展宗族的文教事業(yè)。在戴震的從學道路上,即得到了許多家鄉(xiāng)賢人的指導和幫助。幼年時,讀《大學章句》向老師疊疊發(fā)問,老師稱贊其“此非常兒也”,并取《說文解字》十五卷授之。同邑的一位老先生程恂“一見大愛之”,說:“載道器也。吾人見人多矣,如子者,巍科碩輔,誠不足言”,隨后戴震跟隨程恂學習禮制。同族的學問大家戴瀚,在了解了戴震的學識后,沒有同意戴震父親要戴震拜其為師的請求,只說了句,“是子誠不能限其所至”。
而在戴震重知思想中考據(jù)學方面不得不提及重要人物就是朱熹和江永。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就出生于南宋徽州婺源。也正是因為如此,徽州作為“程朱闕里”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格外廣泛而深刻?;罩菝耖g秉朱子之學為圭臬,正所謂,“我新安為朱子桑梓之邦,則宣讀朱子之書,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以鄒魯之風自恃。而以鄒魯之風傳之子若孫也?!盵25]道光《休寧縣志》記載,“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其學所本,則一以郡先師朱子為歸。凡六經傳注、諸子百家之書,非經朱子論定者,父兄不以為教,子弟不以為學也。是以朱子之學雖行天下,而講之熟,說之詳,守之固,則惟新安之士為然?!盵26]韋政通先生就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路為后來戴震的重知思想做了很好的鋪墊?!爸熳硬坏且晃弧苣軐嵭兄轮裎锏拇髮W者’,而且一生都在為‘拋棄那條中古宗教的路’而風斗。由于他的奮斗,才使新儒學史上建立起一條重視知識的路向”[27]。同時在考據(jù)學方面,朱熹早已發(fā)訓詁考據(jù)之先聲?!笆耸兰o考證盛世,考證家所標榜的‘訓詁明則義理明’一口號,也同樣為朱子所先發(fā),如朱子說:‘漢、魏諸儒,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學者茍不先涉其流,則亦何以用利于此?!盵28]至于戴震在紫陽書院結識的當時的著名學者江永,則同為徽州婺源人。他精通中西歷算,尤精音律音韻,著有《古韻標準》、《四聲初韻表》、《律呂闡微》、《音韻辨微》等。戴震后來在徽商汪梧鳳的慷慨相助下,戴震得以正是向江永學習算學、禮法和音韻。拜江永為師,這是戴震從學生涯的轉折點,此后思想著作一發(fā)而不可收拾??梢?,戴震學術上成就的取得與徽州地域重教崇文的風氣密不可分。
(三)宗族環(huán)境的影響
徽州是一個移民社會,遠古居民是山越人,后來由于北方多次戰(zhàn)亂,許多中原世家大族為避戰(zhàn)亂,紛紛逃到兵火不至的徽州來尋找世外桃源?;罩輾v史上大約經歷了三次大規(guī)模移民。第一次為西晉“永嘉之亂”時,稱為“永嘉南渡”;第二次發(fā)生在唐代“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時;第三次為兩宋之際,隨著北宋滅亡、宋室南逃,又一次掀起了移民浪潮。這些強宗大族移民徽州,使得當?shù)氐耐林虮煌?、或被消滅,為徽州宗族社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徽州帶來了當時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
唐宋時,徽州成為中國一個典型宗族區(qū)域社會。正所謂,“千年之冢,不動一抷;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29]。徽州宗族之所以能夠長期維系,興旺發(fā)達,與其嚴密完善的宗族家法制度分不開?;罩葑谧褰y(tǒng)治者非常重視族規(guī)家法的制定和宣傳工作,在族規(guī)家法之中,對于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關系、嫡庶關系、妯娌關系、鄰里關系有各種嚴格規(guī)定。婺源《武口王氏統(tǒng)宗世譜·庭訓八則》:一曰孝,二曰弟、三曰忠、四曰信、五曰禮、六曰義、七曰廉、八曰恥。宗族家法是將封建倫理道德法規(guī)化,變成人們必須遵守的法制性的行為規(guī)范。族眾如果違反了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不僅要受輿論的譴責,更要受到宗族的懲罰。
宗族家法對于穩(wěn)定地方秩序,維持良好的社會風氣固然有益。但到后期族規(guī)日益苛刻。明清時期,徽州婦女節(jié)烈現(xiàn)象突出的現(xiàn)象正是徽州宗族族規(guī)家法甚為嚴苛的殉葬品。建于光緒三十一年,位于歙縣城南街應公井巷口的“孝貞節(jié)烈坊”就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屬孝貞節(jié)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口”。清代學者趙吉士曾發(fā)出感嘆,“世之衰也!慷慨激烈之事。往往不生于男子而見于婦人。然蓽門圭竇,父兄之教未必先,而香閨淑媛亦未必誦詩讀書通曉義理也。而從一之志,可以生,可以死,固守不變。世之列士林通冠冕者,其節(jié)操反出巾幗下。嗚呼!讀新安志者,可以知所媿矣!”[30]
此外正如前面所言及的一樣,徽州作為“程朱闕里”,受“程朱理學”的影響格外廣泛而深刻?;罩葑谧逯贫榷κ?,秉朱子之學為圭臬。朱子之學所倡導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被王朝統(tǒng)治者奉為正統(tǒng)思想,反映到現(xiàn)實社會中,即是要求世人對“三綱五?!钡赖乱?guī)范的嚴格執(zhí)行。在宗族制度完備,崇尚朱子禮法思想的徽州地區(qū)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在明清時期的徽地這種壓制人性,迫害生命現(xiàn)象比比皆是。
戴震的父親年輕時曾因受大族壓迫,領不到米錢,無錢讀書,而后發(fā)奮要讓兒子讀書光耀門楣。戴震自己也因為反對族內豪強侵占家族公共土地,而與大族發(fā)生過矛盾。戴震對這種以強欺弱,以理殺人的行為尤其憤慨。對此戴震感嘆到,“此孰謂以此制事,以此制人之非理哉”[31],“人死于法,尤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32]在其哲學思想中,對“理”的概念的闡釋,是其哲學體系的構建的根基。這種對理的探求,即是一種純粹求知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為民請命的訴求,其中飽含對人的情感和道德的理性原則的思考和把握。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徽州宗族十分重視教育。許多宗族于族規(guī)中特設專條,強調教育,并借助族規(guī)家法的強制性,要求子弟恪守?;罩荽蠖鄶?shù)宗族都努力為子弟讀書準備盡可能好的條件。他們或聘重資延請名師來講學;或廣設書院和文會,作為族人讀書和交流的場所;或積極整理、收藏書籍,以保證族內家境貧寒,而有志向者有書可讀??滴酢缎輰幙h志》中說,“四方謂新安為東南鄒魯,休寧之學特盛,歲大比與貢者至千人”[33]。休寧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條件也為戴震求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戴震哲學,堅持以純粹求真和嚴密邏輯論證的認識論為基礎,探討了諸多傳統(tǒng)儒學命題。他對知識的重視和運用,促成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近代轉向。戴震哲學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明清時期以戴震為首的徽州學者樸學風氣蔚然成風即是明證。其中緣由,除學者自身勤奮向學外,與當時此地的徽州地域文化亦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
[1]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119.
[2][10]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23、103.
[3]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J].清華學報(自然科學版),1924,(1).
[4]胡 適.戴東原的哲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62.
[5]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A].戴震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217.
[6]戴 震.與是仲明論學書[A].戴震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0.
[7]支偉成.清代樸學大師列傳·皖派經學大師列傳·第五·敘目[M].長沙:岳麓書社,1998.69
[8]戴 震.與姚孝廉姬傳書[A].戴震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1.
[9]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6.
[11][12][13][14][21][22][31][32]戴 震.孟子字義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8.12、1、64、2、43、3、4、10.
[15][27][28]韋政通.中國思想史[M].上海:上海書店,2003.996、989、990.
[16]許繼霖.沒有過去的史學危機[J].讀書月刊,1999,(7).
[17][萬歷]休寧縣志·輿地志·風俗[Z].
[18][康熙]休寧縣志(卷七)[Z].汪偉奏疏[M].
[19]李 開.戴震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3.
[20]趙 園.北京:城與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06.
[23]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6.313.
[24]休寧古林黃氏重修宗譜[Z].(清刊本).
[25][清]吳 翟.茗州吳氏家典[Z].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刻本.
[26][道光]休寧縣志(卷一)風俗[Z].
[29][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M].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刻本.
[33][清]趙吉士.徽州府志[M].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
The Influences of Huizhou Regional Culture on Dai Zheng’s Thought of Emphasizing Understanding
BIAN Cheng-xi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Dai Zheng was a great Chinese scholar in the 18th century,and has been regarded by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as an enlightening pioneer of China.Hui Zhou,the birth place of Dai Zheng,was world famous for its prosperous commerce,Confucian thought,perfect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and rituals. Dai Zheng’s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had a lot to do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Huizhou.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conceptions and Huizhou’s reg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ocial background 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formation of Dai Zheng’s thought of emphasizing understanding.
Dai Zheng;thought of emphasizing understanding;Huizou regional culture
K249.2
A
1674-3652(2010)06-0081-06
2010-06-01
吉首大學校級課題(09JDY043)。
卞程秀(1983- ),女,安徽淮北人,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專門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何 來]